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为20%~30%,由于胎龄和出血类型的不同,其发病率有所不同.主要类型为硬脑膜外出血(EDH)、硬脑膜下出血(SD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EH/IVH)、小脑出血、脑实质出血等[1].EDH和SDH多见于足月新生儿,常由机械性创伤所致,SEH/IVH及小脑出血多见于早产儿,原发性的SAH及脑实质出血多与窒息密切相关.目前,随着围产技术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特别是SEH/IVH已成为主要类型.严重的颅内出血病情进展快,常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脑干功能受累,短时间内死亡率高.脑实质出血,出血后脑积水常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因此颅内出血的预防与及时治疗对降低新生儿伤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临床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收集62例经CT证实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2例中SAH45例(72.6%),为NICH最常见类型,与缺氧有关.IVH8例(12.9%),早产儿易发生.SDH6例(9.7%),与产伤有关.IPH3例(4.8%),混合出血9例.前囟紧张25例占颅内出血40.3%,激惹26例占41.9%,尖叫36例占58.1%.惊厥21例占33.9%,反射减弱或消失33例占53.2%,意识障碍21例占33.9%.SAH和SDH多表现为兴奋,IVH和IPH多表现为抑制.结论 对产科高危因素新生儿,应常规头颅CT检查.CT能明确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类型出血,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NICH漏误诊及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头颅超声与MRI技术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超声科100例疑似新生儿颅内出血(2015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收治)患儿进行观察研究,所有患儿均进行头颅超声和MRI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数、病灶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技术的诊断效果。结果:MRI检查对脑实质出血检出率95.0%、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93.8%、新生儿颅内出血总检出率93.0%,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的65.0%、56.3%和79.1%(P0.05)。MRI检查对1级脑室出血患者的检出率60.0%,显著低于超声检查的100%(P0.05)。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病灶检出率90.2%,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76.5%(P0.05)。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敏感度为93.0%、准确率为94.0%,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的79.1%和82.0%(P0.05)。结论:MRI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效果总体优于头颅超声检查,而头颅超声检查对低等级脑室内出血诊断时,具有MRI诊断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头颅超声与MRI联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冯国隽 《西部医学》2016,28(4):556-559
目的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收治的有高危因素的284例新生儿(足月儿98例,早产儿186例,)的头颅进行检查,并将彩超检查结果与MRI进行对比分析,对超声检查出头颅疾病的大部分患儿进行10天~10个月超声随访检查,观察疾病转归情况。结果Ⅰ级颅内出血超声诊断64例,MRI诊断15例,超声诊断敏感性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颅内出血超声诊断8例,MRI诊断8例,Ⅲ级颅内出血超声诊断1例,MRI诊断1例,Ⅳ级颅内出血超声诊断1例,MRI诊断1例,Ⅱ~Ⅳ级颅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两者诊断敏感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管膜下囊肿、脉络丛囊肿的超声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蛛网膜或硬脑膜下腔出血MRI诊断敏感性优于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颅脑床旁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出血I级、室管膜下囊肿、脉络丛囊肿的诊断优于MRI检查诊断方法,相比临床价值更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B超和CT检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2006年8月本院收治的具有窒息、异常分娩、产前产时并发症的 320例高危患儿,生后3~7d 行颅脑超声或头颅CT检查.结果:经颅脑超声或头颅CT检查确诊9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0例(61.23%,60/98),脑室内出血(IVH)34例(34.70%,34/98),硬脑膜下出血(SDH)1例(1.02%,1/98),脑实质出血(IPH) 3例 (3.07%,3/98).本组颅内出血98例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总数1 021例的9.60%(98/1 021),占同期高危儿320例的30.63%(98/320).部分病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等两种及以上颅内病变.IVH 34例中Ⅰ、Ⅱ、Ⅲ、及Ⅳ级各为4(11.77%,4/34)、24(70.59%,24/34)、4(11.77%,4/34)及2(5.89%,2/34)例.结论: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常规作床边颅脑超声检查,颅脑B超阴性但疑有颅内病变者进一步行头颅CT检查,可以早期诊断ICH.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接受超声与CT检查,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超声与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8例中,由超声诊断58例,诊断符合率为85.29%,漏诊10例;由CT诊断62例,符合率为91.18%,漏诊6例.结论超声与CT检查是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较好的辅助手段,两者对于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各具特点,临床联合应用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与CT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1—12月之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颅内出血的86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同时应用超声与头颅CT对患儿进行诊断,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结果 86例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中,通过超声诊断确诊的有74例(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内有强回声团;脑室内出血:脑室强回声区;脉络丛血肿:脉络丛增宽),符合率为86.05%,有12例患儿被漏诊;应用CT扫描确诊的有80例(硬膜下出血: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带;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池高密度块影;脑室内出血:脑室内高密度铸型;脑实质出血:脑实质中有高密度块影),诊断符合率为93.02%,6例患儿被漏诊.收缩期最大流速高出正常值+2倍标准差,RI大于0.5为脑血管挛缩的诊断标准.结论 超声与CT检查是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辅助手段,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临床中应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对于结果阴性的疑似病例还需要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8.
王志军  郑德兰  徐其良 《中外医疗》2012,31(19):180-180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及相控阵探头对5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5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出53例,诊断符合率91.3%,漏诊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小脑内出血及l例硬膜下出血。结论运用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芳  赵芳  马立燕  吕菁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2):786-788
目的 为探讨各种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方法,明确其临床特点与CT的关系。方法 对176例经CT证实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6例患儿中缺氧所致123例(72.6%),产伤21例(11.9%),新生儿出血症22例(12.5%),早产儿10例。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56例(88.6%),惊厥98例(55.68%),肌张力改变113例(64.2%),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104例(59%),贫血16例。CT示:SAH121例。占68.75%,为NICH最常见类型;SDH17例,IPH13例,IVH5例,混合性出血20例。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考虑NICH者应做头颅CT或头颅B超检查。Cr是确诊的最佳手段,能正确显示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种类型,头颅B超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IVH、IPH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0.
B超、CT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和CT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早产儿(男25例,女17例);胎龄(28.0-36.9)周。低体重(≤2100g)4例,高龄产妇(37岁)2例、胎盘老化4例、脐带绕颈2例,双胞胎8例,肺透明膜病(RDS)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例。余18例无明确异常及危险因素。超声均在出生后3~7天内进行,CT在2周内实施。以脑脊液检测和MR结果作为标准。结果42例患儿中,经MR或脑脊液穿刺证实为出血者24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例、(IVH)10例、硬膜下血肿(SDH)2例、脑实质出血(IPH,与SAH或IVH同时存在)5例。B超正确诊断18例,漏诊5例,1例假阳性,其中SAH10例、IVH8例,IPH5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75%、94.7%和85.7%。CT正确诊断20例,漏诊4例,没有假阴性病例,其中SAH8例、IVH10例、SDH2例,IPH5例,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83.3%、100%和90.5%。结论床旁超声是监测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首选方法,CT在少量IVH及SAH的诊断较好。另外,床旁超声和CT对早期的脑室旁白质软化(PVL)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超声和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收集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的总检出率及总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76%、85.39%,超声检查分别为88.76%、85.39%,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对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100.00%vs87.09%),超声对脑室内出血灶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为100%,明显高于CT检查72.22%、66.66%(P0.05);CT检查对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检查中新生儿颅内出血灶主要表现为强回声,部分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脑室增宽、脑中线结构移位;CT扫描中出血灶多数均表现为高密度影,硬脑膜下出血小脑幕多见高密度增厚,颅底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区;少数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存在矢状窦旁"三角征"。结论超声和CT检查均可有效检出并正确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对脑室内、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显示优势较为明显,CT在检出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中优于超声,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颅内出血(ICH)的CT表现、鉴别诊断及发病机理。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应作为本病的早期首选和必查项目。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88例CT表现加以分析。结果ICH是H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混合性出血中均见有SAH,硬膜下出血(SDH)、脑实质出血(IPH),脑室内出血(IVH)、室管膜下出血(SHE)及混合性出血均发生于中、重度HIE中。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明确与否与治疗密切相关,CT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解剖结构、发育特点、病理特征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为20%~30%,由于胎龄和出血类型的不同,其发病率有所不同。主要类型为硬脑膜外出血(EDH)、硬脑膜下出血(SD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SEH/IVH)、小脑出血、脑实质出血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的方法.方法:对产科和新生儿科的345例住院新生儿于生后2~7d进行常规床边头颅超声检查.结果:345例新生儿中总IVH发生率为28.7 %(99/345),重度IVH发生率为2.0 %(7/345),其中早产儿总IVH发生率为90 6%(58/64);足月儿总IVH发生率为14.6%(41/281),93%的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母体因素均与IVH发生率密切相关,并进一步证实常规头颅超声检查对新生儿脑室内出血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对12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的临床特点、CT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50.4%);脑实质出血4例(3.3%);硬脑膜下出血14例(11.6%);硬脑膜外出血13例(10.7%);混合性出血29例(24.0%);69例合并有缺氧性脑病(57.0%)。结论早期进行CT检查能够较为简便、准确地诊断NICH,提高围生期质量,是防治NICH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临床拟诊颅脑出血的新生儿100例,全部新生儿行颅脑超声检查,同时实施CT、MRI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新生儿PIVH及其不同分级的阳性检出率、检查用时与检查费用的差异。结果: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发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65例,阳性检出率65.00%,其中Ⅰ级30例,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7例。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MRI对新生儿PIVH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与MRI对新生儿PIVH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MRI对新生儿PIVHⅠ级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与MRI对不同新生儿PIVH分级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的检查用时明显短于CT、MRI检查,检查费用明显低于CT、MRI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探头联合应用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检查用时短,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与CT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127例,所有患儿均行头颅超声及 CT 检查。结果127例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4例。127例颅内出血患儿超声诊断88例,CT 诊断55例,超声的检出率(69.29%)高于 CT 的检出率(43.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超声的准确性高于 CT,但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CT 优于超声。结论超声、CT 诊断新生儿期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准确性不同,由于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所占比例最高,超声在诊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时准确性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因难产、窒息、早产的新生儿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2例;脑实质出血(ICH)5例;硬膜下出血(SDH)15例;脑室内出血5例;混合型出血12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颅内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作出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 5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均作颅脑CT检查及血常规、血气分析.结果 52例颅脑CT均见颅内不同程度出血,49例血气分析异常.结论颅脑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能作出定性及定位诊断,并可判断预后,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有搬动患儿及射线损害等缺点,而血气分析及B超检查虽然方便且无射线损伤,但分辨率低,易漏诊,只能作为互补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94例存在高危因素并接受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头颅彩超检查结果以及MRI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出血II级、颅内出血III级、颅内出血IV级、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扩张、脑实质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临床检出率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多普勒超声诊断法对脉络丛囊肿、室管膜下囊肿以及颅内出血I级的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而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硬膜下出血临床检出率显著高于床旁多普勒超声(P0.05),部分患儿诊断结果得到手术/尸检证实。结论相对于MRI,床旁多普勒超声可提高新生儿脉络丛囊肿、颅内出血I级以及室管膜下囊肿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