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58-159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组及常规治疗组。其余治疗相同。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血生化改变、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的病死率、致残率和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持续咪达唑仑泵入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手段。方法对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配合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在恢复期采用康复心理护理及肢体训练、语言训练、运动训练、针灸、按摩、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病炎,除有1例单个肢体瘫痪、1例癫痫、1例智力发育稍迟缓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康复护理的质量与患儿的治疗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惊厥、昏迷持续时间及在P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其有效率高,致残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5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5月~2014年11月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56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患儿临床方面的症状和体征等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1年左右的治疗,实验组的患儿伤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能够确保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并可降低其后遗症发生,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与分析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并且总结康复护理的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9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都是在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之上实行康复护理。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恢复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治疗后一年可以发现,实验组患儿的伤残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康复护理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雷 《医药论坛杂志》2011,(20):146-147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七叶皂甙钠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为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2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常规治疗组(A组),亚低温治疗组(B组)和亚低温联合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各分别为42例。后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再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后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后发现C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均有显著差异性性(P<0.05)。结论在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采用亚低温联合七叶皂甙钠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护理,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FMA)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行康复护理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在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中抽取60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为常规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儿各项指标(体温恢复时间、惊厥症状改善时间、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吞咽障碍恢复时间、肢体障碍恢复时间)改善情况。结果护理组各项指标值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病毒性脑炎患儿76例,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实施治疗。同时给予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发热患儿护理、精神异常患儿护理、呕吐护理、意识障碍患儿护理、瘫痪患儿护理等。结果本组76例患儿经过治疗2~4周后,痊愈63例,好转11例,1例患儿放弃治疗,1例患儿死亡。结论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抬高患儿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心得。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以来所收治的79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抽签法将患儿分为组1(39例)和组2(40例)。组1行常规护理;组2采用细致化全面护理。比较:(1)护理有效率;(2)肢体功能、惊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1)组2患儿护理有效率显著比组1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2肢体功能、惊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比组1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缩短康复时间,对患儿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联合微泵输注咪达唑仑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2017年诊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脱水降颅压、糖皮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微泵输注咪达唑仑辅助治疗。两组患儿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进行1~2 h的脑电图监测评估疗效;入院时和治疗3 d后分别采血及完善腰穿检查、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脑电图正常率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意识恢复时间及抽搐、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肢体活动障碍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治疗3 d后的血糖、血乳酸、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部亚低温联合咪达唑仑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对患儿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探讨适宜的护理措施。方法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HBC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显著提高,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降低。实验组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以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中治愈、好转18例,遗留后遗症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应强调综合判断,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改变可不明显,脑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脑电图及头颅CT对估计转归及预后有帮助,尽早诊断、及时抗病毒、降颅压及丙种球蛋白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药物治疗,观察组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结果观察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9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采取阿昔洛韦结合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于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试验组90例(常规治疗+亚低温联合纳洛酮)和对照组90例(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在治疗的第0、7、14天分别抽取两组患儿脑脊液,检测两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3.3%,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改善的水平分别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确切,并能够降低炎性细胞因子,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脑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早期短程冲击联合地塞米松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接收并治疗的104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104例患儿以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2例患儿,对照组患儿单纯给药地赛米松,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药甲基强的松进行早期短程冲击治疗,比较研究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治疗的时候为患儿给药甲基强的松进行短程冲击治疗,同时联合地塞米松可有效地治疗患儿,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儿的更快恢复,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佐治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法,改进组采用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血清检测情况。结果:改进组治疗有效率96.36%高于常规组的76.36%;改进组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血清检测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取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脑液血清检测结果更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住院期间二次脑电图及42例轻症型和30例普通型+重症型病毒性脑炎患儿出院后3、6、12个月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1例患儿入院1~3 d内首次脑电图异常98例,占97.03%,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治疗效果和转归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轻症组中有7例轻度异常脑电图患儿和1例中度异常脑电图患儿,在随访过程中脑电图始终没有恢复正常.结论:脑电图对于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尤其是普通型和重症型,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合脑脊液和头颅MRI可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儿科重症监护患儿救治中的护理方法和有效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5例儿科重症监护患儿应用亚低温治疗各个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结果 35例患儿经过应用亚低温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取得了97.14%的治愈率。结论正确、良好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对儿科重症监护患儿亚低温疗法是安全、可行的、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康复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临床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伤残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临床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