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女,12岁,住钟祥县关山区。患孩于1979年9月20日起腹痛腹泻,在当地某卫生院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给口服氯霉素腹泻减。于10月2日突患鼻衄,吐血,量约150毫升。随转武汉某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半月,经用止血药及丙酸睾丸酮、强的松等治疗,出血止后出院。经人介绍到我院入院治疗。入院检查:体温36.5℃,心率100次/分,面色苍白,满月脸,皮肤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肋沿下1厘米,脾未触及。血常规检查:红细胞12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4克%,白细胞3,500/立方毫米,中性37%,淋巴61%,单核2%,血小板6万/立方毫米。患孩头晕耳鸣,腰膝痠软,心  相似文献   

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验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男,58岁,干部,住院号83—386。1982年7月份,自觉头晕、头痛,有时鼻衄及齿龈出血,头身困重,胸闷、纳少、腹部胀气不适。遂到××医院门诊治疗,经服用抗菌消炎西药,有所缓解。1983年3月上述诸症再度复发且加重,再就诊于××医院,药物治疗罔效。1983年10月初,患者前往武汉××医院检查治疗。骨髓穿刺检查报告:骨髓细胞增生,以红系增生为主,原始网状细胞易见,血液检查:血红蛋白20克%,红细胞70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7,000/立方毫米,粒细胞79%,血小板数84万/立方毫米,红细胞压积67%,网织红细胞计数5%,血比重1.074,血沉2毫米/小时。经邀教授会诊,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1983年10月14日,收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3.
杨××,男,13岁。于1982年6月2日初诊。患儿半年来,左腿胫骨疼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纳谷不旺,头昏且痛,神疲乏力,齿衄,鼻衄,逐日加重,双下肢并有少量出血点。曾住宜昌××医院治疗。血检:血红蛋白6 g%,红细胞214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7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15%,单核细胞2%,  相似文献   

4.
病例介绍杨××,女,14岁。因头昏、心悸、全身乏力、精神差、贫血一年半,曾输血200毫升及长期服硫酸亚铁,治疗无明显效果,发热数日,于1977年12月20日入院。体检:体温37.6℃,发育正常,慢性病容,贫血外貌,巩膜无黄染,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厘米、质软、无压病,脾未触及。胸部X线检查及胆囊造影均正常。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嗜酸性粒细胞占8%,余正常。血小板16万/立方毫米,网织红细胞0.2%。骨髓检查:增生活跃,粒系统增生,占71%,其中嗜酸性粒细胞12%,  相似文献   

5.
狐惑并发肠痈、痃癖姜××,(住院号28038),女、35岁,教员。该患口、舌、眼、外阴多处先后发生溃烂,已有三个月,曾诊断为“白塞氏病”。因西药过敏,于1982年7月24日来我院治疗,住院第六天,患者突然发热,体温达38.5℃,右下腹郎有局限性疼痛,少腹亦痛。查白细胞:24400/立方毫米,分叶:79%。外科会诊:诊断为白塞氏病合并急性  相似文献   

6.
一、先天性肺囊肿孟某,男,22岁。门诊号:716378。咳嗽痰中带血、胸痛低热1年余。1984年元月31日咳嗽吐痰带血,发热,左胸闷痛。化验:白细胞8.6×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55%,淋巴45%,血沉:4毫米/时。胸透:左中部肺结核。以肺结核住  相似文献   

7.
治疗方法1.取穴:主穴:血海、关元、归来;配穴:合谷(在发热时用,有退热作用).2.手法:捻转进针,产生酸、麻胀感觉后留针,每隔5分钟捣动捻转1次,留针30分钟后退针.病例介绍[例1]陈××,男,50岁,已婚.双侧睾丸剧烈疼痛,并放射至下腹部,至今已3天,动作困难;辜丸坚硬,发热33℃;白血球总数17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80%.入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5天,未见效果.后改用针刺治疗,按上法第一次针刺后,疼痛肿胀即感消失;如法作第二次针刺以巩固疗效.检查白血球总数75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70%.痊愈出院.[例2]吴××,男,28岁,已婚.3天前,双侧睾丸剧烈胀痛,并放射至下腹部,动作时疼痛加剧;全身疲倦,发热37.5℃;睾丸坚硬;白血球总数15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80%.曾用青霉素及0.5%普鲁卡因封闭治疗,未见效果,改用针刺治疗,按上法针刺,半小时后疼痛、胀迫症状减轻.次晨复诊,症状消失,白血球总数8000立方毫米,其中中性68%.再作第二次针刺以巩固效果.结果愈全.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偶用螃蜞菊注射液治疗急性腹泻1例症状获得迅速改善的启示下,于1976年用以治疗急性菌痢,共观察44例,发现有一定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44例,男36例,女8例。年龄为12~70岁,中年人居多。发热32例,其中38℃以下4例,38~39℃10例,39℃以上18例。白细胞1~2万/立方毫米26例,>2万/立方毫米3例。作粪便培养35例,痢疾杆菌培养阳性15例(42.8%),其中弗型  相似文献   

9.
病例:顾××,女,74岁,农民。1983年6月22日初诊:近两旬来多汗,汗出沾衣,皆为浓密的血迹,须每日换衣。肤表无不适,但觉心烦口苦,夜眠不安。血象:血色素9克%,红细胞31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5,900/立方毫米,舌质红、苔薄黄腻。证为热蕴营血,迫血妄行。治拟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因犀  相似文献   

10.
荆××,女,84岁,家庭妇女,住院号84283。患者因脾胃虚弱,长期食欲不振,头昏目眩,耳鸣心悸,四肢浮肿,大小便失禁,1985年4月5日以昏迷状态入天水××医院住院治疗。血液检查:血红蛋白2.1克%,红细胞7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3,600/立方毫米。诊为营养不良继发贫血。当即输血400毫升,注射B_(12)等西药,病情未见好转,乃嘱其转院治疗,患者家属因其年事已高,遂出院回家改服中药治疗。4月15日初诊:患者昏迷不醒,意识模糊,当时由外地回来探望的子女亦不能辨认。  相似文献   

11.
病例一:王××,男,50岁。因发热持续不退,头痛逐渐加剧,检查发现脑电波中度异常,而于1980年11月27日住入南京市某医院内科。住院号:344694。入院时体温39℃,血白细胞总数11700/立方毫米,中性73%;血沉35毫米/小时;脑脊液压力290毫米水柱;双眼底视神经乳头稍红,诊为颅内高压症原因待查。经抗感染及脱水疗法治疗后,体温恢  相似文献   

12.
林××,女,29岁,住院号:93296。患者怀孕4个月,近十余日来发热继而四肢痠痛麻痹,不能步履1周。神经科检查: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末端呈手套及袜子样感觉缺如,克氏征(-),巴氏征(一),直腿抬举阳性,左上肢远端肌力1级,近端肌力3级;右上肢远端肌力1级,近端肌力4级;腱反射消失,四肢呈弛缓性瘫痪,肌肉明显萎缩。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7/立方毫米,红细胞4/立方毫米,Pandy氏试验阳性,蛋白定量124毫克%。诊断为:格林—巴利二氏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韩××10岁学生住院号305078住院日期:1985年12日24日上午9时。患者今年12月20日为第一次行经,因体育课跑步后,血崩出血量多已有四天,有红血块,伴有痛经,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不欲纳食,口渴思饮,身倦神疲,失眠多梦,前曾有时鼻衄,日哺潮热,体温37.9℃,脉搏120次/分,血压110/60毫米汞柱,血红蛋白9.7克,白细胞计数18,700/立方毫米,红细胞16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12万/立方毫米。面色晦暗无华,眼睑与口唇指甲色淡红,腹部呈舟状,脐周围有压痛,未及痞块,手掌  相似文献   

14.
一、乳癌孙××,女,34岁,1975年6月12日初诊。右侧乳房红肿疼痛二天,乳汁不通,畏寒发热,头痛、烦渴。检查:颜面潮红,右侧乳房红肿,按之灼热有结块,舌稍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6℃,血象: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4%,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予蛆根草30克水煎服。三剂后,热退,乳房红肿消退而愈。二、乳癖怪证李××,女,45岁,1976年4月初诊。患乳疾十余年。每逢春季复发,发作时两乳房红  相似文献   

15.
患者张××,女,48岁,工程师。1990年10月17日入院。住院号:21493。主诉:头昏、眩晕8年,加重3个月。有白细胞减少史4年,白细胞计数一直在2,600/立方毫米左右。诊见患者头昏眩晕,甚则视物昏花,面色少华,失眠,多梦,疲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实验室检查:血色素8克,红细胞290万,白细胞2,650/立方毫米,中性78%,淋巴22%。大小便常规正常。胸透心肺正常。脑电阻图、脑电图、心电图均正常。颈椎正侧位片:未见骨质异常。  相似文献   

16.
例1:再生障碍性贫血。王某,男,23岁。住院号:32708。因头昏乏力、间断发热月余,于1957年2月26日收住院。入院后,血象化验报告:红细胞0.99×10~(12)/L(99万/mm~3),血红蛋白20g/L(2g/d1),白细胞2.9×10~9/L(2900/mm~3),中性68%,淋巴36%,网织红细胞0%,血小板计数30×10~9/L(3万/mm~3)。骨髓检查报告:再生  相似文献   

17.
蓄血证1例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女,40岁,已婚,太原××厂采购员。1971年11月9日初诊。会诊病例。患者于1971年10月20日突然发热恶寒,体温39℃左右,恶心呕吐2次,次日全腹疼痛加剧,来院急诊,经对症治疗,症状不减,于1971年10月22日住本院外科。入院查体:体温39℃,发育良好,神清,急性重病容,五官大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腹部平坦无肠形,下腹部压痛明显,妇科做后穹窿穿刺未见异常。化验检查:血白细胞37450/立方毫米,中性79%。入院后经静脉点滴四环素、氯霉素,肌注  相似文献   

18.
患儿马××,男,9个月,病历号43700,1963年11月22日初诊。因高烧喘憋2天,半日来喘促气急,哭闹,呕吐,面色青紫3小时许,于11月20日到×院就诊,留住观察。检查:体温37.6~40.3℃,心率144次/分,呼吸48次/分;血象;红细胞38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5900/立方毫米。11月21日仍嗜睡,面苍白,气喘加剧,肺部闻及中小湿罗音加重;肝大,右肋下6厘米,质中边钝;胸透:支气管肺炎,右下较重。诊断:  相似文献   

19.
陆××,女,35岁,1983年4月于安徽某院确诊为“再障”,后转上海某医院,骨髓诊断为增生型再障。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于1983年10月来我所诊治。当时血象:血红蛋白6克%,白细胞2,200/立方毫米,中性67%,淋巴球32%,酸性1%,血小板3.2万/立方毫米,网织红细胞0.5%。证见头晕乏力,面灰无泽,眼圈黯黑,不耐久立,耳鸣,口干舌炙,晨起口苦,午后嘴甘,潮热,心烦易怒,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小便白浊,手指发麻,时有手脚抽搐,梦多易忘,腰痠腿软。舌有紫斑、苔黄厚,脉沉细涩。病属肾虚血涸之征。治宜滋阴补气益血,活血化瘀。大黄(?)虫丸早晚各6克。同时服用煎剂:紫丹参、首马各30克,鸡血藤100克,粉丹皮、莲子心、赤芍、白茯苓、补骨脂、当归、潞党各9克,黄芪、女贞子各60克,炒白术、菟丝子各18克。煎剂随证加减合丸药连续服至1984年1月。复查:血红蛋白9.5克%,红细胞322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900/立方毫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唐××,男,34岁,住院号9796。因右胁下及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剧3日,于1980年6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伴见全身及巩膜明显黄染,发热,呕吐;莫菲氏征阳性;血白细胞25100/立方毫米,中性84%。诊断为;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入院后予抗感染,输液,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次日于大便中排出泥沙样结石,但病情未获缓解反而加剧,随即中转手术,术中证实为胆石症,化脓性胆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