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磷酸肌酸钠对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和乌司他丁联合磷酸激酸钠组(联合组)三组,对照组给与抗脓毒症集束化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组在乌司他丁组基础上给予磷酸激酸钠。治疗5天后抽血测心肌钙蛋白(c Tn I)、B-型钠尿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的变化,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的变化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乌司他丁组、联合组治疗第5天后以上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优于乌司他丁组。三组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比对照组及乌司他丁组下降的更为明显(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保护脓毒症患者心肌并改善其心功能,联合应用磷酸激酸钠直接对损伤的心肌细胞供能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凋亡因子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於建鹏  唐菲 《医药导报》2010,29(10):1272-127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脊髓损伤(SCI)后凋亡因子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64只,参照Allen’s WD法,制成中度SCI模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大鼠SCI后3和7 d BBB评分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Bcl-2和Bax表达. 结果 乌司他丁组在术后3和7 d的BBB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组化结果 乌司他丁组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乌司他丁组Bax 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能促进Bcl-2蛋白表达增多,抑制Bax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3.
孟启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213-2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UTI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300 000 U静注,q 8 h×7 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IL-6、TNF-α及Nt-proBNP水平,检测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结果治疗后7d治疗组患者IL-6、TNF-α及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可有效改善各项炎症指标,保护心、脑等器官功能,可以有效阻断MODS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万单位/次,3次/d,疗程10 d。观察两组治疗第1,4,7,10天血浆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各检测指标值逐渐下降,TNF-α在乌司他丁组第7,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IL-6和CPR在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外科危重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和临床疗效变化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外科危重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接受标准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乌司他丁治疗,术后6h内开始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每次20万单位,q6h,连续5d.C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3、6天行HS-CRP检测,并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治疗后U组较C组血清CRP浓度,APACHEⅡ评分有显著降低.结论 乌司他丁可抑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HS-CRP表达,且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与治疗组19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术后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及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3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每日3次,7日为1个疗程,可重复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于治疗7d后血清CR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首先应用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30ml中静脉推注,再用乌司他丁100万U持续微量泵入,速度5万U/h,连用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多种炎性反应指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d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d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降低MODS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洪云 《淮海医药》2011,29(1):43-4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A组(乌司他丁组):术中及术后1、2、3 d分别给予乌司他丁20万U/d;B组(对照组):与A组相同时间给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于术后第2、4...  相似文献   

9.
王忠  师军  薛宏斌 《中国医药》2011,6(10):1250-1252
目的 通过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评价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与乌司他丁注射液的疗效。方法 120例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血必净+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均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器官保护等治疗。血必净+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U静脉滴注,2次/d,同时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d。血必净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d。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U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等渗盐水,连用7d。分别于To(入院后即刻)、T2(伤后48~72 h)、T4(伤后96~120 h)、T7(伤后168~192 h)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PA。结果 烧伤后患者PA水平均下降,在T4、T7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血必净+乌司他丁组(96.9±15.7) mg/L,血必净组(86.2±18.2)mg/L,乌司他丁组(75.6± 17.4) mg/L,对照组(64.9±18.2) mg/L;T7:血必净+乌司他丁组(70.3±25.0)mg/L,血必净组(58.2±27.1 )mg/L,乌司他丁组(47.3±14.7) mg/L,对照组(32.6±9.0) mg/L,P<0.05或P<0.01]。血必净+乌司他丁组较治疗前下降幅度小于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重度烧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创伤性肺损伤时对患者动脉血气氧交换指标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4例创伤所致肺损伤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使用率、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检测患者不同时间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氧和分数、动脉氧分压与患者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氧交换指标显著改善(P<0.05),CRP浓度降低(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浓度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RDS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创伤性肺损伤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氧合状况,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首先应用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30ml中静脉推注,再用乌司他丁100万U持续微量泵入,速度5万U/h,连用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多种炎性反应指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3d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3d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有效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炎性反应程度,降低MODS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d。所有患者于入院6h内及入院后第2~6天应用速率放射比浊法动态检测血清CRP浓度,结合临床表现及伤后1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将本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中预后恶劣组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清CRP浓度升高,早期应用亚低温能够降低血清CRP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20mg/d治疗组(A组)与辛伐他汀40mg/d治疗组(B组),每组24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10.6±2.9)mmol/Lvs(15.7±1.9)mmol/L(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ACS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早期给予足量的辛伐他汀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CRP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TC、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他汀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15.47±9.83)mg/L,(20.31±7.15)mg/L,P<0.05],LVEF较对照组明显上升[(45.70±7.01)%,(38.34±5.31)%,P<0.05];血清CR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95,P<0.05).结论 普伐他汀能改善CHF患者的预后;血清CRP水平可作为治疗CHF的一个灵敏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CHD)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其血清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mg/d组(CHD1组)、150mg/d组(CHD2组)、200mg/d(CHD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测定对照组及9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时的血清CRP水平。结果CHD组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H)2组、CHD3组经阿司匹林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较CHD1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阿司匹林干预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提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炎症有关,而阿司匹林可呈剂量相关地通过抗炎作用抑制其进展,效应以150mg以上为佳。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含量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72-97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共4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B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组)15例,正常对照组(A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免疫沉淀散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检测60例入选对象的血清CRP浓度,并记录4周内所有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ACS两组中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CRP水平高于UAP组(P<0.05);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CRP水平相对高者病情转归及预后差,相对低者病情转归及预后良好。结论:CRP是ACS发生的一种危险因子,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病情转归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身体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牙周非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血清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由治疗前(2.3±0.7)mg/dl降至(1.8±0.6)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降低0.498 mg/dl(95%CI=0.265-0.731 mg/dl),此降低值与PLI、PD≥7 mm位点百分比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46、0.621, P〈0.01)。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慢性牙周炎可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持续低效血液透析(SLED)联合血液灌流(HP)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炎症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评价其疗效。方法72例MODS患者,根据所采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不同分为SLED组(给予SLED治疗)、SLED+HP组(给予SLED+HP治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RRT)组(给予CRRT治疗)、CRRT+HP组(给予CRRT+HP治疗),各18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28 d存活率。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cr、hs-CRP、IL-6、IL-10、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D+HP组的APACHEⅡ评分、Scr、hs-CRP、IL-6、IL-10、TNF-α水平降低大于SLED组,CRRT+HP组的APACHEⅡ评分、Scr、hs-CRP、IL-6、IL-10、TNF-α水平降低大于CR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D+HP组和CRRT+HP组、SLED组和CR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D+HP组的28 d存活率为88.9%,CRRT+HP组的28 d存活率为83.3%,均高于SLED组的55.6%与CRRT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D+HP组与CRRT+HP组、SLED组和CRRT组患者的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MODS患者的血清Scr、hs-CRP、IL-6、IL-10、TNF-α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SLED联合HP具有更强的清除炎症因子能力和肾功能保护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治疗效果与CRRT联合HP相当。  相似文献   

19.
陈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329-3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含量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患者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的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对照者(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用CRRT及CRRT联合血液吸附方法对重症MOD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VCAM-1)的影响.方法 收集重症MODS患者43例,CRRT治疗组28例,联合治疗组15例,分别给予CRRT及CRRT联合血液吸附治疗.收集治疗前后血清,用ELISA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VCAM-1水平,并对患者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CRRT组治疗前sVCAM-1(1865.96±726.77)ng/ml,治疗后sVCAM-1(1783.55±868.92)ng/ml;联合组治疗前sVCAM-1(1958.27±932.14)ng/ml,治疗后sVCAM-1(1259.67±687.35)n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sVCAM-1可作为评价重症MODS患者严重程度的指标且CRRT联合血液吸附明显改善MODS患者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