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析对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抢救的具体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骨盆骨质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抢救成功53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抢救成功率为94.64%。结论:对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创伤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减少休克并发症。方法对90例创伤性休克行急诊手术的患者的早期护理、基础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工作做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早发现、及时保暖、输液、补血,加强心理护理,90例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都取得良好的抢救效果。结论急诊护理工作应迅速、果断、准确、有效,早期发现休克并及时纠正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功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2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29例,2例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结合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抢救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起着重要作用,明显的降低了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为后期的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动态依据,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急诊科创伤性休克及时合理的现场急救护理.方法 对4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初步救护措施,主动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做回顾性研究.结果 通过急救护理,急诊抢救成功43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5.56%.结论 现场救护和安全地转运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有效抢救和护理急性创伤性休克急诊患者的科学方法,从而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创伤性休克急诊患者18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每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急诊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优质护理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临床抢救护理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卢书梅 《上海医药》2016,(16):30-32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创伤性休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以及窒息和多器官衰竭(MODS)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介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亦低于对照组(P<0.05);窒息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研究院前急救护理疗效。结果:4例伤势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6例转送途中死亡,其余患者成功抢救生还。结论:院前抢救护理适用于创伤性休克临床治疗,医务人员要提高抢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抢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抢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抢救成功率、有效救治时间及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院急诊科于2005-2007年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181例,现结合抢救经过,总结我们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181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男134例,女47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岁。经急诊室紧急抢救护理,除4例死亡外,余177例均安全转送病房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51-235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1例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强的急救护理.结果: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抢救成功19例,死亡2例.结论: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套管针和静脉切开术在急诊抢救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科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的休克患者106例,将患者平均分为静脉套管针组和静脉切开组,每组53例,分别由同一高年资护士和医生操作。结果套管针组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方面优于静脉切开组,且平均操作时间短,每输入1000mL液体所需时间较静脉切开组少;套管针组从抢救措施开始到平均血压脉搏改善的时间较静脉切开组短。结论静脉留置套管针在急诊休克患者的抢救中为急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明显提高了急救效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急救网络协作调动网络功能,加强院前院内衔接对百草枯中毒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从120调度员接电话指导百草枯中毒患者家属的自救、当地卫生院的急救以及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到重病室的高度密切配合、紧密衔接、综合治疗对13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抢救模式。结果:13例患者中存活7例,死亡6例,成功率为53.8%,死亡率为46.2%。结论:通过急救网络协作充分调动120急救网络的功能,加强院前院内的衔接,能够明显提高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包慧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93+195-193,195
目的探讨外伤患者院前伤情评估及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1月收治的180例外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及护理,观察患者疗效。结果 180例患者经积极的院前急救后,有164例院前抢救成功,16例抢救无效现场死亡。结论做好外伤患者伤情的及时准确评估,并进行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是外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经验。方法术中做好抢救设备、药品及人员的准备,加强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并处理严重并发症,做好抗凝治疗、穿刺局部等护理。结果21例在术中术后发现有严重并发症经及时配合抢救而转危为安,经加强术后护理后55例恢复良好出院。结论备齐抢救设备及药品,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术中严密监测,做好心理护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术后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做好抗凝治疗等护理是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2例急诊外科多发伤危重患者在抢救中行深静脉置管术(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98%以上,能够迅速纠正休克或预防休克的发生,且无并发症发生,为多发伤危重患者的进一步救治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急诊外科多发伤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只要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对保证急诊外科多发伤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探讨对其的预防手段、抢救方法及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新生儿窒息案例的发生原因,针对分析所得到的原因找到预防其发生的方法、发生后的抢救方法及复苏后的护理要点。结果 61例患儿中60例均抢救成功,58例无并发症且顺利出院,抢救成功率98.4%。2例患儿抢救成功,但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患儿因家属强烈要求,遂转院。结论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及复苏后的护理应结合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作好产前预防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曲马多缓释片联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马多缓释片联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曲马多缓释片口服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睡眠质量及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72h内曲马多的用量则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曲马多缓释片联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骨折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抢救休克的"损伤控制复苏(DCR)"新理念,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针对10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进行在新理念下的急救护理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急诊抢救,仅在急诊室出现1例死亡,后送住院继续治疗中也仅有5例死亡。结论针对低血量性休克,本科及时更新急救复苏理念,改进护理措施,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及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争取在创伤后"黄金1h"内完成各项急救护理工作,极大地缩短了手术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院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成两组;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A组,162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队伍组成,能够进行基础、高级生命支持,配备先进急救设备和现代交通工具等,利用现代网络连接快捷的特点,在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下开展院前现场急救工作;传统模式组(B组,124例)患者自行到达医院,无医务人员现场抢救及陪同。统计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同时对受伤类型、颅内损伤程度、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受伤类型、颅内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预后伤残程度评级:良好72.22%,中残19.14%,重残1.85%,植物状态0.62%,死亡6.17%;B组预后伤残程度评级:良好47.58%,中残24.19%,重残12.10%,植物状态2.23%,死亡14.51%;A组预后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能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速度,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