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第十讲肿瘤表遗传学临床应用的研究 表遗传学在整个现代生物医学中是最具前景和迅速扩张的研究领域之一,表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多细胞有机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基因型决定的细胞基本特性,与表遗传学调控机制间的密切协同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的表遗传学机制主要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调节ncRNA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于肿瘤的发病机制,就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特性改变引起的,另一种意见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表达的失调,即通过表遗传学机制引起的。只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发现及对之研究的巨大进步,使得肿瘤表遗传学的研究一直处于遗传学研究的阴影之下而已。不过,回顾这几十年的历史,不难看出,表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绝不亚于遗传学,起码同等重要。最近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已经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专家委员会,研究癌症表遗传学机制,提出了一个人类表遗传学组计划(Human Epigenome Project,HEP),在其报告中指出,HEP的目标是证实与调节DNA密码子机能有关的全部染色质成分的化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进一步了解它们对正常发育,衰老和包括癌症等疾病时的调节及其与环境的作用;并且指出,不了解肿瘤的表遗传学,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肿瘤;目前,表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已经提供了高通量的分析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技术,已经可以使人们像研究人类基因组那样研究人类的表遗传学。  相似文献   

3.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进入了功能基因学时代,深入研究各种生命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异常,已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课题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10多年来表遗传学(epigenetics)异军突起,不同于传统遗传学,以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为复合码的表遗传学系统已初现端倪,这一新的遗传学分支已成为生命科学许多研究领域的前沿,如基因转录调控、分化与发育、肿瘤发生与防治和生殖技术安全性等,对农业科学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以及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以及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学修饰能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功能也受到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从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了解近年来很有必要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及功能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九讲肿瘤的表遗传学改变(2) 1组蛋白修饰及其在癌细胞中的改变 1.1染色质结构功能状态与组蛋白修饰  相似文献   

6.
第十讲 肿瘤表遗传学临床应用的研究表遗传学在整个现代生物医学中是最具前景和迅速扩张的研究领域之一,表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多细胞有机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基因型决定的细胞基本特性,与表遗传学调控机制间的密切协同作用。调控基因表达的表遗传学机制主要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调节ncRNA等。  相似文献   

7.
在哺乳动物中,有一部分特别的基因,它们由于受到印记而只表达单一亲本的基因,这种表遗传的修饰现象就是基因组印记,这与经典孟德尔遗传学定律不同,有许多的印记基因,在一亲本表达,而在另一亲本沉默.基因印记属于表遗传修饰范畴,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遗传修饰,主要的修饰部位发生在DNA的CpG岛,它参与了细胞的分化,基因组的稳定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在胚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印记基因的作用贯穿始终.基因组印记经历了一系列的擦除、重建与维持过程,为胚胎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基因印记对原始生殖细胞核的全能性、配子的成熟、胚胎的生长发育、胎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出生后个体的生长发育均有重要意义.印记基因的异常,将会对胚胎的发生以及发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文基于国内外对印记基因的研究,结合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就印记基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作了一系列综述.  相似文献   

8.
既往研究表明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但是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学和表型的异质性,提示β-地中海贫血的病因除HBB基因外还涉及其他基因.新近研究提出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的概念,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能影响珠蛋白的表达、合成及稳定性,从而影响了α与非α珠蛋白肽链的平衡.修饰基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β-地中海贫血临床表型密切相关,因此β-地中海贫血修饰基因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β-地中海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潜在治疗靶点,为临床用药、基因治疗和个体化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是人体第五大生命特征。一方面,疼痛可以作为一种警戒信号,提示机体可能发生组织损伤,继而引发机体一系列防御反应,是生命的重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若疼痛长期持续便对机体构成难以忍受的折磨,无论是躯体感觉还是精神状态,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表观遗传学是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逆、可遗传性修饰,这种修饰可以改变基因活性,调控基因表达,影响个体发育和表型。其主要内容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2,3]。近些年来,关于疼痛发生发展和维持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多,随着表观遗传学飞速发展,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也逐步深入,本文对疼痛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组蛋白修饰直接或间接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深入研究糖尿病组蛋白修饰情况,将为糖尿病的治疗或干预带来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Emerging life-threatening viruses have posed great challenges to public health. It is now increasingly clear that epigenetics plays a role in shaping host-virus interactions and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ntricate interactions through the epigenetic lens, which may represent potential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in the clinic. In this review, we highlight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key epigenetic regulators —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histone modification — in modulating chromatin openness during host defense against virus. We also discuss how the RNA modification m6A (N6-methyladenosine) affects fundamental aspects of host-virus interactions. We conclude with future directions for uncovering more detailed functions that epigenetic regulation exerts on both host cells and viruses during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表观遗传修饰成为研究热点,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控机制部分被揭示,而艾灸能明显改善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减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目前其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探讨对可能影响炎症性肠病发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综述艾灸调节对炎症性肠病的效应机制,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在艾灸对炎症性肠病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网,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关键词“epigenetic;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s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 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miRNA;艾灸;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表观遗传修饰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性,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等方面对炎症性肠病的相关作用靶点及调控机制。艾灸对炎症性肠病的效应机制主要与调节机体免疫相关,而其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受表观遗传修饰的调节,参与抑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调控,使机体从慢性炎症状态向免疫保护与耐受转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以此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的调控,这种改变在细胞发育和增殖过程中能稳定的传递。 背景: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与肠道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自噬是促进免疫调节的细胞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与肠道炎症以及免疫反应关系密切,而表观遗传修饰对炎症性肠病自噬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文章旨在对表观遗传修饰在炎症性肠病自噬中的调控作用作一介绍,以期探讨炎症性肠病自噬的发生机制。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限1998年1月至2019年4月,检索关键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utophagy,autophagy related genes,epigenetic modification,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chromatin remodeling,miRNA”,选择6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可通过修饰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ATG、IRGM等来调控肠道炎症、免疫以及自噬,从而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 ORCID: 0000-0003-0627-9236(郭娅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15.
背景:针灸可有效调节免疫衰老,运用表观遗传修饰手段研究免疫衰老成为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归纳总结针灸对免疫衰老的调节作用及与表观遗传调控的关系,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bsco Medline、Springer、ScienceDirect和Embase,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均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中文检索词为“针灸”“衰老”“免疫衰老”和“表观遗传”,英文检索词为“Acupuncture”“Moxibustion”“aging”“Immunosenescence”和“Epigenetic”,各库交叉检索,以免漏检。查看标题和摘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标准文献,符合标准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判断是否其是否纳入,然后进行资料提取。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4篇文献,中文8篇,英文56篇。免疫衰老中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均会发生增龄性改变,针灸可全面的整体的改善免疫衰老。表观遗传修饰在免疫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可直接作用于表观遗传修饰,但针灸调节免疫衰老的表观遗传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肥胖症被认为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型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表观遗传调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主要的调控方式包括DNA的甲基化修饰,非编码RNA和组蛋白翻译后修饰,近年来组蛋白修饰方向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表观遗传领域的肥胖症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表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基因组表遗传修饰主要包括遗传物质DNA的甲基化修饰和核小体组蛋白修饰,最终结果是DNA碱基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而表型却发生了变化。甲基化CpG结合蛋白家族(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MeCPs)是能与甲基化CpG二核苷酸结合的一类核蛋白,从而有机地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耦合起来,在表遗传中发挥着中枢纽带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表遗传中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eCPs家族在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表遗传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衰老是生物体多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功能下降的一个过程,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会在衰老过程中逐渐出现,同时伴随着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变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变化过程与生物学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抗衰老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然而衰老过程的表观遗传学表征、机理和定量分析方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该文对当前基于 DNA 甲基化的衰老与年龄预测的领域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介绍表观遗传时钟、生物时钟和 DNA 甲基化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应表观遗传时钟的典型研究方法和有效样本资源,并深入讨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促进抗衰老相关临床实践和大健康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Attach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imate pair bonds is most frequently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universal strategy to draw near, or away,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at moments of personal distress. However, important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attachment exist, usually captured through secure versus insecure – anxious and/or avoidant –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Since Bowlby’s pioneering writings on the theory of attachment, 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re influenced by both genetic and social factors – what we would today describe and measure as gen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ediated by epigenetic DNA modification – but research in humans on this topic remains extremely limited. We for the first time examined relations between intr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an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oxytocin receptor (OXTR) and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NR3C1) gene promoter in 109 young adult human participan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attachment avoidance was significantly and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XTR and NR3C1 promoter methyla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first tentative clues on the possible etiology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in humans by showing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in genes related to both social stress regulation and HPA axis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