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舌诊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法,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必察之项,可作为中风病先兆预警、判断临床证型、评估病情轻重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客观依据。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舌诊与现代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可以反映中风病的内在病机,与中风病患者的现代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体现了舌诊理论的准确性。故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中风病舌诊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舌诊在中风病中的相关应用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中风病的临床诊疗,并进一步推进中风病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马纯政教授认为食管癌病因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癌毒,常以降气化痰、活血祛瘀、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等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对患者分成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进行治疗,并佐以抗癌散结类药物;临床诊疗中,善于运用威灵仙、冬凌草、壁虎、三七、红豆杉、石上柏等特色药物治疗食管癌。  相似文献   

3.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心悸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关系紧密,临床治疗心悸应从脾入手,具体治法有益气健脾养心、疏肝健脾宁心、清热化痰稳心,收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风药在脾胃病临床用药中运用广泛,风药治风,对症使用风药往往效如桴鼓;因风有动、行、变的特性,责之于风邪之脾胃病,其病证表现多样,一言难以蔽之,故脾胃之风邪的理论较零散,值得整理阐述。  相似文献   

5.
产后痹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营卫气血失和是关键,病机主要涉及虚、邪、瘀等。伍炳彩教授将产后痹分为营卫不和证、风湿表虚证、湿热瘀阻证、脾虚夹湿证、肝郁气滞证以及瘀血阻络证六种类型,并分别确立辨治六法,分别是调和营卫、祛风固表、清热化瘀、健脾化湿、疏肝理气和活血祛瘀,从而使得脉络得通,痹证自除。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帝内经》所载,“脾主卫”是脾的重要功能。土包容万物,而人体脾土运化所入之物,故脾脏乃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卫”是脾整体综合性功能的主要体现之一。本文就“脾主卫”之起源与内涵展开论述,为其理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位在心,然责在脾肾,脾肾同病,肾阳无力气化、脾失运化导致水液失调;先天不足,无以充养后天之本,后天虚损,难以滋养先天,导致机体虚损,继而影响心之功能,发为心衰。针对此提出以补肾启枢之法治疗心衰,在心衰的治疗及预后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怀珍教授认为肥胖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标实多为痰湿、气滞、血瘀、内热。病位主要在脾、肾,与心、肺、肝、胃等脏腑相关,提出以“扶土滋水”为主要治法,兼顾燥湿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泻内热,临床治疗上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在于中医思维,而中医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和有机统一,是独特的人文和生命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思维与强化临床技能同样重要。本文针对中医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学情现状和心理特点,认为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夯实中医基本功、用中医药的思维发展和评价中医,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取象比类等思维融入诊疗过程中,以培养辨证施治能力为导向和目标。此外,还应为学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使其学有所用,并能持续学习和反思,以促进中医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金针王乐亭治疗中风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亭先生师从针灸名医陈肃卿,临床治疗中风病经验丰富,其针灸组方被广泛应用,是其学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乐亭先生分别针对中脏腑、中经络、后遗症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以"中风十三治"为代表的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等多种针灸治疗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王乐亭先生师从针灸名医陈肃卿,临床治疗中风病经验丰富,其针灸组方被广泛应用,是其学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乐亭先生分别针对中脏腑、中经络、后遗症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以中风十三治为代表的手足十二针法、纠偏法、十二透刺法、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等多种针灸治疗法,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要点和典型案例等方面介绍朴春丽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肥满、土壅木郁”立论,认为该病多处于“郁、热”阶段,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中满以体型肥胖为特征,特别是腹型肥胖,内热多涉及脾胃、肝胆、大肠等脏腑。对于该病,朴春丽教授常用降糖靶方合并降尿酸治痛风靶方或降尿酸靶药进行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20,19(2):16-18
运用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厥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该体系有6大证型,即厥阴热证、厥阴寒证、厥阴虚证、厥阴血证、厥阴气郁证、厥阴水气证等;二是厥阴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即厥阴病本证与厥阴病本证相兼以及厥阴病本证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厥阴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少阴病证、某些脾胃证、某些肾膀胱病证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辨治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探讨闽南地区寒湿内蕴证的辨治特点,结合笔者临床经验,认为气候、饮食、生活、工作、年老、久病是导致闽南地区寒湿内蕴证的常见病因;阻滞经络、伤及阳气、易感疫疠为寒湿内蕴证的常见危害。临证时应重视气机升降,围绕调畅气机进行辨治,并分列出寒湿内蕴证六大辨治要点:辨部位,排湿为先;调升降,重视脾胃;通阳气,由深及浅;察舌脉,详审病机;辨药势,提高疗效;调体质,药食同源。文末附以溃疡性结肠炎厥阴寒湿证验案一则,以为例证。  相似文献   

15.
王宝光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光老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潍坊市中医院(261041)王立琴,田立关键词中风病,王宝光,老中医经验王宝光老中医潜心研究中风病30余载,经验颇丰,现举要介绍如下。1急性期化痰祛瘀通络为先吾师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以痰瘀内阻多见.中风患老多素体肥胖,嗜酒肥...  相似文献   

16.
沈宗国教授认为眩晕病以虚证最多见,虚证眩晕的病因病机常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水不涵木,母病及子;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因此,治疗上或填精生髓,或滋水涵木,或补益气血。若虚实夹杂者,斟酌缓急,暂从权宜,寓战于守,效果甚佳。本文主要介绍沈老论治虚证眩晕的经验,并例举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
马达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07-109
目的:总结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论治中风病的学术经验及思想。方法:跟随楚主任临床,观察其辨治中风病经验。结果:楚主任提出整体综合、重个体化、分期施治的治疗原则和早防早治,防治结合的治疗中风学术思想。结论: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辨治中风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可为当前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络理论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经络气机失调密切相关。经络的生理、循行及主治病症均与中风病有着密切联系,经络气机正常、循行通畅则人体“阴平阳秘”,处于不病之常态;反之,人体出现气机失调,升降出入不畅,致气血逆乱、经络不利、脏腑功能失常,如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及升清、肾不能藏精等可致脑失于清明,则发中风病。因此,疏调经络气机或可成为防治中风病的重要途径。目前,从经络气机着手治疗中风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经络气机角度探索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规律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又文教授认为骨质疏松合并髋部骨折的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者肝肾亏虚,筋肉退变,骨质松脆,又外因跌仆损伤,故由内因、外因综合致病,此外,瘀血这一病理产物的作用亦不容忽视,治疗上应取补肾益精、活血祛瘀之法,提出中西合参、复位固定,分期辨治、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医患合作的诊疗思路,从而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