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结果:24例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和100%。24例CBT均为ShamblinⅠ型和Ⅱ型。颈动脉体瘤单纯剥离18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颈动脉体瘤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及死亡。经1—8年随访,24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外科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加深对颈动脉体瘤DSA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按双盲法对12例动脉体瘤的DSA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DSA均能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见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大部分瘤体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血供较丰富;6例患者瘤体包绕颈动脉者可见局部血管受侵。2例患者栓塞后造影见肿瘤染色范围缩小,且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DSA是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术前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方法:收集CT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7例,其中3例还作了DSA检查,分析其CT、DSA表现。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分离、距离加大。DSA显示肿瘤明显染色,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病灶局部颈内、外动脉受压。结论: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应与颈动脉鞘内的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A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CTA及3例DSA的影像资料。结果:7例共9个肿块(双侧2例),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类似,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均显著增强,薄层横断面图像能清晰显示被推移或包绕的颈内外动脉以及增宽的颈内、外动脉间距。8个肿块外周可见多发扩张的滋养动脉影。颈部CTA清晰显示7例9个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其中7个肿块侧的颈动脉分叉呈杯口状扩大。3例CTA结果与DSA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确诊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12例,应用Aquilion1.42软件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二维和三维后处理,总结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结果 12例病变均为单发。CT平扫病变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39~48HU,边缘清晰;动脉期图像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且较均匀,CT值高达200HU以上;延迟扫描病变密度明显降低。12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其中3例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9例骑跨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动脉向后外推移、颈外动脉向前或前内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可以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定性、定位诊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对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分别行术前颈总动脉造影及B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提出颈动脉体瘤术前Matas试验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方法,以提示颅基底动脉环侧枝循环是否建立,为是否能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TCD检测,除1例患者已有部分代偿外,余5例患者经Matas压迫实验后,健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峰值明显升高,峰值的增幅大于10%,患侧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及波峰值基本达到健侧波峰值的80%,提示颅基底动脉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体瘤重要方法,彩色多普勒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CD检测是判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颅基底动脉环是否建立,指导临床能否手术。而手术的术式最好拟定三种方案,视术中所见。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体瘤13例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是少见的起源于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生长在颈总动脉分叉的外膜下,多为良性,常易误诊。因其血运丰富,切除时易出血;颈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15min又易引起脑缺血,故手术比较困难。我院自1973年11月至1992年12月,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13例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52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年1个月。10例无临床症状;2例有局部疼痛;另1例有头痛伴声音嘶哑。13例的主诉均为颈前三角区肿块,其大小3~11cm,平均5.8cm。8例压迫颈总动脉时…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病因、症状、影像学改变及手术和介入等不同治疗方法。结果:4例分别行动脉造影、DSA、CTA确诊。手术治疗3例,血管内支架治疗1例均获得成功。随访2月~6年,效果满意。结论:①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瘤最有效的手段;②术前尽可能行颈动脉压迫训练,切忌做诊断性穿刺;③动脉瘤内缝合及外包裹术和介入治疗是选择的主要术式;④本组1例是先天性左颈总动脉闭锁、右颈外动脉瘤;1例术后顽固性高血压,均较罕见,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颈部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研究(附17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颈部副神经节瘤的DSA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经病理证实的动脉体瘤(CBT)12例、颈静脉瘤(CJT)5例,研究DSA表现,并与其他颈部肿块性病变进行对照。结果 副神经节瘤主富血供型(CBT11例,GJT3例),DSA能清楚显示肿瘤血管细节及肿瘤与相邻血管的整体关系。CBT颈总动脉分驻开大呈握球状(12例)、枕动脉近段向前上推移(12例)、咽升动脉肿瘤中心供血(10例)具有特征性,3例恶变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或呈分叶状.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形状多较规则;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见肿瘤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CDFI还能清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无创、安全、特异性、准确性高的特点,有利于同颈部其他性质包块的鉴别诊断,是目前颈动脉体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晓明  张良 《武警医学》2010,21(10):853-855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我科2000-11至2009-11颈动脉体瘤21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21例中,男女比例1∶ 2.5;平均46.19岁;19例为单侧发病,双侧2例;11例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即明确诊断;12例术前行Matas法颈动脉阻断训练.14例全麻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单侧13例,双侧1例.4例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分歧处破裂.1例术后死亡;1例术后出现进食呛咳,声音嘶哑;无复发病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AT)对确定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非常有价值.术前了解肿瘤血供和累及颈动脉的程度,了解Willis环循环状况,综合评价颈动脉阻断脑耐受性是最重要的术前准备.术前应做好动脉分流、阻断及血管修复、血管重建术的充分准备.手术后主要是防止大出血及脑血管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4.
CTA与MRA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MRA与CTA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的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手术。方法:本文14例颈动脉体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侧10例,双侧4例。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A与MRA影像学表现及特征。结果:两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14例均行CTA检查,CT增强显示病灶为富血供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达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正确诊断率为100%(14/14)。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B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正确诊断率为100%(11/11)。结论:CTA和MILA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颅外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附45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报告颅外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初步经验,探讨该技术对各种颅外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并在可能范围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小样本的对照。方法 45例颈动脉CTA,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P)及表面灰度成像法(SSD)行三维重建,其中5例在1周内作了DSA检查。结果 45例颈动脉CTA检查,共得到90支血管图像。其中正常血管55支,狭窄血管31支,闭塞血管2支,颈内动脉动脉瘤1支,  相似文献   

16.
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材料与方法:本文对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施行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行Matas试验。结果:4例患者经可脱球囊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瘘消失,颈内动脉保持通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综合征于治疗后消失。1例由于瘘口较大,球囊不能完整闭塞瘘口,因该患者健侧颈内动脉代偿供应患侧的能力差,故无法栓塞患侧颈内动脉,栓塞术后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未能完全消除。结论:栓塞治疗对于外伤性预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病例,探讨其MDCTA表现及其临床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经大范围MDCTA检查的颈动脉粥样斑块150例,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29例行DSA检查。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后处理,探讨其分布、形态、狭窄程度、钙化、不规则及溃疡等规律。根据斑块的钙化和纤维帽的完整性作为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150例病例中共发现317处斑块,其中,颈动脉起始部斑块37例,颈总动脉28例,颈动脉分叉部173例,颈内动脉44例,颈外动脉35例。轻、中、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病率分别为30.95%、49.41%、16.96%及3.87%。分叉段斑块钙化率为64.7%,分叉段以外区域为23.9%。分叉段斑块不规则和溃疡的发病率为16.8%,分叉段以外为15.95%。分叉段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分叉段以外以中重度狭窄比例高。结论:颈动脉不同区域粥样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和狭窄程度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高风险斑块发病率相似,局限于分叉段的颈动脉检查可能漏诊高风险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