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率约为187/100 000人[1].临床上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骨折发生率仅次于旋后外旋型骨折[2],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更是临床较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其致伤原因是足处于旋前位以及踝穴内距骨受到外旋暴力,引起踝关节内、前、外、后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下胫腓联合水平上方高位腓骨螺旋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其特征性表现.该类型损伤,除恢复关节面及骨性结构精准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外,还需恢复下胫腓联合稳定性,处理不当会引起踝关节的慢性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踝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创伤,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9%[1],占关节内骨折的第一位[2]。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常重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而忽视了对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韧带等软组织稳定结构的修复,导致术后效果不满意。下胫腓联合韧带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和骨间膜的远端部分组成,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下胫腓韧带损伤后如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踝关节不稳定,引起患者踝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接受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17年2月东营市正骨医院关节外科收治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9~63岁,平均4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7d,平均4.1d;左踝12例,右踝23例;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后外旋型17例,旋前外展型6例。三角韧带断裂部位:距骨止点处19例,体部断裂12例,内踝止点处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5例均采用锚钉在距骨侧置钉,内踝内侧放置金属垫片(规格:5mm,美国Zimmer公司)。术后随访12个月,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疗效,并应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评分(AOFAS-AHS)评价足踝功能。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术后12个月随访,住院时间12~19d,平均16.3d;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3周;负重训练时间9~15周,平均12.1周。术后复查骨折部位均达到解剖复位,三角韧带断裂修复完好。术后内踝间隙较术前显著缩短[(2.61±0.25)mm vs.(5.32±0.35)mm,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内踝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0.20)mm vs.(2.42±0.19)mm,P0.05],AOFAS-AHS评分优良率82.86%。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无锚钉断裂、松动、脱落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距骨侧锚钉与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并发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王伟  梁宏伟  赵宝峰  郭浩 《武警医学》2018,29(11):1069-107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4至2016-10收治的42例踝关节骨折者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1枚螺钉固定,术后8周取出固定下胫腓的螺钉。随访24个月,观察预后效果。结果 4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下胫腓联合再分离。AOFAS评分:优3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8%。结论 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除骨折有效固定外,术中恢复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及固定有利于提高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伴有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9~65岁,平均26岁。损伤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Ⅲ度损伤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1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3例。骨折按照AO/OTA分型:43-B2型4例,43-B3型10例,43-C3型2例。所有患者先于仰卧位对外踝和(或)内踝进行固定,然后同时使用踝关节镜进行前踝关节镜检查,根据探查情况同时行游离碎骨块取出、韧带清理、微骨折等治疗。再行俯卧位手术,于踝关节镜下行后踝复位、空心钉固定及其它处理。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术后获12~32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8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100分(平均93.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分),无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表现。结论使用关节镜辅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良好,且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 190 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5 例) 与对照组 (95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 ORIF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疼痛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2.792、3.484, P =0.006、0.00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 =3.338, P =0.001);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57 例、良 34 例、可 3 例、差 1 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43 例、良 41 例、可 7 例、差 4 例 (Z = - 2.289, P = 0.0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2.63% (χ 2 =4.368, P =0.037)。结论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可明显缩小内踝间隙及距骨倾斜角, 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旋前外旋型Ⅳ度)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23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72例患者术后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2.39±10.94)天、恢复负重行走时间的平均时间为(46.57±11.67)天;患者恢复的评分情况为,优占87.50%、良占9.72%、可占2.79%、优良率为97.22%(70/72)。结论复位内固定手术,在针对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的复位正常、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良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优良率很高,手术方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人工韧带以不同固定方式重建治疗下胫腓联合体损伤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2月应用PET韧带重建治疗27例下胫腓联合体损伤,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2~47岁,平均35.5岁。其中伴踝部骨折26例,单纯下胫腓联合体损伤1例;采用双侧悬吊技术或者单侧悬吊加可吸收螺钉挤压螺钉固定技术。结果对患者随访18~23(20.4±1.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下胫腓联合间隙、踝穴解剖正常,至术后18个月无复位丢失。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一般1例。结论PET人工韧带重建术能够提供短时间恢复功能所需要的高韧性,早期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采用单侧悬吊加可吸收螺钉挤压螺钉固定技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关节内韧带损伤后内侧不稳定的病理机制.方法 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22~58岁,平均40岁.其中踝关节急性扭伤患者2例,踝关节慢性损伤3例,先天性平足3例,胫后肌腱失能5例,旋前外旋骨折1例,陈旧性的内踝撕脱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同时行跟骨延长术8例,内侧楔骨闭合截骨5例,跟骨截骨内移术1例.全部患者术后随访7~56个月,运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1例踝关节急性骨折患者,由于术前无法评分,不放在统计分析内.其余14例患者术前评分为(42.4±10.6)分,术后评分(89.8±6.2)分(P<0.05).结论 三角韧带是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须注意其修复:(1)三角韧带损伤范围较广,涉及前部的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2)先天性的平足以及获得性的胫后肌腱失能患者.(3)以往有经常的踝关节扭伤,有外侧韧带的损伤,此次发生了伴有内侧韧带损伤的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采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对踝关节扭伤导致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的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例踝关节不稳男性军人患者,均由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采取腓骨短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以恢复踝关节稳定.结果 按照1979年Mazur等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进行功能评分,结果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0%.结论 腓骨短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断裂引起的踝关节不稳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运动损伤所致踝关节骨折,脱位及合并下胫腓分离48例的治疗结果,重点对运动员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处理原则,治疗方法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的防治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阐述了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原则。针对运动员对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建议运动员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合并严重的韧带断裂及下胫腓分离应尽早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三角韧带作为踝关节内侧重要的稳定装置,能限制踝关节过度外翻外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常常发生漏诊、误诊。本文主要综述三角韧带在解剖学特点,分析三角韧带损伤机制、三角韧带损伤的影像学特征,阐述三角韧带修复与否的各家争论,列举三角韧带的手术治疗方式,旨在提高对三角韧带损伤的认识,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使用前内侧结合Kocher入路双切口一期修复所有骨性和关节囊韧带结构治疗肘关节脱位伴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肘关节脱位伴尺骨冠状突骨折55例,完成随访且资料完整的共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5~57岁,平均3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5天(2~13天)。冠状突骨折根据O’Driscoll分型,I型5例,Ⅱ型19例,Ⅲ型10例。均使用肘关节前内侧入路行切开复位AO迷你钢板和或结合中空螺钉内固定,使用缝合锚钉对关节囊及内侧副韧带进行修补重建,一期采用Kocher入路,使用缝合锚钉对外侧关节囊及外尺侧副韧带进行修补重建,恢复肘关节的骨性及软组织稳定性。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1周,平均8.7周。根据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0例,良10侧,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按HSS肘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7侧,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5.6%。本组患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有4例出现异位骨化;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采用前内侧结合Kocher入路使用AO迷你钢板结合中空螺钉及锚钉固定,一期修复骨性及软组织结构治疗肘关节脱位伴尺骨冠状突骨折,能够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求,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前内侧入路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质骨加压螺钉和Endobutton钢板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3月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7~69岁,平均42.8岁;左侧55例,右侧45例;损伤类型:旋后外旋型Ⅳ度29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1例,旋前外展型Ⅲ度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皮质骨加压螺钉组与Endobutton钢板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皮质骨加压螺钉组手术时间(63.58±16.93)min显著短于Endobutton钢板组(90.16±6.02)min(t=3.658,P=0.03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t=0.875,P=0.361)、术后TBCS(t=0.986,P=0.205)、TBOL(t=1.338,P=0.159)水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χ~2=0.444,P=0.5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0.211,P=0.6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button钢板治疗相对于皮质骨加压螺钉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但皮质骨加压螺钉以其操作简便快捷的特点,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多由距骨在踝穴内的外翻和外旋所致。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折中最常见的损伤,需要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治疗来达到关节早期活动,促进其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当,可导致关节失稳,关节面不平,从而引起骨性关节炎。我院自2000—05—2006—06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3例,对其中记录完整的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25例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学上,胫骨骨间崤伸向远侧时,约在踝关节上方5~6厘米就分为两条崤,形成一个浅凹三角区。此区面向外侧与远侧腓骨干相邻。胫骨前结节位于此凹陷区下缘的一侧,而胫骨后结节则位于另侧。于此沟处骨间韧带连接着胫骨和腓骨的相应部位而形成韧带联合。前下胫腓韧带附着于胫骨前结节及外踝的前面,后下胫腓韧带附着于胫骨后结节及外踝的后面。前距腓韧带、后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于腓骨的附着处位于腓侧副韧带的远侧。大多数踝部损伤系因强烈外旋、外展或外旋加外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