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晴川 《养生月刊》2001,1(2):63-67
儒家历来重视静的修养,如儒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大学>中便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记载;后来孟子又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北宋的时候,大儒周敦颐更为强调主静无欲的修养方法,他在<通书@圣学>中指出:   "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提倡通过静坐的方法来修养身心.后来周敦颐的弟子程颢、程颐二兄弟也积极推广乃师的静修思想.如程颐每见有人在静坐,便夸其好学.至明代心学大兴,吸收了大量释、道思想的心学对静修更予以重视,静坐逐渐成了儒者入门的基本功夫之一.  相似文献   

2.
“摄生”,古称“养生”,“道生”,是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摄生的论述,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内经,上古元真论》云:“上古之人,知其通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肓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外台  相似文献   

3.
“变法者,不可以常法治,不得已而思变之也”(见《石室秘录》变治法)。可见,变法者,异乎常规也。因病情由简单变为复杂,所以,遣方用药,也要随机应变,即所谓“知常达变”也。临诊之际,能知其“变”而用“变”,园机变法,乃医者所循之道也。笔者临诊采用变法治之,取得满意疗效,现举  相似文献   

4.
<正> 黎明泄泻,多由脾肾阳虚所致。用温补固涩之剂,乃为常法。然其病因,病机变化多端,寅卯之时泄泻非独脾肾阳虚为患。须辨证施治,知常达变,庶可药中病所而克疾制胜。余不一一列举,仅将运用王清任所拟少腹逐瘀汤治疗较少见的瘀血晨泻一案报道如下:李某,男,41岁,干部。1978年5月14日初诊。  相似文献   

5.
医案选录     
二便秘结案杜叟,年过六旬,素患胃病,脾运失健忽一日,二便不通,询及乃知伤于饮食。经云:“大小便不利治其标”,乃出业师沙克让先生秘方《颠倒汤》:荆芥栀仁大黄各10克。水煎代茶频服。並不断以壶倒水于盆中,以诱其排便反射。果时不久,二便乃  相似文献   

6.
黄琴 《陕西中医》2002,23(2):178-179
常即常理、常规、常法 ,是辨证的常规性思维方法 ,反映了病证的一般规律 ,为病之本 ;变与常理、常规、常法相异 ,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 ,揭示了病证的特殊变化 ,为本之变。知常即认识病证的一般规律 ,此乃正确施治之前题 ,不知常则无从识变。临证工作中 ,既要知常 ,又要识变 ,治常治变 ,心中了然 ,方能运筹帷幄。笔者思常识变治疗某些顽症 ,每多效验 ,今不揣冒昧 ,特录验案四则 ,以就正同道。   1 补益气阴缓心动过速 青某 ,男 ,3 8岁 ,1 994年 4月 2 5日初诊。感冒月余未愈。初感恶寒发热 ,咳嗽流清涕 ,头痛 ,纳食欠佳 ,睡眠不好 ,渐感心…  相似文献   

7.
常清静之妙对《常清静经》一文之体悟施镇淮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自动,有静。天清,地浊;天空,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未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  相似文献   

8.
王询刍(1873—1945),名政,字先民,询刍乃其号(时人以号呼之),别号埽云散人、尚义山人、老伧知非翁。无锡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又从名医马培之游。医名盛于锡、常、沪。兹将其生平事略和学术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学到知羞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而令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奋乃静片含量测定的两种不同方法。方法:采用UV-对照品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奋乃静片的含量。结果:UV-对照品法测得奋乃静在0.996~8.964μg/mL的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9%,RSD=0.25%(n=9)。HPLC法测得奋乃静在8.048~40.24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5),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9%,RSD=1.09%(n=9)。结论:HPLC法准确度高,线性关系良好,与UV-对照品法测得结果一致,可用于奋乃静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广成子传黄帝长生不老之术──据《外经·岐伯天师传》按即道家内丹性命双修之源梅自强原文:帝问至道于广成子①,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窍窍冥冥②。至道之极,昏昏默默③。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④。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蒿蒿,乃可以长生⑤。目无所视,耳...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比较喜欢安静的一个人。有一天坐在阳台上做女红时,忽然领悟到,宁静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不悲不喜,没有高兴过后的寂寥,没有悲伤过后的疼痛。高兴或悲伤,一高一低,都是非正常态,只有平静没有波澜的心境,才是一种正常状态,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甘美。老子言:"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信仰宗教,人跪在那里祷  相似文献   

13.
梅核气变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美和 《新中医》1992,24(2):12-13
咽喉内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而饮食如常,检查无异常发现,称为梅核气。其论治一般多遵仲师经旨:“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或效或不效,效者是为其常,系肝郁痰结于咽喉之故;不效者乃变证使然,而只知其常,不知其变,复因其变证非险恶重症,常致疏忽,影响疗效。究其变证之因,或个体差异,病邪转化;或病延日久,正气损伤;或失治误治,病情变化。兹不揣浅陋,就梅核气常见变证的论治,结合案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宣省言面已。(《脾胃论》)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在《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放半百而衰也。"唐代王冰在注释这段著名的论述时引矿成于阳:"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又注道:"乐色田'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日:'有欲者…  相似文献   

16.
反常合变     
「规矩法度,乃常道也,正理也,揆度也,当临事制宜,以反常合变也。」(李东垣:《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议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不循法度无以有绳约,此所以规矩之不可废,法度之所当设也。然天时有寒暑之变,地理  相似文献   

17.
康康  安利 《东方养生》2006,(6):98-103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和合而成。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阴阳道合而成象,是谓无中生有,“有,名万物之母”,谓之太极,乃太和静极之意。  相似文献   

18.
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一。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中国气功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不乏气功养生的论述,《荀子》中有"修身"一章。苟子提出了治气养生的方法,是要调和情性的偏颇,要从善如流,要合乎自然规律,他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凡治气养生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生之术也。"在《荀子·解蔽》一章中又说;"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  相似文献   

19.
静坐法精义     
守一子 《养生月刊》2006,27(1):45-52
自序明·来瞿唐先生曰:“近日讲致良知,意此学在于静坐也,乃静坐绝妄想。如此者数年,茫然渺冥,全无入手处。自觉其为禅学,既无师指明,又无友审问,终日山林中,委系弥高弥坚,在前在后,无处下手,把捉不住。”据此即知未得法之静坐,虽坐至数年,亦无丝毫之益也。明·高忠宪公家训曰:“吾在此,全靠平日静功。少年不学,老无受用,汝辈念之。静功非三四十年静不来,何者?精神一向外驰,不断汝收拾矣。事多苦,拂意苦,有疾病苦,到老死苦益不可言。静而见道,此等苦皆无之。汝辈急做工夫,受些口诀,不然,此事无传矣。天下惟此事,父不能传之子,以身不经历者,…  相似文献   

20.
张景岳曾经这样论易医结合:"宾尝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已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