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士综合素质测评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能力成绩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在UGIB患者中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提高医护沟通的有效性,增进医护之间协作,提升护士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规避护理风险和隐患,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护护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制定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病情变化标准化沟通模板,运用于医护病情汇报、护护床边交接班中,在实施SBAR 标准化沟通模式前后评价护士临床工作能力、医生对护士的满意率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结果: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医护、护护SBAR标准化沟通模板,护士临床工作能力,医生对护士的满意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规范医护、护护沟通内容及流程,明确重点,可提高护士病情观察、沟通表达及应急处理能力,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医生对护士的满意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手术室连台手术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对连台手术间隔时间进行管理,评价并比较管理前后效果。结果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后连台手术时间间隔、患者、医生、护士、护工的满意度均比管理前得到有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六西格玛对手术室连台手术进行管理,缩短了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提高了手术间的周转率,同时提高了患者、医生、护士、护工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框架制定的转运交接单在重症监护室(ICU)后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本院原有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选取2017年7—12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及患者转科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9个条目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护士病情观察和巡视频率、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使用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交接后,提高了病房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为ICU转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护理,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护理人员临床评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126名护理人员和635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将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31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模式;将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3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护理人员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分、护患沟通评分量表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CTDI-CV中的寻找真相、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五个维度得分和量表总分高于实施前(P0.05),护患沟通评分量表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结果、其他3个项目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使患者的信息在相关医务人员之间的传递更加准确,对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在外科术后患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8例外科术后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对照组300例和观察组3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工计算MEWS分值并将异常值报告医生以处理病情变化。观察组采用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观察两组MEWS评分时间、计分误差率、沟通准确率、处置反应速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MEWS评分时间、计分误差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沟通准确率、处置反应速度及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EWS病情自动预警系统与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能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提高医护沟通准确性,预警外科术后患者潜在风险及病情严重程度,同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多重耐药患者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多重耐药者为干预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规范对多重耐药(MDOR)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干预组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MDRO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的知晓情况、对MDRO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班现状的满意度为80.3%,应用后的满意度为9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了MDRO感染患者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MDRO患者整体情况,能提高呼吸科护士对MDRO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率,降低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的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该院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床头交接班模式,实验组运用SBAR标准化的沟通模式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床头交接班。观察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病情的掌握、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患者的满意度及由沟通不良导致的交接问题发生率。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和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显著改善;由于沟通不良导致的交接问题发生率降低。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上得到了护士与患者双方的认可,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患沟通模式(SBAR)在急诊非外伤性腹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6年6月急诊科开展SBAR标准护患沟通模式,选择实施前后各120例急诊非外伤性腹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安全事件、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同时比较实施SBAR前后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和护士体验感得分。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急诊科非外伤性腹痛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医护沟通能力、护士间沟通能力、护患沟通能力、临床沟通能力综合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护士团队合作、职业价值感、安全文化感、综合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SBAR标准护患沟通模式有助于增强急诊科护士职业归属感与沟通能力,防范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选取2018年1月~8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因沟通不良引起医疗纠纷事件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医生对护士汇报病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因沟通不良引起医疗纠纷事件例数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SBAR沟通模式的应用,能提高护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观察和病情汇报的完整性、条理性、时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医护、护患关系,降低因沟通不良引起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护理专业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4月—8月本院NICU收治的120例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5)和观察组(n=55)。观察组按照CICARE沟通模式进行沟通,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护患沟通。对比两组家属对相关注意事项的知晓度、对护士的满意度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结果观察组家属对相关注意事项的知晓度、对护士的满意度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家属对患儿在NICU住院期间相关注意事项的知晓度,提高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琼娅  翁湘 《护理学报》2019,26(8):16-18
目的 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在手术室护患沟通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2—5月我院手术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组,2018年2—3月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护患沟通2018年4—5月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按照CICARE沟通模式进行沟通;比较2组患者对手术室及手术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的知晓水平、对护士的沟通满意度及护士对CICARE沟通流程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及手术前后相关注意事项的知晓水平,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提高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标准化SBAR沟通模式优化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性疼痛服务(APS)小组实施传统沟通方式进行自控镇痛(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对照组,运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前后PCA镇痛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中度及以上疼痛发生率为6.99%,低于对照组的26.62%,术后24 h PCA泵弃泵率为0.70%,低于对照组的5.04%,病人镇痛满意度评分为(95.33±4.61)分,高于对照组的(75.35±4.27)分,交接、评估及宣教内容的一致性为95.80%,高于对照组的77.94%,镇痛泵故障及参数调节处理时间为(4.52±0.58)min,少于对照组的(10.51±1.25)min,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可优化PCA的疼痛管理,规范APS小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镇痛效果及病人的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分别纳入8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促进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改善,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科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1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建立肿瘤科SBAR沟通模型,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SBAP模型实施后,有效降低了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结论 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科的应用,加强了医护沟通,提高了护士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BAR交流模式在临床病情汇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6月我院采用传统沟通方式的医护人员与患者所填写的相关调查问卷为对照组。2016年7月~12月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的医护人员与患者所填写的相关调查问卷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士对自身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等差异。结果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后,观察组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对自身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SBAR标准化沟通方式是一种能准确快速地传递患者病情的方式,有效提高医护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高医生满意度,提升护士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建立医、护、患之间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鲜花  谢春飞 《妇幼护理》2022,2(18):4298-4300
目的 分析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110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交接班,研究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优于(P<0.05).结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实施 SBAR沟通模式护理,能够提高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的掌握度,避免护理风险发生,保证交接班质量,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骨科连台手术286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3年9月骨科连台手术291例作为观察组。成立活动小组,开展以缩短连台手术间隔时间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实施相应的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等管理程序,并对活动前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后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明显缩短,平均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由原来的(63±3.8)min下降到(48±2.5)min,下降了23.8%,t=54.0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动后连台手术间隔时间延迟的发生频数由原来的34.26%下降到10.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工作人员对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的满意度由原来的46.9%提高到91.5%。结论品管圈管理活动可有效缩短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提高手术台周转效率和医患双方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即状态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对心内科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随机分组法,将本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96例心内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2016年7月以前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医疗沟通方式,将2016年7月及以后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作为医疗沟通标准方式。记录两组风险事故发生率和患者投诉率,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工作调查表对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2%、6.25%;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主动性与责任心、护理技术、急救护理能力等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均为100.00%,较对照组的84.00%、62.50%明显提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沟通模式实施后本科室护理团队的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管理意识均无形中得到了很大提升。结论对心内科危重患者实施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缓解了护患矛盾,减少了医疗纠纷,患者及医生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2月由神经外科ICU转入病房的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6月转入病房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口头交接,观察组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对比两组患者的交接时间、交接内容的遗漏率以及患者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交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交接内容遗漏率低于对照组,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神经外科ICU与病房交接的效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