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及认知损害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宣武医院儿科门诊或住院诊治的105例BECT初治患儿作为试验组,另匹配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105例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进行病史采集、脑电图及头颅核磁检查,并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BECT患儿多于入睡后不久或苏醒前发作,本组患儿局灶性发作45例,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GTCS)60例。脑电图表现为中央颞区中-高幅棘慢或尖慢复合波,可扩散至同侧额顶或对侧,睡眠中放电明显增多。105例患儿中,双侧放电65例,单侧放电40例。神经影像学轻度异常7例,热惊或癫痫家族史阳性20例。两组WISC-IV评分比较,BECT组总智商及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在BECT患儿中,脑电图双侧放电患儿的总智商及言语理解、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指数得分均显著低于单侧放电患儿(P=0.024,P<0.001,P=0.004,P=0.011)。从发作形式(局灶性发作vs G...  相似文献   

2.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nign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spiKes,BECT)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癫痫,也是小儿癫痫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0~15岁人群的年发病率为7/10万~21/10万,约占该年龄组全部癫痫的20%。对于BECT的认识已有数十年的历史。1952年Gibbs等注意到某些中颞区棘波仅出现于儿童期。Nayrac和Beaussart于1958年证实,中央沟区棘波(Rolandic spikes)仅存在于儿童期,青春期前后消失。1967年Lombroso系统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特点,确立了这一特殊的癫痫类型。国际抗癫痫联盟于1984年以后正式将本症列入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46例BECT患者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2.5~12.5岁,31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8例于睡眠和觉醒时均有发作,24例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清醒脑电图阳性率32.6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84.78%。结论 BECT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痫综合征,认识其临床和EEG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可提高对BECT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曹燕飞  刘丽  白雪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60-1461
目的:探讨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BECT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类型为部分运动性发作(18/28例),部分泛化全身性发作(6/28例)及两种发作类型均有(8/28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中颞区可见棘波或尖波,可扩散到其它部位,清醒时较为局限,入睡后放电频度明显增加,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BECT是一种特征性癫痫综合征,脑电图特征对该病有重要价值,及时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46例BECT患者的临床及EE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2.5~12.5岁,31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8例于睡眠和觉醒时均有发作,24例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清醒脑电图阳性率32.60%,睡眠脑电图阳性率84.78%。结论BECT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痫综合征,认识其临床和EEG演变的特点及规律,可提高对BECT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nigen epilepsy of ehi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CT)脑电图特点,探讨脑电图在BECCT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BECCT患儿的清醒期与睡眠期脑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背景波均正常。痫祥放电以尖—慢波为主,位于一侧者17例,位于双侧者4例。清醒期与睡眠期痫样放电阳性率分别为58.8%及100%。清醒期痫祥放电频度为4.62次/min,尖/棘波平均波幅为62.3μV,睡眠期分别为40.5次/min及143.32μV(P<0.05)。6例患儿睡眠期痫样放电部位较清醒期为多。结论 BECCT患儿睡眠期痫祥放电频度及尖/辣波平均波幅较清醒期显著增加,放电部位亦增多。睡眠期脑电图在BECC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中央一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ECT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结果72.9%的BECT发病年龄为5—10岁;95.8%的发作与睡眠有关:75%为部分运动性发作,41.7%泛化为全身性发作,25%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频率低,发作时间短。脑电图背景正常,有中央、颞区高波幅的棘波、尖波或棘、尖慢复合波,睡眠期放电明显增加。神经系统体查和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抗癫痫药物疗效满意。结论BECT的发作与年龄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发作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患儿的语言智商(VIQ)与高频振荡(HFOs)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50例BECT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进行智商和语言智商(VIQ)测定,采用宽频带脑电图记录BECT患儿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的HFOs出现。结果:BECT患儿VIQ低于健康儿童,HFOs阳性患儿VIQ低于HFOs阴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s与BECT患儿VIQ具有相关性(r=-0.66,P<0.05)。结论:BECT患儿语言智商低于健康儿童,非快速动眼睡眠期HFOs阳性的BECT患儿语言智能更差,建议对BECT患儿进行宽频脑电图HFOs监测,对VIQ异常患儿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不典型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齐鲁医院就诊的122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病程中出现不典型症状的11例BECT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监测,并对其发作时的表现、神经心理学损伤及对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分析和随访。 结果 11例患儿病程中均出现发作形式的改变或脑电图恶化。2例丙戊酸钠治疗有效,4例丙戊酸钠加氯硝西泮治疗有效,3例托吡酯治疗有效。2例经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睡眠期脑电图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结论 BECT存在不典型表现,病程中可出现不同的发作形式,同时伴有脑电图的恶化及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发作相对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11.
袁彬  牛仁山 《中原医刊》2009,(13):33-35
目的分析脑电图(EEG)在伴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CT)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2例BECCT的EEG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醒时,EEG正常54例,异常18例(含8例不典型局灶性放电),对清醒时EEG正常54例均进行睡眠EEG描记.则均于中央颞部出现棘、尖波。结论睡眠EEG大大提高了BECCT的诊断率,EEG为诊断BECCT的根本依据:认识BECCT的EEG及临床特点,有利于BECCT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奥卡西平治疗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90例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和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使用注意网络测试工具(ANT)对观察组患者患儿治疗前后的注意网络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χ2=2.196,P=0.138);治疗后两组患儿脑电图异常放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观察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415,P=0.020);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网络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使用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奥卡西平对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却有明显的疗效,可改善患儿脑电图异常放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能显著改善患儿的注意网络功能,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CECTS)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30例典型BCECTS患者(典型组)和18例非典型BCECTS患者(非典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癫痫发作形式、癫痫发作频率、神经影像学、脑电图表现和智商分值、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比例和无发作>48周的患者比例。结果 48例BCECTS患者男女比为1.8: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非典型组发病年龄[(6.5±1.6)岁]较典型组发病年龄[(7.8±1.2)岁]早(t=3.20,P<0.05);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典型组[(2.0±1.0)次/月]与非典型组[(2.1±1.1)次/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言语智商典型组(105.6±8.1)与非典型组(100.1±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头颅影像学异常比例非典型组(10例,58.8%)较典型组(2例,8.0%)明显(χ2=12.8,P<0.05);EEG示其他脑区异常放电非典型组(6例,33.3%)较典型组(5例,16.7%)明显(χ2=4.4,P<0.05)。非典型组(17例,97.4%)较典型组(24例,80.0%)更易于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χ2=12.8,P>0.05)。无发作>48周的患者比例典型组(14例,70.0%)高于非典型组(5例,33.3%)(χ2=4.64,P<0.05)。结论非典型BCECTS在发病年龄、智力、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和治疗效果上与典型BCECT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鉴别BCECTS的类型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陕县第一人民医院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癫痫患儿54例。测定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认知功能,测定治疗3、6个月后的脑电图痫样放电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儿治疗3、6个月后认知功能显著提高,治疗6个月后缓解率(85.2%)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后的缓解率(55.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经适当减量后症状消失。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在BE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80例BECT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VEEG记录,根据VEEG上的棘慢波放电指数(放电指数)将患儿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发作频率、用药情况以及临床预后。结果: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家族史、热性惊厥史、头颅MR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儿的发作类型以局灶性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发作频率较高,用药后发作完全控制率较低,与轻、中度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EEG是一种有效的BECTs严重程度评估方法,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BECT变异型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儿童BECT变异型的预防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25例BECT变异型患儿临床资料,将其纳入A组,同期25例典型BECT患儿病历临床资料,将其纳入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主要表现,找出儿童BECT变异型的典型特征,比较A组与B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检验,分析儿童BECT变异型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25例BECT变异型患儿临床特征包括不典型失神、负性肌痉挛、口咽部运动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其中不典型失神是其主要临床特征;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电图恶化、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脑解剖结构异常、微量元素异常是儿童BECT变异型发病的影响因素(OR>1,P<0.05),且以脑电图恶化带来的影响最大,可能是BECT变异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ECT变异型发病的原因可能与患儿脑电图恶化、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脑解剖结构异常、微量元素异常有关,尤以脑电图恶化影响显著,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抗癫痫药物(AED)对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CT)注意网络损害和脑电图(EEG)痫样放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诊治BECT患儿2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ED类型不同分为丙戊酸(VPA)、奥卡西平(OXC)及左乙拉西坦(LEV)3组,比较治疗6个月时3组患儿癫痫控制效果、EEG痫样放电改善情况、注意网络功能、认知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3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P=1.234/0.540);VPA组EEG痫样放电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OXC组和LEV组(χ~2/P=7.253/0.027);3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及正确率明显升高,平均反应时间(RT)明显降低(P<0.01),且VPA组和LEV组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及正确率低于OXC组(F/P=5.376/0.005、5.979/0.003、13.676/<0.001),平均RT高于OXC组(F/P=5.694/0.004);组认知功能VIQ、PIQ及FIQ均明显升高(P<0.01),且OXC组和LEV组均高于V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14.084/<0.001、3.955/0.020、3.560/0.030);3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P=3.165/0.075)。结论 VPA、OXC和LEV治疗BECT患儿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并减少脑电图异常放电,其中OXC对注意网络损害改善效果优于VPA和LEV,OXC和LEV对脑电图和认知功能改善效果优于VP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扩散峰度成像(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 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癫痫( benign epi- 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 患儿静息状态下脑功能的变化,揭示认知损伤神经网络的特点。方法: 收 集于我院 2017-03~ 2019-01 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患儿 30 例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儿相匹配的对照组 30 例,行常规磁共振及 DKI 成像,测量平均扩散峰度值( mean kurtosis,MK) ,采用双样本配对 t 检验比较。结果: 病例组各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ROI) 的 MK 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 而丘脑的 MK 值病例组为 0.8094±0.0280,对照组为0.8015±0.02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KI 技术能发现常规 MRI 检查阴性 的 BECTS 病人存在广泛的脑微结构异常,为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伴有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50例BECT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和(或)中央颞区尖波或棘波,口服传统抗癫痫药疗效满意。结论:BECT临床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的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是一种特殊癫痫综合征,预后良好,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