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护理人员受到锐器伤的时候,他们将面临经血液传染上艾滋病、乙肝及丙肝等危险。随着对锐器伤害所带来的危害的日益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临床护士被锐器损伤的现状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仪  周国英 《淮海医药》2006,24(3):258-258,F0003,F0004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意识及现状.方法综述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处理及预防对策.结果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高、损伤途径多、受伤后处理方法不完全正确,对锐器伤的危险或潜在危险因素未能充分认识,自我防护措施落实不够,医院领导层对护士发生锐器伤未能重视.结论预防锐器损伤是护士能保证安全上岗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医疗职业锐器伤的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 ,意外伤害可导致血液传播疾病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艾滋病病毒 (HIV)直接感染的危险 [1 ] 。有效的标准预防措施及严格的医疗卫生消毒隔离制度 ,是减少职业暴露控制接触感染的重要环节。1 对象与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 2 0 0 2— 0 1~ 2 0 0 2— 12 ,我院临床 387名护士近 12个月职业锐器伤情况 ,包括被刺物件、刺伤时进行的操作、工作年限及职务。2 结果回收问卷 387人份 ,经统计分析 ,发生锐器伤 73人次 ,锐器伤发生率为 18.86 % ,6 8例为非特异性污染物锐器伤 ,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为61.79%,其中手术室护士发生率80.48%,手术医生发生率59.72%,麻醉医生发生率70.37%。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面临锐器伤危险。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规范操作行为,加强监控管理,是减少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晓平 《河北医药》2014,(18):2838-2839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存在锐器伤以及血液、体液暴露并导致感染的风险,在我国以HBV、HCV、HIV最常见[1],护士、实习生、外科医生、检验人员等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笔者对我院2010-2013年全院61例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锐器伤所发生的职业暴露危害最大,被各种污染的锐器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疾病,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监测、及时处理及后期的追踪,对于锐器伤引发的感染非常关键。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医务人员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茂名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60名手术室护士中有57名(21.92%)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83±1.12)分,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分,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分。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职业性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与控制对策,为采取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187例护士锐器伤情况,总结锐器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结果:187例护士100%发生锐器意外损伤,主要致伤原因为注射器针头,主要发生在抽血或治疗环节.加强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锐器伤所致的血源感染...  相似文献   

9.
周孔  王明睿  年秀梅 《淮海医药》2008,26(2):166-16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情况,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医院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有关情况。结果被调查178位医务人员中有159人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89.32%;锐器伤发生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分别占58.37%、33.48%。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并清洗消毒的有147人,占92.45%;定期做血清学检查的有29.56%;注射乙肝疫苗的22.64%。锐器刺伤率分别为:医生78.95%,护士95%。结论医务人员锐器刺伤较普遍,应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熟练规范操作,增加必要的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医疗锐器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工作中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道称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没有报告将导致职业暴露后不能获得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锐器伤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一线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院104名临床一线医务人员1年内锐器伤的有关情况。结果不同年限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P<0.05);锐器伤的致伤环节明显;普遍医务人员能正确处理伤口,但进行血液检测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率、上报率、佩戴手套率不容乐观;72.36%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存在心理压力。结论强化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实施锐器伤后的规范处理流程和人性化关怀,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2.
<正>消毒供应室是全院医疗器械回收、分类、清洗、包装的中心,工作中经常接触穿刺针、缝合针等锐器,每天面临着锐器损伤的危险。随着医学的发展,锐器伤导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威胁日益突出,美国每年发生锐器伤达60万~80万例,每年有8700名医务人员因  相似文献   

13.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许多研究表明,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肝炎、艾滋病是血液传播性疾病,发生针刺伤后的医护工作者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加强医护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也就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手术室各工作人群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统计2008-2009年“锐器伤上报登记表”数据制表,分析手术室各工作人群高锐器伤的特点及原因。结果:手术室各工作人群锐器伤的发生与操作环节、工作年限、手术角色有关。结论:加强手术室各工作人群锐器伤防护知识的培训,注重术中配合技巧和术后规范操作。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索。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目前已经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锐器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心理的影响,尤其是HIV感染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多数受伤者会产生熏度或中度悲观情绪.有人还会因此停止工作。注射室是护士发生锐器伤最常见的地方之一,这与科室频繁使用针头及注射器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珠芬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3020-3021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因此,笔者对14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月20日—4月22日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参加调查的481名,医务人员中259名过去1个月曾经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53.85%。不同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59.83%。工作年限<2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其他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7)。针头和玻璃为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刺伤器具,分别占47.60%和40.12%。受伤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掰安瓿时、回套针头帽时和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时。发生锐器伤后有55.69%的医务人员未上报,未上报原因最主要的是认为扎伤器具为清洁器具,不需要上报,占45.35%,发生锐器伤后95.63%的医务人员都能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暴露普遍存在,亟须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制定实施针对性职业防护措施,建议加强重点人群、高危环节的培训,掌握锐器安全操作方法,避免和减少锐器伤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各层次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方法用问卷调查法对240名护生和240名临床护士进行锐器伤发生率、发生环节、处理措施以及开设安全防护课程前后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二年级护生(40.0%)、三年级护生(81.3%)、一年护龄护士(66.3%)、三年护龄护士(48.8%)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护生(15%)和五年护龄护士(28.8%),开设安全防护课程前各层次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开设课程之后。结论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的主要因素,医疗锐器的规范使用和处理可有效减少锐器伤的发生,设置系统科学的职业安全教育体系,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马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769-770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主要原因及探讨有效防护对策。方法根据本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统计2007~2011年上报的39例锐器伤资料,对发生原因、受伤经过、受伤前后防护处理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病区、手术室是锐器伤高发科室。病区发生锐器伤构成比占43.6%,手术室发生锐器伤构成比占28.2%。工龄11~20年、护士、低年资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结论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针刺伤的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和制度,规范操作,标准预防,正确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预防医务人员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院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时锐器及相关的防护情况。方法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我院126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共调查126名医护人员,107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84.9%,护士锐器伤发生率(64.28%)明显高于医师(20.63%)。拔针头和医护人员躁动是引起锐器伤的主要原因。结论我院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护士明显高于医师,加强管理和培训,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