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2011,6(10):1168-116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胡少东  郝恒剑  许骥 《中国医药》2012,7(5):540-542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AMI患者14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研究组于开通闭塞血管1 min内,实施闭塞1 min-再灌注1 min的方法,重复闭塞-再灌注程序4次后持续灌注,观察2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心电图ST段变化、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充血分级,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4±522) U/L比(2476±619) U/L,P<0.05];TIMI血流分级≤2级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7% (4/70)比20.0% (14/70),P<0.05];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11.4%比22.9%,P<0.05);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54.0±14.0)%比(50.0±9.0)%,6个月:(56.0±12.0)%比(52.0±11.0)%,均P <0.05)].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同时也可以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减少无再流发生,减轻心肌损伤.缺血后适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围手术期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7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阿托伐他汀80 mg/d)和对照组(43例,阿托伐他汀20 mg/d),2组均于PCI围手术期开始行为期1个月的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的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以及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等.结果 研究组主要临床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1%比37.2%,P<0.05),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优于对照组;虽然研究组的CIN发生率(0)与对照组(4.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PCI术后各时段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85.7±21.5) μmol/L比(91.4±22.1) μmol/L,术后72 h:(88.4±19.6)μmol/L比(95.1±20.5) μmol/L,P<0.05],而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h:(73.9±21.3) ml/min比(70.6±20.7)ml/min,术后72 h:(70.2±26.2)ml/min比(67.4±23.3)ml/min,P<0.05].结论 与20 mg/d相比较,PCI围手术期80 mg/d的阿托伐他汀钙强化治疗不仅有助于减轻心肌损伤,减少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还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娟  刘寓  金萍 《中国医药》2013,8(8):1064-1065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白细胞介素(IL)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PCI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9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3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PCI术前以及术后24、72 h血清IL-6、IL-8、IL-I0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38/39)比89.7%(3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72 h血清CRP、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10.4±3.1)、(7.6±2.9) mg/L比(13.5±3.7) mg/L,(55±4)、(40 ±4) mg/L比(70±5)mg/L,(67±5)、(48±3)mg/L/比(90±7)mg/L,(8.8±1.3)、(8.0±1.3) mg/L比(9.8±1.5)mg/L;观察组:(7.3±2.8)、(4.7±2.3)mg/L比(13.5±3.7) mg/L,(42±4)、(29±3)mg/L比(69±5) mg/L,(55±5)、(40±3)mg/L比(90±7)mg/L,(7.6±1.3)、(6.8±1.2)mg/L比(9.9±1.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血清IL-6、IL-8、IL-10、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明显减低PCI术患者IL及CRP水平,对PCI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应用无负荷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老年ACS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负荷量组和对照组,各60例。非负荷量组PCI术中(导丝通过病变后即刻)替罗非班以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负荷量组PCI术中替罗非班以10μg/kg于3min内推注完毕,后0.15μg/(kg·min)的剂量维持静脉滴注24h。对照组不使用替罗非班。比较3组术中、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PCI术后即刻罪犯血管(CV)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与术后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T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以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术后心肌酶水平明显降低,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也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后12h对照组(58.5±1.5)%、非负荷量组(28.6±1.4)%、负荷量组(32.6±3.2)%,用药后24h对照组(57.9±2.3)%、非负荷量组(44.2±1.7)%、负荷量组(46.1±1.9)%;心肌酶CK—MB:对照组(16.6±3.5)U/L、非负荷量组(13.3±2.2)U/L、负荷量组(12.5±4.0)U/L;LDH:对照组(298±61)U/L、非负荷量组(245±52)U/L、负荷量组(257±48)U/L;cTnI:对照组(0.78±0.17)μg/L、非负荷量组(0.37±O.18)μg/L、负荷量组(0.28±0.23)μg/L;30d内的MACE事件发生率:3.3%(2/60)、1.7%(1/60)比13.3%(8/60),均P〈0.05]。非负荷量组和负荷量组血小板聚集率、心肌酶水平、CV的TIMI血流分级、30d内的MACE事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介入术中使用无负荷量替岁非班,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CV的TIMI血流,减少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6.
许炜璐  李明 《中国医药》2012,7(4):401-402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d,连续用药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生活质量变化、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AST和ALT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16 ±6) μmol/L比(28±14)μmol/L,(33±11)U/L比(57±15) U/L,(28 ±8) U/L比(50±18) U/L,均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卡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15)分比(70±5)分,P <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25/35)比25.7% (9/35),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0%(21例)比88.6%(31例),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行TACE后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患者TACE后生活质量,并且可减少TACE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廉坤  孙海嵩  徐蔚  蒲军  赵宁辉 《中国医药》2012,7(9):1085-1086
目的 观察早期复方高支链氨基酸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 ~48 h内均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联合使用复方高支链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照组联合使用普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治疗7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ALT、AST、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以及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ALT、AST明显低于对照组[(78±12)U/L比(96±12) U/L,(88±11)U/L比(107±14) U/L],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04)g/L比(0.31±0.0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0.0% (6/20)比42.1%(8/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持续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6±0.8)d比(8.8±1.3)d,P<0.05].结论 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普通复方氨基酸相比,早期复方高支链氨基酸联合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并能减少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等心肌损伤指标的差异,并采用TIMI帧数(TFC)对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CK、CK-MB和cTnT水平分别为(82.31±22.46)U/L、(16.32±2.67) U/L、(0.07±0.05) ng/m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02.34±29.58) U/L、(19.29±3.45)U/L、(0.13±0.1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TFC值和平均TF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能够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芳  文淑峰  赵皎皎  姜琦  马晓静 《中国医药》2011,6(11):1299-1301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STEMI未及时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且仍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于梗死后10 ~ 14 d行PCI术.术中测定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术后4周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2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前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2~3级者11例(39.3%),高于对照组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和术后研究组TMPG分级2~3级的例数[分别为9例(32.2%)、24例(8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例(10.7%)、17例(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ICAM-1浓度[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57.79±65.70)、(287.67±33.75)、( 190.16±47.32)ng/L]较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为(463.25±59.60)、( 335.41±43.60)、(278.22±39.05) ng/L]明显降低,且较自身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血发生率[64.3% (18/28)]高于对照组[35.7%(10/28)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研究组MACE发生率为10.7% (3/28),对照组MACE发生率为35.7%(10/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PCI靶血管前向血流,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徐伟丽  曹磊 《中国医药》2013,8(9):1214-1215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将182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各91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加用曲美他嗪片20 mg/次,3次/d,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超声心电图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和心搏出量(CO);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记录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曲美他嗪组患者LVESD、LVEDD、hs-CRP、BNP、cTn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52±4)mm比(58±6)mm,(32±5)mm比(45±7)mm,(11.8±2.5) mg/L比(20.7±3.1) mg/L,(203±44) ng/L比(411±52) ng/L,(585±66) ng/L比(889±95)ng/L,均P<0.01],并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分别为(56±5)mm,(42±6) mm,(15.7±2.8) mg/L,(277±34) ng/L,(713±82) ng/L,P<0.05或P<0.01];LVEF、SV和CO则明显高于治疗前[(52±7)%比(40±6)%,(56±8)ml比(38±5)ml,(5.6±0.7) L/min比(4.1±0.6) L/min,均P<0.01],并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分别为(46±7)%,(42±7)ml,(4.6±0.6)L/min,P<0.05或P<0.01].曲美他嗪组临床总有效率80.2% (73/9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5%[72.5% (66/91)(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曲美他嗪对CHF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介入术中应用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76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40例)和,另常规PCI对照组(36例)。观察2组的造影结果、术后效果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研究组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ST段回落〉70%和术后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情况[分别为(5.3±2.5)h、26(65.0)、37(92.5)]明显好于对照组[分别为(6.1±3.1)h、18(50.0)、28(77.7)],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VS5(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cTnT峰值及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3.6)ug/L、(128.0±74.5)U/L及(11.2±3.9)ug/L、(168.3±80.2)U/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6.2±12.5)%及(44.3±11.2)%],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介入术中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增加心肌的血流灌注,有可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肌酶谱联合肌钙蛋白检测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27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观察组血清AST、LDH、CK-MB水平明显升高,其均值分别为(52.67±7.32)U/L、(265.23±101.34)U/L和(26.75±18.75)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cTnT及cTnI阳性率分别为70.4%和81.5%,与对照组相比,其比例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心肌酶谱联合肌钙蛋白检测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直接PCI术中成功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STEMI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行单纯直接PCI的STEMI患者122例作为对照组。评估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及矫正的TIMI帧数(cTFC)、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直接支架置入率、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T(TNT)峰值、PCI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CI术后即刻TIMI 3级及TMPG 3级血流比例更高(分别为92.6%比77.9%,88.2%比70.5%,P均<0.01);cTFC帧数更少[(44.2±16.8)帧比(57.3±23.6)帧,P<0.01];无复流发生率低(7.4%比22.1%,P<0.01);直接支架置入率高(22.1%比9.0%,P<0.05);PCI术后60min完全ST段回落率高(82.3%比66.4%,P<0.05);CK-MB和TNT峰值低[分别为(171.4±44.6)U/L比(202.4±38.6)U/L,(5.36±1.81)ng/L比(6.48±1.94)ng/L,P均<0.01];PCI术后7dLVEF高[(56.6±7.9)%比(52.6±6.7)%,P<0.01)]。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以增加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减少心肌坏死,改善心功能,为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顺强 《中国医药》2013,8(3):314-315
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行常规PCI术;观察组在术中以10μg/kg的剂量静脉推注盐酸替罗非班,推注时间为3min,然后以0.10μg/(kg·min)的速度小剂量静脉滴注24—36h,并实施血栓抽吸,再置入支架。比较2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复流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TIMI3级比例、sT段回落以及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90.2%(74/82)比76.8%(63/82),85.4%(70/82)比72.0%(59/82),(64±6)%比(52±5)%],观察组MACE及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2/82)比10.1%(9/82),4.9%(4/82)比14.6%(1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可有效增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尤威  叶飞  陈绍良  田乃亮  张俊杰  徐兢 《安徽医药》2013,17(7):1209-121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的过程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内持续泵入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能否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急诊PCI疗效及减少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冠脉内注射了替罗非班继之静脉持续维持,另将同期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仅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栓积分(TIMI Thrombus Score)、TIMI血流分级(TIMI Flow Grades)、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情况以及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两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组术后达到TMP分级2级以上获得率(分别为94.6%和67.6%,P=0.003)、校正的TIMI帧数25帧获得率(分别为91.9%和64.9%,P=0.005)、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分别为67.6%和27.0%,P=0)、术后1周的射血分数[(56.62±6.897)和(51.59±6.817),P=0.002)]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IMI 3级血流的获得率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继之静脉维持是安全的,可以提高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长期预后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洪珍  张盼 《中国医药》2013,8(6):747-749
目的 探讨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94例青年和111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记录患者入院的即刻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尿酸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梗死部位、处理方法,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心功能KiHip分级、所有患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青年组TG、CK-MB峰值高于老年组[(2.2±0.4) mmol/L比(1.4±0.6) mmoL/L,(190 ±42) U/L比(86±20)U/L,P<0.05或P<0.01],前壁心肌梗死比例高于老年组[39.4%(37例)比20.7%(23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优于老年组[(1.7±0.6)比(2.3±0.8),P<0.05],病死率低于老年组[4.2%(4例)比13.5%(15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单支病变多于老年组[50.0%(35/70)比28.9% (23/76)] (P <0.01),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于青年组;心肌梗死对青年组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的影响小于老年组(P<0.05).结论 年龄、性别、CK-MB酶峰、入院即刻血糖水平是青年组左心室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急诊PCI、CK-MB峰值、入院即刻血糖水平是老年组左心室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实验组)(75例)和肝素组(对照组)(75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础临床情况、术后冠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0%和77.3%,P<0.05).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有效减少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及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1(Ang-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2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MI患者7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研究对象中Ang-1、Ang-2和cTnT水平,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MI患者Ang-2、Ang-2/Ang-1水平分别为(2310.2±131.6) ng/L和(11.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5.8±171.4) ng/L和(4.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Ang-1水平为(19 589.3±2033.4) ng/L,对照组为(19 612.1±1824.1)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2水平和Ang-2/Ang-1与cTnT均呈正相关(r=0.597,0.604,P<0.05).结论 高Ang-2水平和Ang-2/Ang-1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与cTnT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