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急预防接种是预防急性传染病的一项紧急干预措施。常用的免疫制品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风疹疫苗、水痘疫苗、乙脑疫苗等。应急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包括接种对象的选择、接种时间和地点的确定,接种途径和方法、接种操作程序、生物制品和接种资料管理,应急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2.
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能使机体获得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力。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预防那些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等。接种卡介苗对儿童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3.
计划免疫是我闰一项基本国策,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法,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并对免疫规划项目中预防接种工作实行免费制度。预防接种是通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制剂或免疫血清制剂,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机体,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主动或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4.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提高人群免疫力、保护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的实际行动.而只有预防接种成功即保证免疫接种率,有效防止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才能真正的保护了广大儿童健康成长.而在实际工作中,疫苗接种到体内后产生抗体的水平时而有达不到要求的现象发生,这就导致接种的疫苗不能起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失败,导致这种失败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除疫苗本身的原因之外,相当一部分是我们接种过程中由于接种人员和家长的原因所产生的,现归纳如下,为以后的预防接种工作起指导作用,以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我们的免疫成功率,更好的保护广大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流动儿童免疫计划疫苗预防接种情况,总结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下属的5个区内抽取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各300例,按照卫生部相关标准统计其免疫计划疫苗预防接种情况,总结接种影响因素。结果:(1)流动儿童的建证率为82.3%(247/300),低于本地儿童100.0%(300/300),流动儿童各疫苗〔如1剂卡介苗(BCG)、1剂脊髓灰质炎疫苗(OPV)、3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PT)等〕的接种率远低于本地儿童,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庭收入、父母认知是影响流动儿童免疫计划疫苗预防接种的主要因素。结论:重庆地区流动儿童免疫计划疫苗预防接种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接种点服务能力,以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计划疫苗预防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开展预防接种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风险。实施免疫规划前,我国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非常高。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通过接种疫苗,减少大量儿童因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避免成千上万名儿童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面临多种传染病菌的侵袭,很多还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给宝宝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威胁和痛苦。接种疫苗是宝宝获得免疫力的重要途径,对宝宝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生了宝宝后,很多妈妈才发现还有一项重要"功课"需要做——带宝宝打疫苗。可是,不少人对给宝宝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8.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为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我们莱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从2006年来对接种人群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监测和追踪观察,为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患措施,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害人类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其传播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就是接种乙脑疫苗。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因多种原因导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适当的处置是免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的个体差异、接种时的气温及接种人员操作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加强医德修养,加强责任心,才能搞好预防接种工作。方法:结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谈预防接种人员的医德。结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圆满完成,接种人员的医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结论:预防接种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医德修养,使计划免疫工作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两类。第1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2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相似文献   

12.
预防接种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其安全性历来受到各国和 WHO 的重视。疫苗在获得注册前都需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以确保其不对接种者造成危害。此外,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都要执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都有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要求,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预防接种持续质量改进,让接种家长更加放心接种疫苗,提升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服务,改善医患关系。通过APP优化接种流程,改进家长接受接种信息的模式与接种医生的注射流程并提供线上线下的服务。从而提高了接种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接种家长对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有较高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预防接种是用生物制品将免疫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有计划接种于人体,使之达到预防某些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致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但是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计免门诊的各种健康教育既填补了家长和孩子对疫苗认知空白,又使科室工作得到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石嘴山市儿童预防接种数据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方法:现场调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疫苗个案接种信息录入、日志打印、数据备份、接种证打印等功能稳定性、操作性、准确性。结果:以县及乡为单位实施率分别达到100%,结论:系统能满足免疫规划信息化的要求,系统推广应用应保证建设经费、加强技术支持、完善系统功能、完善接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山西“贴签疫苗”事件曝光后,一些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疫苗。在4月13日召开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不管疫苗事件发生的最初原因是什么,目前已经使公众对预防接种和疫苗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社区医生督导下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分析存在的原因和不足,对免疫规划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本辖区1800户有流动儿童的外来工家庭入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社区医生通过入户随访、接种证查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告知书发放、利用手机微信建立流动人口微信群等多种途径,督导流动儿童完成各阶段的免疫规划任务。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医生督导下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证建证率,政府出资、免费接种一类疫苗全程接种率与2012年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2013年底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合格接种率基本达到了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规定要求。2013年水痘发病率为5.34%,麻疹发病率为0.64‰,比2012年流动儿童的相关疾病发病率降低。流动人口对社区医院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普遍提高,达到了95.20%以上。结论:社区医院承办、社区医生主体督导的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对有效落实免疫规划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使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和本地常住儿童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地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处理办法.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的352例儿童接种情况及处理办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3例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85%.有2例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红肿或硬结反应,其中1例儿童合并化脓.有1例小儿出现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两组小儿的异常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热敷、口服药物等对症治疗,儿童的红肿、化脓症状均显著缓解,儿童的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无1例儿童受到不良反应的影响而停止免疫接种计划.结论:接种精制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仍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通过接种前严格操作,询问病史,接种后对症治疗,可显著减少百白破疫苗异常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基层预防接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对基层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在基层预防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疫苗的管理工作、基层预防接种的管理、基层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视度、流动儿童的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结论:针对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规范接种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疫苗接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以保障广大群众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控制和消除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国家不断扩大免疫规划,并提出:"让每个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预防接种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出现不良反应影响也大.所以,诊断不良反应要全面,处置要及时,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果.去年10月,注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患儿接种处出现包块,历经近5个月时间,镇、县级医疗单位南于条件和水平,误诊为预防接种引起的皮下炎性包块.此病例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罕见,对于患儿早期诊断治疗有所延误,值得今后借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