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本实验以异丙肾性心肌损伤(PSP-MI)为模型,对心肌膜脂、膜酶及自由基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膜损伤在心肌缺血中的意义及蝮蛇抗栓酶(Svate)对其修饰作用。结果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ISP,85mg/kg)24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胆固醇/磷脂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大鼠静注异丙肾上腺素(ISP)及脑垂直体后叶素致离体豚鼠心肌缺心等模型,观察国产单硝酸异山梨酯(5-ISMN)对动物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对多种离体血管条的效应;测定该药体内外给药其NO产生情况。结果:5-ISMN注射剂高低剂量组和片剂组对结扎LAD后CPK,LDH和心电图的指标有改善作用(P<0.05,P<0.01),梗塞范围分别为19、27和21%,溶媒组为41%(P<0.01),注射剂较片剂起效快;5-ISMN不同剂量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血浆凝固性紊乱程度之间呈正直线相关;心、肝、肾和脑以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的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增高。提示ISP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血浆高凝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微血栓形成是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4.
兔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凋亡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时不同损伤区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心肌细胞是否凋亡。方法 结扎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对不同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中心缺血区心肌组织呈现缺血坏死征象 ,而梗塞交界区呈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征象。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中心缺血区未见心肌凋亡细胞发生 ,而梗塞交界区有心肌凋亡细胞检出。结论 急性心梗时 ,中心缺血区和梗塞交界区损伤存在不同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利用大鼠衄管灌流及异丙肾上腺素(ISP)性AMI模型,以体外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PA)活性,血浆纤溶酶(PL)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等变化,观察蛇毒抗栓酶(SVATE)的促纤溶、抗凝血和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SVATE有缴活纤溶怍用,它能逆转ISP性AMI大鼠PL活性的降低,这种作用是由于激活PA导致PL生成增加。同时对内源凝血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保护心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桐油中毒对心肌的损伤机制。方法:模拟人体桐油中毒方式灌喂大鼠,复制大鼠急性桐油中毒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急性桐油中毒对大鼠心肌的影响。结果:急性桐油中毒心肌明显受损,光镜下细胞及间质水肿,电镜下心肌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并有髓样小体形成。组化观察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下降,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有增强趋势。结论:急性桐油中毒通过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直接损伤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而引起心脏功能的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山莨菪碱(654-2)对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发现大鼠左冠状动脉主干结扎后早期腹腔注射654-2,可使结扎后6小时及21天时的梗塞范围显著缩小,并使21天时的左室心肌收缩性恢复得更好,而结扎后3小时缺血区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得到显著改善。654-2对冠脉结扎与非冠脉结扎大鼠的直接血液动力学作用表现为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左室心肌收缩性显著降低,提示654-2可以减少心肌氧耗量,从而对缺血心肌发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缺血(ISP-MI)为模型,对心肌膜脂、膜酶及自由基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蝮蛇抗栓酶(Svate)对膜损伤的修饰作用。结果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ISP,85mg/kg)24h后,心肌膜脂、膜酶及自由基代谢发生明显紊乱,标志着膜损伤的存在。舌下静脉注射Svate(0.25U/kg)治疗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心肌线粒体Ch/PL比降低,膜脂流动性明显恢复;心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增加,Na~+-K~+-ATPase活力明显升高及Ca~(2+)-Mg~(2+)-ATPase活力恢复正常。以上结果说明,Svate对缺血心肌膜损伤有一定的修饰效应。  相似文献   

9.
心肌肽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致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心肌肽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致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大剂 量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损伤模型上,观察心肌肽素对驻肌形态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心肌肽素可明显减轻受损心肌的变性坏死反应和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非常显著地降低心肌丙二醛含量、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论:心肌肽素对异丙肾上腺素损伤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冷光源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塞及血管损伤半暗带大鼠模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建立可同时观察局灶性梗塞区及周边血管损伤半暗带的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可进行局部脑组织血流、t-PA、PAI、NO、ET等指标变化的监测,以期为脑缺血血管因素变化规律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靠实用的工具。方法 利用已建立的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的原理,短时间内造成大鼠脑皮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完全性局灶性梗塞,观察梗塞面积、血管损伤半暗带面积及程度、组织病理、局部脑组织血流、t-PSA、PAI、NO、ET等指标的时相变化。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在局灶性梗塞形成后,梗塞灶、周边血管损伤半暗带、脑组织血流、纤溶、凝血各指标,模型动物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不同的时相变化趋势。结论 该模型观察指标较全面,可为脑梗塞后血管损伤保护及溶栓治疗提供实用性工具。  相似文献   

11.
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是否存在心肌炎症反应和心脏细胞因子表达。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于术后第1、4、8周末测血流动力学后取心脏。RT-PCR检测心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介素(IL-1β、IL-6、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并进行心肌病理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MI组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变。术后第1周末梗塞区、交界区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同期发现梗塞区、交界区和非梗塞区细胞因子表达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TGF-β升高最明显。梗塞后第4、8周末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下降,但TGF-β仍高表达,梗塞区心肌纤维化。结论:炎症参与心肌梗塞后心室重塑,细胞因子在重塑中起一定作用,TGF-β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心肌肽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多肽类物质心肌肽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大鼠冠脉结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心肌肽素治疗性给药对缺血大鼠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心肌肽素治疗性给药能明显降低血浆CPK、LDH的活性与MDA含量,其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心肌肽素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提示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影响心肌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异丙肾心肌缺血(ISP-MI)为模型,观察瓜萎对心肌缺血大鼠膜酶、膜脂和自由基系统的作用,探讨瓜萎抗心肌缺血机理。SD雄性大鼠30只,皮下注射ISP 85mg/kg。瓜萎治疗组于注射ISP前8h,1h和注射后4h肌注瓜萎皮注射液2ml/只。全部动物子注射ISP后24h处死。结果:心肌MDA含量在正常组、ISP-MI组和瓜  相似文献   

14.
兔心肌缺血性损伤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定位及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国营  田素民  李永强  王守英  郭志坤 《解剖学研究》2002,24(4):268-269,272,I007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凋亡的部位及凋亡率。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探针标记、透射电镜、自动图像分析仪和统计处理,对不同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中心缺血区心肌组织呈现缺血坏死征象,未见心肌凋亡细胞;在梗塞交界区存在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平均凋亡率为25.51%。结论急性心梗时,中心缺血区心肌损伤以坏死为主,心肌细胞凋亡参与梗塞交界区心肌的损害。这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塞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Svate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坏死(ISP-MN)时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和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并与尿激酶的效果进行对比。实验分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安慰剂组)皮下注射ISP(85mg/kg)4h后经舌下静脉注射生  相似文献   

16.
刘畅  刘国良  任甫  齐志敏  李艳琴 《解剖学杂志》2007,30(3):301-303,31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左室功能及胶原改建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在实验性大鼠心肌梗塞模型上、观察黄芪对心梗后左室功能及胶原改建影响。方法:心梗后腹腔注射黄芪注2或6周,用放免法血浆、心肌血浆紧张素Ⅱ在浆醛固酮(ALD);动脉插管测定心功能;氯胺T法测定非梗塞区(含梗塞周边区)左室心肌羟腈酸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量非梗塞区左室心肌Ⅰ型及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结果:与心肌梗塞对照组比较,黄芪可降低6周时的血浆、并梗塞区心肌AngⅡ及血浆ALD水平;2周及6周  相似文献   

18.
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性损伤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已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虽然再灌注可以挽救缺血的濒危心肌,但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以引起出血姓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心律紊乱以至于心室纤颤及持久的心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损害作用。对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的探讨,除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现象的本质外,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一、能量代谢异常1976年,Theroux报道,狗冠脉左旋支结扎2小时后进行再灌注,采用植入性超声晶体测量节段的心肌收缩功能表明,梗塞区周围心肌功能恢复需4周以上。对5至15分钟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可持续24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线粒体钠钙交换体特异性阻断剂CGP37157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明确CGP37157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台氏液通过主动脉逆行性灌流心,实验组用CGP37157通过主动脉逆行性灌流心,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及观察.结果:CGP37157引起心室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嵴溶解.结论:CGP37157可以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20.
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TMR及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实验性大鼠心梗模型,1周后实施TMR,术后10min于TMR微孔道凝血块内及其周围注射重组VEGF,孔周三点注射移植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生殖细胞.4周后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并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塞面积,毛细血管密度,评价移植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单独移植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组心室肥大减轻,梗塞面积减少(P<0.01),梗塞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胚胎生殖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与单纯的细胞移植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心梗区血管生成和移植细胞存活,改善梗塞心肌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