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调理脾胃的重要性、顾护胃气、注意呆滞脾胃、防止损伤脾胃,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等几方面,较详细地介绍了李寿山治疗脾胃病经验的关键是辨证求因,因病施治,并注意方药的配伍、药物的炮制、药量大小等,以达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2.
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安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35-1536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始终,是多系统的表现,多因素的结果。调理脾胃是治疗CRF的重要一环,对于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胃肠功能障碍、减轻氮质血症、保护肾功能、改善营养与贫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肾衰竭脾胃症状范围广泛,常贯穿于整个病程。因此,中医治疗本病调理脾胃尤其重要,根据脾胃病杌之虚实,采取补养脾胃法、和胃通腑泄浊法、升降脾胃气机法等三大治疗原则。通过调理脾胃,不仅能缓解脾胃症状,还可通过排毒、祛毒,改善脏腑功能.起到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平 《四川中医》2001,19(2):18-18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未充形体未壮,其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充养。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贫血、咳喘、泄泻、小儿汗症等儿科病症,从脾胃调治,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医脾胃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与肝有关,也与脾胃密切相关,顾护脾胃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整个过程,强调了从脾胃论治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脾胃与外科疾病的关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200040)周祖华关键词:脾胃,外科疾病脾胃不仅在生理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且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疗效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外科疾病的内治法中,调治脾胃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一、脾胃与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脾胃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明代医家吴昆提出:“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生理上又表现为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差,若家长喂养不当,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环境气候的突然改变等,皆有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各种脾胃病,比如泄泻、鹅口疮、积滞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浅谈糖尿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点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笔者试从脾胃分论来论述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调理脾胃升降之枢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发症的发生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对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从调理脾胃着手,以健脾和胃为基本法则,主要从脾胃失调是糖尿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脾胃失调是糖尿病发展的病理根源,糖尿病从调理脾胃进行辨证施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14.
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新中医》2004,36(12):9-10
唐江山主任医师认为脾胃病升降失常是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关键,故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临证运用升脾气、降胃气,使气机通畅;补脾阳以升脾气,滋胃阴以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脾胃气机等治法。结合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辨证论治(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辨证论治(1)施奠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什么是脾胃病?从历代很多医书中有关“脾胃”病的一些症状描述来看,主要是指饮食减退、院腹胀满、胃痛呕逆、吞酸、嘈杂以及大便泄泻或便秘……等症。对脾胃病怎样辩证论治,我个人认为,应从脏腑、阴...  相似文献   

16.
李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则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等法。  相似文献   

17.
单兆伟教授运用升降出入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脾胃病多由转输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司所致,常与肺的宣发隶降和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升降就成为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与重要手段。依此治疗久泻、便秘、呃逆等取效快捷。  相似文献   

18.
试论脾胃与神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脾胃与神志相关的理论,并从历代医家对神志疾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脾胃化生气血,脾升胃降正常,是调节神志活动平衡的物质基础。调理脾胃之所以能治疗神志疾病,正是通过脾胃调节五脏之间以及全身的协调关系,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神志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梅 《四川中医》2005,23(3):36-38
目的: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对重视脾胃的机理进行验证。方法:从《内经》及李东垣等名家名篇中引经据典,说明临床从脾胃着手诊治疾病的重要性,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举例从多方面论证脾胃论学说在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性。结果:临床上诸多疾病,在治疗上以脾胃为本得到满意疗效。结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得到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