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其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体检的1 996例北京地区人群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其血脂水平并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医体质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1 996例北京地区人群中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将其分为气虚质214例,气郁质198例,湿热质488例,痰湿质601例,血瘀质298例,阳虚质28例,阴虚质169例,检出高脂血症1 237例,检出率为61.97%,在对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中发现,仍以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常见;男性中医体质以痰湿质常见,女性则以湿热质常见,而在检出的1 237例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556例(44.95%),女性681例(55.05%),并且男性高脂血症患者仍以痰湿常见(36.51%),女性患者以湿热常见(34.80%)。1 996例调查对象中以31~60岁年龄段为主,而在高脂血症年龄分布中则以41~60岁年龄段为主,并且仍以湿热质、痰湿质最为多见。结论 1 996例调查对象中以31~60岁中老年人群为主,中医体质分布以湿热、痰湿、血瘀质最为常见,而其中高脂血症检出率高达61.97%,并且以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常见,临床可将痰湿质、湿热质作为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加强血脂监控,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湿热痹冲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设治疗组用湿热痹冲剂治疗风湿热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6例,对照组(正清风痛宁治疗)37例。结果湿热痹冲剂能显著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和恢复关节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总有效率为82.61%,对照组67.57%(P>0.05)。结论提示湿热痹冲剂是治疗风湿热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34例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各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建立证候调查量表收集证候信息并判断证型;各证型与病程、并发症、吸烟饮酒史等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湿热证68例,占50.7%;湿热与血瘀相兼证(相兼证)62例,占46.3%;其他证型4例,占3.0%;未见单一血瘀证型;②湿热证和相兼证在病程构成比、并发症构成比及吸烟、饮酒史构成比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证和湿热与血瘀相兼证为主;②病程较长患者相兼证发生率较湿热证高,并发症较多患者相兼证发生率较湿热证高,吸烟及饮酒史较长患者相兼证发生率较湿热证高。  相似文献   

4.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于2015年6月—2017年4月健康体检人群中筛查出300例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断,对比分析9种体质之间血压、血脂、血糖、超重或肥胖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各年龄段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分布情况:平和质56例(18.6%),50~59岁较为显著,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51例(17.0%),30~39岁较为显著,且均为女性;湿热质44例(14.6%),30~39岁较为显著;痰湿质39例(13.0%),50~59岁较为显著,女性多于男性;阴虚质34例(11.3%),50~59岁较为显著,女性多于男性。②阳虚质和湿热质在血压高危险因素中分别为49例(16.3%)、43例(14.3%),以30~39岁为主;阳虚质和湿热质在血糖高危险因素中分别为30例(10.0%)、26例(8.7%),以30~39岁为主;阳虚质和湿热质在血脂异常危险因素中分别为33例(11.0%)、35例(11.7%),以30~39岁为主;阳虚质和湿热质在超重/肥胖危险因素中分别为41例(13.7%)、39例(13.0%),以30~39岁为主。结论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常见的偏颇体质为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和阴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密集的危险体质,以30~39岁为主,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湿热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变化的特征。[方法]49例湿热证患者为实验组,观察证型及舌色的变化;30例健康者正常舌象为对照组。2组均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脾胃湿热证为最多见的证型;红舌占异常舌色的多数;湿热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证舌色的变化体现湿热证“湿与热合”的病因病机特点;脾胃湿热证舌苔的凋亡指数为最接近湿热证舌苔的总体特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异常减少,可能与“湿热病邪”这一特殊的“炎症”因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中的黏蛋白MUC2、MUC5AC以及肠三叶因子(TFF3)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UC患者74例,其中大肠湿热证组48例,脾胃气虚证组26例,另外选1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3组人群肠黏膜上皮中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情况。[结果]MUC2在UC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患者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组、脾胃气虚组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和23.1%,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大肠湿热组MUC5AC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气虚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湿热组TFF3阳性表达率为79.2%,高于脾胃气虚组的53.9%,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气虚组与大肠湿热组间MUC2、MUC5AC以及TFF3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大肠湿热证MUC5AC的表达上调和TFF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对临床诊疗、判断预后也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艾滋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艾滋病中医药辨体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101例艾滋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评估体质类型,参照《重庆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主要辨证分型,归纳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101例接受HAART的艾滋病病人,体质分布:气虚质占44.55%(45例),湿热质占31.68%(32例),痰湿质占11.88%(12例),以及气郁质、阴虚质和血瘀质等。证候分布:肝胆湿热证占62.38%(63例),脾肺气虚证占16.83%(17例),痰湿蕴结证占11.88%(12例),以及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和气滞血瘀证等。体质类型与证候相关性分析:气虚质、湿热质均与脾肺气虚证呈显著正相关(P0.01),均与肝胆湿热证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脾肺气虚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艾滋病病人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气虚质、湿热质多表现为脾肺气虚证、肝胆湿热证,痰湿质多表现为痰湿蕴结证、脾肺气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散瘀饮对脾虚湿热血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治疗作用及对胃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53、Ki-67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CAG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患者28例,口服健脾清化散瘀饮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检测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前后胃黏膜TNF-α、p53、Ki-67表达。[结果]28例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治疗有效24例(85.71%)。胃镜下改变有效22例(78.57%)。病理改变慢性炎症减退25例(89.29%)。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TNF-α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黏膜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1)。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p53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黏膜p53表达水平升高(P<0.01)。脾虚湿热血瘀证CAG黏膜Ki-67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Ki-67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健脾清化散瘀饮治疗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有效。TNF-α在CAG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炎作用,p53在治疗CAG的组织抗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TNF-α、p53、Ki-67在脾虚湿热血瘀证CAG治疗前后黏膜中表达改变,推测健脾清化散瘀饮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TNF-α,上调p53表达,促进上皮细胞增殖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肠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老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3例60岁的老年大肠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其中湿热夹瘀治疗组23例,湿热兼虚治疗组25例,给予肠益方治疗3月;对照组15例,给予平消胶囊治疗3月。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 (1)KPS评分:湿热兼虚治疗组KP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候积分:3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兼虚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各项中医单项症候及对照组的"面色萎黄"症候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细胞免疫:湿热夹瘀治疗组CD8+、CD4+/CD8+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变化;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湿热蕴结型老年大肠癌术后患者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肠益方加减治疗后,能改善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肠益方临床运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对400例乙型肝炎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查与辨证分型的研究。结果: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兼湿热型及湿热蕴结型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0%及45%;气阴两虚兼湿热型分别较湿热蕴结型、气虚血淤型,肝郁脾虚型、肝气郁结型显著增高(P值均<0.01);湿热蕴绪型较肝气郁结型显著增高(P<0.01);湿热蕴结型较气虚血淤型、肝郁脾虚型明显增高(P<0.05)。提示乙型肝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与热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体质指数(BMI)、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5月在濮阳市华龙区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筛查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421例,统计其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BMI、血脂等相关指标。采用中医体质辨识评分表进行体质量化评分,判断病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各中医体质与BMI、血脂的关系。结果 421例高危病人中,偏颇体质360例,平和质61例;其中单纯偏颇体质以湿热质为主。湿热质BMI均值最高,其次为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平和质。湿热质三酰甘油(TG)均值最高,与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值最低;湿热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值最高。结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与BMI、血脂相关指标具有一定关系,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疾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 一般资料 HBsAg阳性者104例来源于我院肝病科1981年~1984年的住院病人,其中HBV携带者3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4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2例,慢性迁延性肝炎2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6例。男性6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 2 临床分型 全部病例按湿热型(包括湿热阻滞、湿热未尽)、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肾阴虚、气滞血瘀七大证型进行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湿热困脾型糖尿病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均在给予糖尿病饮食、进行糖尿病教育、坚持适量运动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肠溶二甲双胍,治疗组为肠溶二甲双胍与茵陈蒿汤加减,共观察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糖尿病中医证候、症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陈蒿汤加减能清热利湿,燥湿健脾运脾,对治疗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3例经过肝脏大体形态学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shak组织学评分与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3例研究对象的肝组织Ishak组织学评分及与其中医诊断资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证候分布特点为:肝气郁结(60.87%),湿热蕴结(21.74%),水湿内阻(13.04%),瘀血阻络(4.35%).②从Ishak炎症坏死的评分值(反映炎症坏死的情况)看,分级A、分级B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C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肝气郁结、瘀血阻络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D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温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分级总评分值在湿热蕴结证候中最高,在瘀血阻络、肝气郁结、水湿内阻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③分期总评分值在瘀血阻络证候中最高,在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气郁结证候中逐渐略微减低,无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无证可辨.结论:在该23例患者中,我们初步发现:①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评分较低,而湿热蕴结型的炎症程度评分相对偏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形态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体质规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王琦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为标准,对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体质调查及中医体质判定。结果: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湿热质占31.1%、气虚质占19.4%、气郁质占14.6%、痰湿质占12.6%、阴虚质占8.7%、阳虚质占4.9%、瘀血质占3.9%、平和质占2.9%、特禀质占1.9%。男性患者以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分别占36.0%、16.0%、13.3%;女性患者以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多见,分别占32.1%、28.5%、17.9%;中医体质与性别具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本组病例20~40岁年龄段患者占61.2%,以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多见;41~60岁年龄段占38.8%,以气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中医体质与年龄具有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损害轻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主要以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最为多见。男性患者多见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女性患者多见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湿热质、气郁质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而气虚质以年老体虚者居多。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肝功能损害轻重程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代谢标志物,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代谢标志物的干预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运用~1H NMR技术,对23例健康人群及44例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分别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治疗前患者用于筛选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标志物;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分别给予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和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治疗组),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筛选得到14个与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分别为丙氨酸、组氨酸、谷酰胺、柠檬酸、β-羟丁酸、谷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牛磺酸、胆碱、乳酸、肌酸、乙酰乙酸、α-葡萄糖;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代谢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治疗组在肝功能和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显著。结论:湿热蕴结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代谢标志物对病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常规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用药,对患者肝功能和症状改善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体重指数、学胰岛素水平和血脂等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联系情况。方法根据2014年5月—2015年3月该院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共有15例阴阳两虚型、16例气阴两虚型、25例湿热困脾型、24例阴虚热盛型,对患者的血脂、空腹胰岛素、体重等指标进行监测记录,探讨患者的病情和这些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四类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最多的是湿热困脾型患者,四类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湿热困脾血脂异常患者最多。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比较好,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血脂、血胰岛素、体重等指标来进行鉴别分析,患者湿热困脾类型是最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能够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吸入湿热空气治疗感冒的疗效,并试图证实43℃优于30℃的湿热空气。作者选择87例具有典型的鼻部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感冒患者,以及27名用实验方法造成感冒的志愿受试者,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实验,使受试者接受不同温度的湿热空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