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近年来不乏报道,但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的比较罕见.我院皮肤科曾收治 1 例长期误诊为"湿疹"的患者,经骨髓穿刺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为MDS. 患者,男,29 岁,2017 年 7 月 8 日因"全身反复起皮疹伴瘙痒 1年余,加重 1 月"入院.患者 1 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散在分布,反复出现,同时伴严重瘙痒,曾辗转于外地各医院、诊所,均予诊为"湿疹".2017 年 2 月于外院行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 3.7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2.15×109/L,淋巴细胞计数0.74×109/L,红细胞计数 3.99×1012/L,血小板计数 93×109/L.反复给予各类抗组胺药、甲泼尼龙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剂量及时间不详)等联合治疗,并无明显好转,且皮疹逐渐加重.近 1 月来,皮疹明显增多,遍及全身,伴剧烈瘙痒,影响夜间睡眠.自行每日口服甲泼尼龙片 24 mg,1 周后,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断为"①湿疹? ②结缔组织病? 皮肌炎?",遂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无发热及关节疼痛等其他不适.患者否认有其他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6.3 ℃,脉搏 76 min-1,呼吸 19 min-1,血压 17.3/12.0 kPa.精神可,心肺正常,肝脾不大.专科检查:面部、后背、四肢弥漫性浮肿性暗红斑块、斑片,有浸润感,部分皮疹干燥、脱屑;以背部、四肢为重,呈对称分布,无明显破溃、糜烂、渗出.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2.1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0.86×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0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0.84%,红细胞计数 3.64×1012/L,血小板计数 6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52.14%;血生化检查:低密度脂蛋白 3.91 mmol/L,谷氨酰转肽酶 75 U/L,三酰甘油 3.21 mmol/L,谷丙转氨酶48 U/L;心肌酶谱:羟丁酸脱氢酶 257 U/L,乳酸脱氢酶249 U/L;其他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病理结果示:(腰部)送检组织表皮角化不全伴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较多慢性炎细胞浸润.体表淋巴结B超检查示双侧腋窝、腹股沟及颈部多发低回声区,性质待查,淋巴结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吲哚-3-甲醇(I3C)对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实验检测终浓度为0、50、100、150、200、300、500μmol/L的I3C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3C对SH-SY5Y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值),作为后续实验中I3C浓度设定的参考值.以IC50值为依据,SH-SY5Y细胞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30、60、90μmol/L的I3C(分别为A、B、C、D组),通过划痕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及细胞中LSD1 mRNA及LSD1、H3K4me1、H3K4me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随着I3C浓度的递增,SH-SY5Y细胞活力明显下降(F=1823.19,P<0.05),计算得出I3C作用SH-SY5Y细胞48 h的IC50值为121.00μmol/L;划痕实验结果显示,A~D组SH-SY5Y细胞的迁移能力随着I3C浓度的增高而明显下降(F=388.47,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8.86~33.43,P<0.05);RT-qPCR技术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显示,SH-SY5Y细胞中L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随I3C浓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F=27.67、522.41,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4.16~56.28,P<0.05),A~D组SH-SY5Y细胞中H3K4me1、H3K4me2蛋白相对表达量随着I3C浓度的增高逐渐升高(F=36.53、54.60,P<0.05).结论 I3C具有明显抑制SH-SY5Y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LSD1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妊娠早期妇女血清FT4、TSH的水平并加以探讨,初步建立适合我实验室的妊娠早期FT4和TSH的检测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146例妊娠早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建立FT4、TSH的妊娠早期参考值。结果我院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激素参考值:FT4为9.25~20.75 pmol/L,TSH为0.40~3.89 m IU/L。妊娠早期妇女146例中临床甲减1例(0.7%),亚临床甲减4例(2.7%),TPO-Ab阳性2例(1.4%),低甲状腺素血症21例(14.4%)。结论各实验室建立适合各自的妊娠期FT4和TSH的参考值范围,为临床提供更有诊断价值的数据,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低浓度吗啡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将稀释好的细胞混悬液接种于6孔板中,当细胞融合度约达70%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10-7 mol/L吗啡组(L组)和10-4 mol/L吗啡组(H组).C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L组和H组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7 mol/L和10-4 mol/L的吗啡溶液孵育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M1型活化物标记物CD86、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M2型活化物标记物CD206、重组人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结果 3组小胶质细胞中CD86、CD206、iNOS、Arg-1蛋白的表达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30.660~85.968,P<0.05),其中L组与H组比较,上述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3.992~8.278,P<0.05).3组小胶质细胞中BDNF、IL-1βmRNA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236.808、38.532,P<0.05),其中L组与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1.843、3.901,P<0.05).结论 不同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不同极化状态,高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1型,低浓度吗啡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为M2型,这可能是吗啡耐受和痛觉过敏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以及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对erastin诱导的H9C2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H9C2细胞按照实验要求分为A~K组,A组为对照组,B~K组为分别经erastin(5μmol/L)、erastin(5μmol/L)+Fer-1(5μmol/L)、erastin(5μmol/L)+DFO(100μmol/L)、erastin(5μmol/L)+Z-VAD(10μmol/L)、erastin(5μmol/L)+Nec-1(50μmol/L)、erastin(5μmol/L)+empty vector、erastin(5μmol/L)+GPX4、erastin(5μmol/L)+siGPX4-scr、erastin(5μmol/L)+si-GPX4、erastin(5μmol/L)+NRF2处理组.分别检测A~C组H9C2细胞中GPX4、NRF2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检测A~K组H9C2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情况.结果 A~C组H9C2细胞GPX4、NRF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F=8.277~42.570,P<0.05),其中C组细胞中GPX4、NRF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t=3.320~9.803,P<0.05);各组H9C2细胞的死亡率及脂质ROS、MDA含量进行比较,A~F组均有显著差异(F=22.380~259.500,P<0.05),其中C、D组较B组明显降低(t=4.056~45.500,P<0.05);A、B、G、H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069~488.900,P<0.05),其中H组较G组明显降低(t=2.044~16.750,P<0.05);A、B、I、J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9.880~363.200,P<0.05),其中J组较I组明显升高(t=2.925~10.280,P<0.05);A、B、G、K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786~99.120,P<0.05),其中K组较G组明显降低(t=1.873~8.315,P<0.05).结论 GPX4和NRF2均参与了调控erastin诱导的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过程,其中NRF2可能是通过GPX4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吉西他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越高;吉西他滨0.20 mg/L组、0.40 mg/L组及0.80 mg/L组G0/G1期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百分数逐渐下降(P<0.05),G2/M期细胞百分数无变化(P>0.05),而S期细胞百分数逐渐增加(P<0.05)。吉西他滨0.20 mg/L组、0.40 mg/L组、0.80 mg/L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上述三组的STAT3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吉西他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阻滞细胞于S期,明显促进细胞凋亡,下调STAT3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肽释放试验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受损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35例正常自愿受试者作为对照组,185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其C-肽释放试验与hs-CRP的变化,并依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不同分为低危组(87例)、中危组(51例)、高危组(47例),经数据处理后,比较分析其危险度水平。结果患者组全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hs-CRP呈明显正相关,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与C-肽释放试验呈明显负相关。整合上述指标将β细胞受损状况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水平。低危患者组hs-CRP均数为(1.20±0.26)mg/L[95%置信区间0.9~1.55mg/L];中危患者组(3.30±0.97)mg/L[95%置信区间2.1~4.5 mg/L]:高危患者组(5.7±1.46)mg/L[95%置信区间4.5~6.8 mg/L],与对照组(0.64±0.13)mg/L[95%置信区间0.43~0.75 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结合C-肽释放试验,可有效判定2型糖尿病的危险度水平,前者可反映2型糖尿病的亚临床、慢性、全身性的低度炎症水平,后者可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al-binding protein,RBP)在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2015年9月—2016年8月我院的临床20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糖尿病组50例;糖尿病早期肾病组5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组50例;对照组50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单纯糖尿病组:RBP(33.48±3.40)mg/L,Cr(69.63±4.40)μmol/L,mALB(15.18±3.64)mg/L;糖尿病早期肾病组:RBP(75.97±2.17)mg/L,Cr(85.34±13.12)μmol/L,mALB(25.24±9.11)mg/L;临床糖尿病肾病组:RBP(95.17±6.92)mg/L,Cr(300.23±42.53)μmol/L,mALB(187.23±6.32)mg/L;对照组:RBP(37.31±3.23)mg/L,Cr(65.03±4.93)μmol/L,m ALB(13.41±2.37)mg/L。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RBP、Cr和Malb检出值对比,t检验值分别为:-1.640(P=0.569)、1.397(P=0.755)、-1.736(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早期肾病组Cr、Malb检出值对比,t检验值分别为:-9.589(P0.01)、-7.579(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早期肾病组RBP检出值与单纯糖尿病组对比,t=21.1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BP对早期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有助于临床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血清酶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接收的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对患者血清酶水平进行检测,观察血清酶变化情况,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LDH水平均超出正常参考值;37例患者AST水平超出正常参考值,检测结果 48~612 U/L,平均检测结果(286.39±58.30)U/L,1例死亡;29例患者ALT水平超出正常参考值,检测结果65~657 U/L,平均检测结果(245.69±83.71)U/L;21例患者CK水平超出正常参考值;13例患者AKP水平超出正常参考值;15例患者γ-GT水平超出正常参考值。结论 HFRS早期血清酶的变化显著,在早期诊断HFRS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应做好血清酶指标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甘草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单细胞悬液)、阳性对照组(10 nmol/L的17β-雌二醇处理)及实验组(光甘草定浓度分别为:0.1、1、10、100μmol/L),作用72小时后,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法、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掺入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S期所占比例。结果 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光密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100μmol/L实验组光密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光密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EdU标记的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EdU标记的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期占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10μmol/L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S期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光甘草定可以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2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35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分别纳入子宫内膜癌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随机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300例健康女性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糖类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 50,CA50)和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 ymal protein 4,HE4)水平,分析上述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清CA125、CA153、CA50和HE4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和对照组(均P <0.05)。而子宫内膜增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CA125、CA153、CA50和HE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子宫内膜癌组年龄≤45岁者的血清CA125、CA50水平均显著高于> 45岁者(均P <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血清CA125、CA50和HE4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 <0.05)。子宫内膜癌组浸润深度≤1/2者与浸润深度> 1/2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CA125、CA153、CA50和HE4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单一诊断价值均不高,均表现为低灵敏度、高特异度,Youden指数均低于0.5,其中HE4的Youden指数最高(0.483)。多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灵敏度,但也降低了特异度,其中CA153+CA50+HE4联合检测的Youden指数最高(0.730)。结论血清CA125、CA153、CA50和HE4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CA125、CA50均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有关,HE4与淋巴结转移有关。CA153+CA50+HE4联合检测方案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膜表面糖蛋白gH以及磷酸化蛋白65(PP65)的B细胞、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为HCMV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获取HCMV的gH和PP65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通过ABCpred、BCPred和BepiPred软件预测gH和PP65蛋白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利用NetMHCⅡ2.3 Server和NetMHCⅡpan 4.0 Server软件预测gH和PP65蛋白的CD4+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使用NetMHC 4.0 Server和IEDB软件预测gH和PP65蛋白的CD8+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最后由VaxiJen v.2.0 Server软件对上述得到的所有抗原表位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 gH和PP65蛋白的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均占比最高,分别为40.51%、52.94%;综合所有软件的预测结果并进行抗原性分析后,获得g H蛋白CD8+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20个,CD4+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15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1个,获得PP65蛋白CD8+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8个,CD4+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8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3个.结论 HCMV的gH和PP65蛋白均含有丰富的B、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为HCMV亚单位疫苗的抗原肽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治疗嗜酸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嗜酸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在喘息症状好转率、肺部影像吸收率、皮肤受累减轻率、腹痛好转率方面,对照组分别为86.67%、83.33%、85.00%、88.33%,观察组分别为96.67%、95.00%、96.67%、98.33%,观察组各项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嗜酸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E、CRP、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嗜酸细胞百分比、免疫球蛋白E、CRP、红细胞沉降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复发率、继续使用药物率、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16.67%、13.33%、3.33%,观察组分别为5.00%、3.33%、0。在复发率和继续用药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较低(P 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嗜酸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正常人群里血清光抑素C(Cys C)的正常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接受健康体检并作血清抑素C(Cysc)检查的不同年龄、性别的216例患者,观察记录血清抑素C(Cys C)的正常值,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正常人群中同一年龄阶段男女性别Cys C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组间相比,其Cys C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Cys C浓度也在逐步升高,年龄与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正常人群中检查结果示,Cys C浓度最低值为0.31 mg/L,未出现Cys C值为0的现象,85例年龄50岁的人群,其Cys C浓度均小于1.03 mg/L;89例年龄50岁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Cys C浓度也在逐步升高,其浓度均大于1.03 mg/L,而阳性率也逐步提高,各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人群中同一年龄阶段男女性别之间其血Cys C浓度是没有明显区别的,而在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血清Cys C浓度是不一样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Cys C也在不断提高,当过了50岁以后,人们的血清Cys C浓度增长明显,因此在临床上对于中年及中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肾功能测定,要特别注意Cys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32例,应用多西紫杉醇40 mg/m2,d 1、d 8,卡铂300mg/m~2,d 1,4周为1周期,治疗2~4周期,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每同期治疗前后评估KPS评分。结果完全缓解(CR)0/32例,部分缓解(PR)15/32例,稳定(SD)11/32例,进展(PD)6/32例,总有效率46.9%。骨髓抑制发生率100%,胃肠道反应发生率71.8%。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茶碱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茶碱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控制情况、肺功能和诱导痰炎性标志物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哮喘临床控制情况和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和FEV_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_1/FVC)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25%~75%之间用力肺活量时的呼吸流速(FEF_(25%~75%))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嗜酸细胞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茶碱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并能改善患者小气道功能及气道炎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影响因素,探讨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耐药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KD患儿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分别对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血清EBV-IgM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观察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敏感组和耐药组KD患儿性别、年龄、EBV-IgM阳性率、白细胞(WBC)计数、粒细胞(N)计数、粒细胞比例(NEU%)、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585~80.467,z=-8.202~3.089,t=-7.004~2.05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EBV-IgM阳性、PLT计数<451×109/L、WBC计数>16.01×109/L、ALT> 153 U/L是IVIG治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996~3.455,P<0.05);建立IVIG耐药预测模型,该模型诊断灵敏度为75.61%,诊断特异度为78.21%.结论 血清EBV-IgM对KD患儿静脉注射大剂量IVIG治疗耐药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大鼠代膀胱模型,观察丝裂霉素-C和无水乙醇对肠黏膜和杯状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用SD大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NS)组、丝裂霉素(MMC)组(0.6 mg/ml)。建立大鼠代膀胱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的第8、11、14天灌注丝裂霉素-C,留取尿液标本,第17天处死大鼠,取代膀胱组织,行HE染色、AB-PAS染色以及MUC-2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尿液中的总黏液蛋白以及唾液酸的浓度,对肠黏膜进行黏膜评分。结果:MMC组黏蛋白浓度(4.16±0.97)mg/ml较NS组(11.63±2.31)mg/ml显著降低(P0.05);MMC组唾液酸浓度(199.7±26.6)mg/L较NS组(411.4±45.1)mg/L显著降低(P0.05);AB-PAS:MMC组的蓝染杯状细胞比例(15.73±4.1)0%与NS组(42.96±9.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2免疫组化:MMC组杯状细胞数(39.12±5.98)与NS组(35.22±7.2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回肠黏膜评分:MMC组(平均秩24.88)与NS组(平均秩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可使尿液中黏蛋白浓度以及唾液酸浓度显著下降,同时丝裂霉素可使成熟杯状细胞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肾嫌色细胞癌、20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应用价值。结果两种肿瘤病灶强化百分比、肿瘤-肾皮质强化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肾嫌色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瘤的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对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手术治疗的496例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术前病理分级、绝经与否、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无LVSI、外周血NLR、子宫病变部位特殊与否、术中测量的病灶直径、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等),统计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并筛选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随访24~32个月,分析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496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42例(8.47%)。无淋巴结转移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均为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A125水平≥35 U/L、有LVSI、外周血NLR>3.40的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更高,监测上述指标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