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肽的测定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20)及坎地沙坦组(n=20)进行比较,均治疗8周,并将2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统计治疗后的血压控制率和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水平。结果:①两组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压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发现两治疗组一氧化氮(NO)明显增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内皮素(E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治疗组血浆ET下降幅度(△ET)、△ET/△NO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合成ET,降低血清HGF,增加NO的分泌,从而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对老年高血压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38例对照及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NO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明显减弱,NO明显低于对照组,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2级及3级颈动脉IMT值及IMT与内径的比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治疗6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1.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分泌失衡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2.老年高血压2级及3级颈动脉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3.经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6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国产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2-D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伊贝沙坦(每日150-300mg)治疗16周前后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的变化。结果 肱动脉加压前后(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反映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的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在治疗后明显增加;而含服硝酸甘油前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映非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比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伊贝沙坦可以改善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对 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前后和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 :缬沙坦治疗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 (t=2 .4 2 2 ,P <0 .0 5 ) ,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 12周后 ,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t分别为 2 .13、2 .2 1,P均 <0 .0 5 )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t=2 .371,P <0 .0 5 )。 结论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缬沙坦的降压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选择 89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口服缬沙坦 (80mg/d) 4周 ,观察治疗前后诊室血压及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浓度的变化 ;另选 3 6例非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发现 :治疗组于缬沙坦治疗 4周后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 (2 .2 2± 0 .3 6)kPa〔(1 6.68± 2 .69)mmHg〕和 (1 .5 5± 0 .45 )kPa〔(1 1 .67± 3 .3 9)mmHg〕(P <0 .0 0 1 ) ;血浆内皮素质量浓度降低 (P <0 .0 5 ) ,NO浓度升高 (P <0 .0 0 1 ) ;NO/ET比值明显升高 (P <0 .0 0 1 ) ;对照组上述参数均无明显变化。提示 :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EH)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本研究观察氯沙坦治疗EH前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旨在评价氯沙坦对EH患者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吉林医学》2019,(8)
目的:探究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择取9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盐酸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及BPV。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24 h SBP、24 h DBP、SBPV、DBPV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ET水平、24 h SBP、24 h DBP、SBPV、DBPV均较低,NO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给予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可有效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降低BPV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人做为对照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组对健康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用非洛地平)前后分别测其血中一氧化氮、内皮素、α颗粒膜蛋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即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具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瘦素(lep-tin)和内皮功能的改变、leptin对内皮功能的直接影响及其可能信号转导通路.方法:观察64例EH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正常对照人群血清leptin、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leptin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合成和分泌NO和ET-1的直接影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estein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激酶)抑制剂wortmannin对此作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EH患者血清leptin,ET-1及ET-1/NO均增高(P均〈0.05); 血清leptin水平与ET-1和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高浓度leptin可直接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的合成和分泌而对ET-1的合成无明显影响; genestein及wortmannin可抑制leptin的促NO效应.结论:EH患者常合并leptin抵抗及内皮功能失调; 酪氨酸激酶和PI3-激酶可能是实现leptin促NO合成效应的两种信号转导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血液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以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方法99例EH患者,按舒张压水平分为轻度48例、中度29例、重度22例,其中随机给25例患者口服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2周。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结果EH患者的血浆DD、F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浓度显著下降,且随EH程度加重而显著变化。舒张压与FM呈显著正相关(r=0.374,P<0.001)。EH伴左心室和左心房肥大者的血浆DD、FM和tPA浓度均明显升高。25例经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患者血浆DD、FM浓度显著下降(P<0.001),而tPA浓度显著升高(P<0.01)。结论EH患者的血液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纤溶活性显著下降,硝苯地平缓释剂可改善EH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C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D),探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对照,根据《199年WHO/ISH高血压诊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标准将EH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四组。采用Celermajer油等的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静息状态下、加压充血后和服用硝酸甘油后的脓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①高血压患者各组EDD功能都低于对照组(P<0.01—0.05),高危组与极高危组要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②EIDD只有在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间有差异(P<0.01—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EDD和EIDD可反映EH的危险性分层,可作为EH危险性分层的指标之一。超声是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简便、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氧化镁 (MgO)、硝苯地平 (心痛定nifedipine ,Ni)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方式 ,172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 3组 :MgO( 1.0g ,日 3次 ,5 9例 ) ;Ni( 10mg ,日 3次 ,5 7例 ) ;MgO +Ni(MgO 1.0g ,日 3次 ,Ni 10mg ,日 3次 ,5 6例 )。疗程 8周。结果 :Ni单独治疗或联用MgO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P <0 .0 1) ,但两药联用治疗的总有效率 ( 91 1% )显著高于Ni单用 ( 68.4% ) ,P <0 .0 1;MgO组治疗后血压无明显降低 (P >0 .0 5 ) ,总有效率 5 1% ,显著低于Ni组及两药联用组 (P <0 .0 1)。MgO组和两药联用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MgO单独治疗无明显降压作用 ,但与Ni联用时可使后者降压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海捷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血糖、血脂、尿酸的影响.方法 3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海捷亚治疗4周,剂量50~100mm/d.采用自身对照,测量治疗前后血压、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水平、肱动脉血管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脂、血糖及尿酸.结果 ①肱动脉超声检测:用药后FMD较用药前显著增加,分别为(14.65%±1.87%)和(9.77%±1.42%),其余各项指标用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②血浆NO、ET-1:用药后NO水平较用药前显著增加(56.17±6.21)μmol/L和(48.15±5.21)μ mol/L,P<0.01,ET-1水平较用药前显著减少(72.18±11.21)pmol/L和(9431±10.11)pmol/L.③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尿酸无明显变化.结论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可以显著修复和改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的血管内皮功能,对血糖、血脂、尿酸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功能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中的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4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为观察组(A组),分为血瘀型组(A_1组)和湿热下注型组(A_2组),并设单纯糖尿病组(B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组(C组)和健康组(D组)各20例进行对照。所有受检者均通过超声进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 lium-independent dilation,EID)检测,并测定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B_2(thromboxane 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rostaglandin F_(1α),6-Keto-PGF_(1α))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浓度。结果:A组EDD较B、C、D对照组明显降低,ET-1、TXB_2水平高于B、C、D对照组,NO、6-Keto-PGF_(1α)水平低于B、D对照组,且EDD与ET-1、TXB_2水平呈负相关,与NO、6-Keto-PGF_(1α)水平呈正相关。A_2组EDD低于A_1组,而且EID也下降。结论:内皮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有着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休息时、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正常组明显减弱(P<0.01),二者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D),探讨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人作对照,根据《2003年ESC/EHA高血压诊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标准将EH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四组。采用Celermajer等的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EH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静息状态下、加压充血后和服用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①高血压患者各组EDD功能都低于对照组(P〈0.01,0.05),高危组与极高危组要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②EIDD只有在极高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间有差异(P〈0.01-0.05),余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EDD和EIDD可反映EH的危险性分层,可作为EH危险性分层的指标之一。超声是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简便、无创、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