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正>口腔急诊治疗中,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Sastry等报道口腔颌面部外伤约占全身外伤的34%,而其中软组织伤占颌面部伤的65%,徐晓等曾统计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1-2005年就诊的10000例口腔急诊病例,外伤比例占到23.68%,仅次于牙痛。由于口腔领面部是人体外露的部位,也是人体美学集中反映的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发患者群特征、致病因素、临床损伤特征以及预后,以有效预防该疾病发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对我院2008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颌面外伤病例随机抽取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论口腔颌面部外伤以男性(77.5%)、20~39岁年龄段(55.0%)高发;主要致病原因为交通事故伤(61.3%),其次为坠落伤、打架斗殴伤;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多为多部位损伤(34.0%),其中唇区、颊区损伤常见;41.2%的患者伴有骨组织损伤,主要为下颌骨骨折,占骨折患者的48.5%;21.3%的患者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及器官损伤,颅脑损伤是最为常见的合并伤;治愈77例,3例死亡,治愈率96.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因口腔颌面严重损伤就诊于我院的300例患者的临床情况,统计患者的损伤部位、原因以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此300例患者中有78例损伤发生在额部,67例发生在口唇部,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患者中骨折部位以下颌骨为主,本研究患者中有下颌骨骨折患者60例,21例患者为颧骨骨折,8例患者为鼻骨骨折;导致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将临床治疗后痊愈病例数为167例,占总病例数的55.67%,死亡的患者有2例,占总病例数的0.66%。结论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在救治中要牢固树立整体观点,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准确判断有无颅脑、内脏等全身合并损伤,分清轻重缓急,把握首先要抢救生命、防止窒息及大出血,兼顾治疗骨折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伤518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沙湾县口腔科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门、急诊及住院治疗的518例颌面外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8例中男女比例7:1;发病年龄高峰段为20~39岁;致伤原因中农、牧民患者为首位。518例中267例颌面软组织损伤及牙体损伤占51.5%。结论沙湾县人民医院颌面部外伤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以软组织损伤多见,以农、牧民为首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临床治疗方法和体会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某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76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对患者临床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甲组采用常规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基础麻醉的方式,实施口腔颈面部组织清创缝合手术。而乙组则在此处理基础上增加抗感染预防治疗。对比两组的救治成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和伤口I期愈合时间、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救治。其中,甲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乙组,经卡方检验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伤口I期愈合平均时间明显长于乙组,经t检验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对患者随访3~6个月,全体患者受损部位愈合良好,口腔功能完全恢复,外观无明显与疤痕影响,两组患者数据经卡方检验显示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清创缝合治疗的同时,给予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抗感染预防治疗,有利于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伤口I期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是指颜面口腔部位的损伤,是头面部最常见的损伤,如果急诊处理不当,将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1].成功急救与整形修复创口对减轻或避免面部畸形有重大意义.1999-2009年笔者行急诊整形美容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颌面部损伤患者临床救治的方法。方法对339例颌面部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其中软组织损伤196例,颌骨骨折143例,根据病情需要经过急救处理后,进行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清创缝合术,颌骨骨折的微型或小型钛板的坚固内固定术。合并其他损伤病例经多科协作,给予相应的治疗处理。结果 196例软组织损伤患者均痊愈,无一例死亡。I期愈合187例,占95.41%,Ⅱ期愈合9例,占4.59%;143例颌骨骨折均I期愈合,其中4例3个月后钛板暴露,取出;143例患者咬合关系、张口度均恢复良好。结论颌面部损伤患者救治中需要重视整体观念,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决定救治的先后步骤,强调专科救治特点的同时,需要全面检查,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手术感染问题。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471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资料,其中60例出现医院感染。本研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分析,且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1471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0例,比例为4.08%。60例病例中,唇腭裂患者发生感染率最高,占6.67%;患者感染部位以手术伤口居首位,占33.33%;幼儿与老年患者为此类感染易感人群,分别占5.73%和4.71%;全麻感染率达4.20%,局麻感染率达为3.66%;患者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故应当对其加以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手术感染问题。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2613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资料,其中60例出现医院感染。本研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分析,且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2613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0例,比例为2.29%。60例病例中,唇腭裂患者发生感染率最高,占6.67%;患者感染部位以手术伤口居首位,占33.33%;幼儿与老年患者为此类感染易感人群,分别占5.73%和4.71%;全麻感染率达4.20%,局麻感染率达为3.66%;患者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故应当对其加以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院口腔科急诊病例的特点。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东莞市厚街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495例口腔急诊病例的病种、病因、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口腔急诊病例分类构成以口腔颌面部外伤最多见,占急诊病例的46.7%,其中以软组织伤为主;其次为颌面部炎症,占急诊病例的41.9%,以冠周炎、根尖周炎、牙髓炎为主。颌面部外伤中以软组织伤为主,且交通伤比例增加较快,达颌面外伤的57.2%。结论口腔急诊病种较多,以颌面部外伤为主,其次为颌面部炎症及出血。要求急诊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儿童口腔颌面部疾病在口腔科急诊 ,急救工作中是常见的。我科自 1991年元月~ 1998年 12月共接诊儿童口腔急诊 6 72例 ,现临床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七年中 ,我们共接诊治疗儿童口腔颌面部疾病急诊6 72例 ,男孩 4 0 8例 ,女孩 2 6 4例。年龄为新生儿至 12岁儿童 ,其中 2至 6岁儿童急诊率最高。儿童口腔急诊各病种中以龋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率最高共 2 82例 ,占总数的 4 1 96 % ;颌面创伤 189例 ,占2 8 13% ;口腔颌面部炎症 12 6例 ,占 18 75 % ;口腔粘膜病4 1例 ,占 6 1% ;其它疾病 34例 ,占 5 0 6 %。2 结果2 1 本文分析儿童口腔…  相似文献   

12.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72-1373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颌面骨骨折同时发生。其损伤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各有其特点。笔者总结了1989~2001年所救治的168例单纯性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颌面部是人体的突出部位,容易受到外来损伤发生颌骨或其他面骨的骨折,颌面部骨折占口腔颌面部的90%,由于颌面部骨骼解剖,结构、形态、功能复杂,又因其血运丰富,组织愈合力强,治疗不当,极易造成错位愈合及功能障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工作中的难点。本研究对1980—2004年的311例颌面部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11例,男性292例,女性19例,年龄5~70岁,平均37.5岁,其中20~40岁为228例,占73.31%。1.2致伤原因致伤原因多为井下受伤,为252例,占81.02%。1.3骨折分布情况1.3.1196例单纯下颌骨骨折部位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应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如清理创面、皮瓣移植等,其中研究组给予内皮缝合;对照组给予普通对位缝合。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伤口I期愈合率、皮瓣及软骨成活率对比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1.43%),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特征,接诊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给予内皮缝合确保疗效及美容效果,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郑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41-241,243
目的 分析与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1年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460例的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合并伤情况及手术治疗方法 等临床资料.结果 460例患者均成功救治,咬合关系及其功能得到了良好恢复,面容获得改善.致伤原因最多为斗殴伤占31.74%(146/460),所选患者多为单纯软组织伤,占88.91%(409/460),颌面部骨折患者占6.74%(31/460),牙损伤占22.83%(105/460),全身合并损伤占47.39%(218/460).结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多为男性,首要致伤原因为斗殴,单纯软组织伤患者居多.在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时,首先要对全身的致命伤实施救治,再处理局部伤.此外还要兼顾到整容效果,尽量减少其对患者日后生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及临床处理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的口腔颌面部外伤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外伤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86:1;多由交通意外导致,占75.3%;全部病例均存在着软组织损伤,咬颌错乱和不同程度的面形不对称,张口受限等,其伴发的骨折部位常见于上、下颌骨,占62.4%;病情复杂,需多科室联合救治,患者的处理以抢救生命为先为主,伤后救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本研究中160例伤后72小时内来院患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4.1%。结论颌面部外伤抢救要树立整体观念,急诊治疗要以挽救生命为主,多科合作。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8,(1):23-25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治疗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200例资料,根据资料中感染部位的脓液及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如需氧菌和厌氧菌)和"KB法"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致病菌类型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200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128例占64.00%,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4例占57.81%和革兰阴性菌感染54例占42.19%;革兰阳性菌中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菌株,其药敏结果显示其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00%;革兰阴性菌中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菌株,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00%。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检出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可做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从而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促进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现将我科近几年间收住院的300例颌面部外伤分析总结如下:1 损伤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我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中,男性242例,占80.6%,女性58例,占19.2%。男女比例为4.1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 导致颌面部损伤的原因在我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中,交通事故受伤者140人,占46.6%;斗欧致伤136人,占45.3%;工作中致伤的19人,占6.3%;其它损伤5人,占1.6%。3 损伤部位3.1 在300例患者中,软组织损伤共215例,占71.6%。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治疗体会。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31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急性21例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患者通过对腮腺或其主导管损伤进行积极处理,21例患者在10~20d,平均16d,伤口Ⅰ期愈合,没有出现1例腮瘘、腮腺导管瘘;急性损伤中进行面神经吻合的4例,面神经8~10个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例,另1例于1年后恢复。陈旧性损伤10例中腮腺腺体瘘及导管瘘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全部治愈,2例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1年后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并腮腺损伤病例应在创伤早期进行细致的清创,及早发现腮腺损伤,进行急性期合理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对陈旧性损伤应判断损伤情况,采取不同的积极处理方法促进腮腺导管瘘、腺体瘘及面神经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62~1981年收治小儿口腔颌面部肿瘤384例,占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2326例)的16.5%,占8393例住院病人的4.58%。384例年龄在16岁以下,最小者4个月,系血管瘤,从表1中可见,各年龄组所占百分比随年龄增大而有升高的趋势。男性217例,女性167例(1.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