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描述一种少见肺血管畸形的螺旋CT表现并对其命名进行探讨。方法分析4例左下肺基底段动脉局限性缺如、由体动脉供应左下肺基底段患者的胸部螺旋CT表现。结果4例中2例病变累及左肺下叶各基底段,2例病变累及部分基底段,相应肺段肺动脉缺如,病肺密度呈磨玻璃样增高,支气管树连接正常,4例均见有1支异常血管约在第8胸椎水平起自降主动脉的左前外侧或左外侧,对应基底段肺静脉扩张,回流正常,与异常供血动脉间无直接交通。结论该病在增强螺旋CT图像中有特异性表现,作者认为命名为局限性肺动脉缺如比较合适,更能反映本病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及病理表现,并与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咯血5例(83%),咳嗽2例(33%),无症状1例(17%)。6例(100%)患者段或段以上支气管分布及形态正常。(2)病理表现:6例(100%)见粗大异常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左侧。6例(100%)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100%)大体标本切面见多个扩张血管,镜下肺组织部分区域见大小不等厚壁血管,肺泡腔内有多量含铁血黄素,间质内见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3)影像表现:心影后与降主动脉相连的血管样阴影6例,左肺下叶基底段体积缩小6例,呈毛玻璃影6例。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异常动脉直径约为12mm。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咯血,病理表现为异常动脉供血导致基底段肺充血,CT增强扫描可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在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例确诊为肺异常体循环动脉病人的影像资料,通过后期图像处理,回顾性分析异常供血动脉、支气管及肺实质MSCT表现。结果:20例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中,肺隔离症15例,孤立性肺动脉供血5例。15例肺隔离症均伴肺实质异常,MSCT表现为肿块9例,空腔4例,肺衰减减低2例,双侧发生2例,单侧13例,胸降主动脉供血11例,腹降主动脉供血2例,腹腔干供血1例,1例伴有食道憩室胸膜漏。肺孤立性体循环动脉供血5例,由胸降主动脉左侧发出,血管先向下走行,后翻折向上,再下降形似"S"形外观,受累肺组织支气管结构正常。结论: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有特征性表现,MSCT增强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X线、CT资料,其中3例患者有MRI资料.结果 均为肺叶内型.左下叶后基底段6例,左下叶内前基底段1例,右下叶后基底段2例.7例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影,内部密度均匀;2例呈斑片状实变,其内可见囊样透亮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3例显示降主动脉发出异常血管,1例于肿块旁显示一异常小血管断面,1例肿块内有血管影,3例显示肺静脉引流.5例患者进行图像后处理(MPR、MIP和VR),均显示出异常动脉来自降主动脉、肺静脉引流.隔离的肺组织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稍高信号块影.MRA及CE-MRA显示3例患者病变异常供血动脉源自降主动脉,1例CE-MRA可见其引流静脉入右下肺静脉.结论 肺隔离症的MSCT检查可部分取代有创性DSA检查,可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罡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9-69,71,F000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隔离症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肺隔离症,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提高诊断率。结果8例病灶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左下肺后基底段,2例位于右下肺后基底段。8例均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其中一例显示4支异常血管供血。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肺下叶后基底段囊性或实性病灶的异常血供,三维重建能够提高异常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完全可以取代有创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对异常供血血管进行后处理重建,并与手术资料结果对比。结果 4例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另外9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中7例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表现为含气的单房囊状影,8例表现为含气或和含液的多房囊状影,囊壁薄,增强后未见强化,4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血管重建均可显示病灶内供血的异常血管(其中3例来自腹主动脉上段,另外10例来自胸主动脉下段),并能清楚显示其起源、分支及行程,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一致。结论MS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病灶内异常的供血动脉,对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成人肺隔离症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分析7例被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成人肺隔离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均行胸部平片及MSCT检查,2例行胸主动脉插管造影,5例行肺叶切除术。7例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左下肺后基底段,1例位于右下肺内基底段。病灶以不规则软组织块影为主4例,3例为多发囊性病变伴斑片状影,相邻肺野见斑点状影6例,肺野透亮度增高3例,肺纹理走向异常2例,5例CT见粗大扭曲的供血血管与降主动脉相连。结论:MSCT可以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了解是否合并感染,MSCT增强显示其异常供血动脉可以明确诊断,是肺隔离症临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肺隔离症1例     
病人,男,49岁。2周前体检时发现左下肺肿物。胸部X线检查示:左下肺叶后基底段肿物。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低密度肿物。肺功能检查示: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低肺容量。术前诊断:左肺下叶隔离肺。在全麻双腔插管麻醉下,经左后外侧第6肋间切口进胸,病变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约8.5cm×8.1cm×6.0cm,质中,色粉红,与膈肌粘连,异常动脉体循环枝发源于肋膈角处,约5mm直径。行左肺下叶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CT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肺隔离症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隔离的肺组织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10例均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病变呈囊实性、囊性及实性。10例均在薄层增强扫描上显示异常体循环供血血管,经异常供血动脉采用不绣钢圈栓塞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随访6个月-1年,症状未再复发。结论肺隔离症主要表现为双肺下叶后基底段的囊性、实性、或囊实性的软组织影,CT增强扫描发现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可以确诊。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惠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左肺下叶(ASALLL)与左下肺隔离症(PS)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为ASALLL及25例确诊为左下肺PS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两者的病灶形态、与支气管关系、供血动脉起源及直径等。结果反复咳嗽及咳痰分别见于21例及15例左下肺PS患者,咯血见于16例ASALLL患者(P0.05)。左肺下叶呈毛玻璃影见于16例异ASALLL患者,左肺下叶肿块见于22例左下肺PS患者(P0.01)。16例ASALLL患者的左肺下叶支气管正常,25例左下肺PS与支气管不相连(P0.01)。ASALLL的异常动脉直径(11.88±1.13mm)大于左下肺PS的异常动脉直径(5.96±0.98mm)(P0.01)。结论ASALLL与左下肺PS的CT表现不同,CT增强扫描可确诊ASALL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及25例确诊为肺隔离症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两者的病灶位置、形态、与支气管关系、供血动脉来源及直径等。结果 8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与25例肺隔离症的胸痛、反复咳嗽咳痰及发热等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的病灶部位、密度及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直径为11.88±1.13mm,肺隔离症供血动脉直径为5.96±0.98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与肺隔离症CT表现不同,CT增强扫描可确诊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肺隔离症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6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过程中先行肺动脉造影术和主动脉造影术,对于单支迷走供血动脉且近端血管直径< 12 mm的病例选用Amplatzer Plug进行血管栓塞;对于多支迷走供血动脉和(或)近端血管直径>12 mm的病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肺动脉造影术显示,6例患者均显示左下肺动脉缺如.主动脉造影共发现异常的迷走供血动脉8支,均起于降主动脉.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随访1~5年,患者咳血症状均消失,胸部增强CT显示左下隔离肺缺血性萎缩或消失.结论 介入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图像,对病灶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9例(90%)病灶位于左下叶基底段,其中7例(70%)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1例(10%)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7例(70%)病灶表现为含液/气的薄壁多房囊腔,增强后囊壁无明显强化,3例(30%)表现为不规则团块,增强后有中等强化,其内有粘液嵌塞的扩张支气管,也可有钙化或液性区;MPR、MIP及VR等三维重建显示10例(100%)均为降主动脉发出异常分支供血,并通过肺静脉回流入左房,血管显示情况与手术相符;7例(70%)患侧肺门淋巴结有增大。结论叶内型肺隔离症多表现为下肺基底段的多房液气囊腔或者不规则团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是一种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确诊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及25例确诊为肺隔离症的CT表现,并对比分析两者的病灶位置、形态、与支气管关系、供血动脉来源及直径等。结景8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与25例肺隔离症的胸痛、反复咳嗽咳痰及发热等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的病灶部位、密度及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直径为11.88±1.13mm,肺隔离症供血动脉直径为5.96±0.98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与肺隔离症CT表现不同,CT增强扫描可确诊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  相似文献   

15.
杨健  归俊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10,32(2):174-17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MSCT血管成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相结合的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0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8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均为叶内型。MS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取代有创性DSA检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和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并通过复习文献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患者做了胸部正侧位片、平扫与增强CT、MPR检查。结果10例肺隔离症中有7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7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胸片表现隔离的肺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均匀的团块影,1例呈薄壁含气肺肿;9例CT扫描示胸椎旁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示左下肺肺气囊。增强CT均显示供血动脉。MPR能显示其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行程和分支,其中有9例为降主动脉供血,1例为腹主动脉供血。结论MSCT及MPR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两法结合可取代普通X线、断层摄影、支气管造影及主动脉造影,作为肺隔离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胸相分析中肺门的观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X 线所见的正常肺门致密影象可以说都是血管的影象。右肺门是由右上肺动脉的分支,右上肺静脉及其分支,右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所构成。左肺门是由左肺动脉弓及其分支,与之相叠的左上肺静脉及其分支.左下肺动脉及其分支所构成。两下肺静脉即所谓肺下韧带并不参与肺门的结构。这些均已为放射学界所熟知。右下肺动脉、肺动脉段的测量已有较为公认的正常数据,而肺门的位置、大小、肺门角等的测量尚未有一致的标准。认识正常才能分辨异常。在进一步分析总结异常的肺门影象之前,应对正常肺门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CTA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例肺隔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层螺旋CT增强动静脉的双期扫描,并结合CTA血管重建,对病变特征、供血动脉、异常引流静脉全貌进行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CTA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价值。结果 隔离肺组织位置: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有10例,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5例、右肺下叶内基底段3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特征:囊实性混合病变9例,囊性5例,实性肿块4例,局部肺血管纹路变粗紊乱、无肺实质病变2例;有12例边界清楚;4例有胸腔积液;2例有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不均匀延迟强化,17例有粗大迂曲血管穿行,3例对异常血管起源、行程、分支情况显示不清。经CTA血管重建能直观显示出异常供血体动脉,长度3~14 cm,单支动脉13例,多支动脉7例,管径不一,单支为0.6~1.5 cm,多支为0.3 cm;起源胸主动脉直接入隔离肺组织11例,起源腹主动脉6例,起源腹腔干3例,穿横膈入下肺基底段病灶再分支;经数字减影血管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 13例肺隔离症患者12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0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囊性肿块6例,囊实质性肿块4例,实质性肿块2例,局部肺气肿、肺血管增多紊乱1例。13例患者共发现14支供血动脉,均发自胸主动脉(10支)、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及肺动脉(1支),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一例基底动脉环变异。由于右椎动脉颅内段缺如,导致左椎动脉、左颈内动脉异常粗大,形成左侧优势型的脑血供。该变异较为少见,在临床脑血管造影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整理报导如下(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