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积累日常工作中诊治脑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脑动脉夹层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1)既往有头颈部外伤史7例,高血压史5例,糖尿病史4例,偏头痛史3例,近期感染史2例。(2)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以及夹层发生的部位。(3)超声检查及影像学检查:B超可见受累动脉管腔狭窄,且逐渐变细甚至闭塞;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壁内血肿、内瓣膜、双腔征等表现;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见管腔不规则狭窄、双腔征、内瓣膜、线样征、远端分支闭塞等表现。(4)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必要时辅助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给予动脉内支架、载瘤动脉闭塞等治疗;治疗结束后经B超复查可见夹层部位血管无进一步狭窄或闭塞,未完全闭塞的椎动脉可见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快。结论脑动脉夹层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比MRI与CT在诊治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CI)中的特点,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于2009年至2011年间,在我院影像科行CT检查并诊断为脑梗死的92例患者行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检查手段在检测患者病灶的尺寸、数量、检查时间及发病-检出时间窗等指标。结果 CT检测病灶大小平均为(11.2±3.1)mm2,MRI检测病灶大小平均为(8.7±2.5)mm2;CT平均检查出病灶(1.8±0.3)个,MRI平均检查出病灶(2.9±0.3)个;CT发病-检出时间窗为(1.7±0.2)d,MRI为(0.8±0.3)d;CT检查时间为(19.6±8.2)min,MRI检查时间为(10.2±4.2)min。所有结果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MRI较CT具有更为精确的定位定性能力,但其价格较贵,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眩晕、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共济失调,偏侧或四肢无力,偏盲或皮质盲。结合影像学检查(MRI)显示病灶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为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诊断TOBS需依赖临床表现和MRI表现,DSA能为病变血管提供定位依据,对早期诊断和治疗TOBS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新生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患儿42例,所有患儿应用颅脑超声、MRI、螺旋CT进行检查确诊,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的符合率;并根据其对实际病情的评价判断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应用颅脑超声、MRI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颅脑超声对新生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病情评价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超声应用诊断新生儿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具有诊断结果准确,检查速度较快,费用较低,并可根据其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辉  钱伟东 《安徽医药》2017,21(5):859-862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7月收治的46例CVST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ST病人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有头痛症状,其他症状有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方面,CT平扫12例(12/42)发现异常,MRI平扫(T1WI、T2WI、FLAIR)发现异常者32例,MRV检查显示异常者45例,46例病人通过MRI+MRV均能得到诊断,所有病例经过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探讨脑静脉血栓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11例因脑梗死入院经头部MRV检查后发现静脉异常改变,分析其临床症状及病因,并总结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11例患者出院前均测c SF压力正常,DSA或MRV检查证实静脉窦主干通畅。3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治疗,出院前Ds A检查证实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随访3~6个月,MRI或DSA示均无复发。结论结合脑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及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并辅以病因分析能对本病作出准确的诊断,治疗原则动脉溶栓及抗凝、术后持续抗凝2周及对症治疗,其临床病症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和特征,评价MRI对主动脉夹层定性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36例主动脉夹层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MRI表现为:真假两腔及内膜片;主动脉夹层的内膜入口;假腔内附壁血栓;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胸腔积血。结论:主动脉夹层具有特征性MRI表现,MRI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无创及全面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年来临床确诊的1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d内接受CT与MRI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其中3例患者CT表现正常;MRI检查10例患者均表现异常,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10例患者中,MRI共检出42个病灶,CT仅检出15个病灶。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优于CT。结论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军  郑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56-2457
目的:探讨对基底动脉栓塞及相关影像学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例怀疑基底动脉血栓的病例进行CT、MRI及CT血管成像检查,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经CT及MRI检查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的小脑半球及延髓的梗死灶,血管成像显示基底动脉内巨大血栓形成.结论:基底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起重要作用;结合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基底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主动脉夹层4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诊断准确率100%,MRI表现为:(1)不同信号双腔影;(2)剥离的内膜片;(3)内膜破口。结论:MRI能够对主动脉夹层作出快速、安全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付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67-168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CVST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特征、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CVST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多机型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及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明显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静脉窦高密度改变及脑实质异常信号。临床治疗多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要方法,本组中26例患者经治疗18例利用肝素治疗,14例好转;8例利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好转。结论对于中青年急性头痛、呕吐患者,须注意行MRI+MRV检查排除是否患有CVST,必要时进行DSA检查,一旦确诊立即行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28例。术前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MR平扫及增强检查11例,其中3例同时CT及MR检查。结果检查发现病灶位于胰头10例,5例位于胰颈,7例位于胰体,6例位于胰尾部,肿瘤直径2.2~11.3cm。27例具有完整包膜;1例包膜不完整。20例呈囊实性表现,3例以囊性成分为主,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8例可见钙化。4例病灶内可见出血。25例病灶的实性成分动脉期CT值增加(22.1±4.3)HU,门静脉期CT值增加(37.7±5.8)HU,囊变区无强化。结论正确认识CT及MR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对绝大多数SPTP作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血行播散性肺结核50例进行了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对其中18例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的MRI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MRI影像表现为:头部平扫及增强扫描T1WI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程度不同的脑膜增厚,有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合并脑结核瘤;脑实质内粟粒型结核病灶增强扫描呈多发小结节状明显强化。结论 MRI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作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其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方法对6例经临床证实的CP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有长期饮酒史,1例营养不良,6例均出现电解质紊乱,4例死亡;MRI表现见桥脑中央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CPM是临床一种罕见疾病,病理基础是损害桥脑基底中央部,临床表现因受损程度不同而异,影像学检查具有较为特征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 (TCD)的检查验证利多卡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方法 :眩晕病人 35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7例 )给予利多卡因 2 0 0mg ,复方丹参 16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中静脉滴注 ,qd ,连用 3~ 7d。利用TCD检测治疗前后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脑动脉 (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平均血流速度加快分别为 (2 3± 10 )cm·s- 1,(19± 8)cm·s- 1,(16± 10 )cm·s- 1,(11± 4 )cm·s- 1,(10± 6 )cm·s- 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利多卡因合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对冲性挫裂伤的低场MRI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收集临床确诊的脑对冲性挫裂伤104例,均行常规MRI检查,对低场MRI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104例脑对冲性挫裂伤低场MRI征象T1WI呈等信号(病灶<2cm)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出血灶T1WI呈高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结论 MRI是脑对冲性挫裂伤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T2WI尤为重要,能对脑对冲性挫裂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及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DIA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h内接受常规CT与MR检查。结果:26例常规CT检查中,18例结果阳性,8例结果阴性;26例MR检查全部阳性。CT及MRI检查表现为脑白质、胼胝体和脑干的单发或多的发混杂密度或信号病灶。18例患者中,CT仅检出病灶58个,2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病灶136个。结论: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FNH患者12例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对FNH病灶的定性率及中央瘢痕、假包膜的显像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和CT对FNH病灶供血动脉的显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对FNH的诊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海彬  段成洲  崔振华 《安徽医药》2020,24(11):2177-218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及其对病理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年 6月至 2018年 6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 64例 pNENs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 MSCT、MRI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影像学检查诊断 pNENs的准确性及评估不同病理分级的价值。结果 ①MSCT与 MRI诊断 pNENs的总体检出率(87.50%比 89.06%)、敏感性(83.82%比 85.29%)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不同级别 pNENs的直径、病灶边缘、病灶形状、主胰管扩张和远处转移比例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 pNENs部位和囊变坏死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SCT影像表现中,不同级别 pNENs动脉期和门脉期 CT绝对强化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RI影像表现中,不同级别 pNENs动脉期和门脉期高信号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与 MRI均能有效诊断 pNENs,评估其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