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全方以麻黄为君,杏仁为臣,两药合用既宣肺散邪,又降肺平喘;佐以辛甘大寒的石膏,清而兼透;炙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全方兼具"宣、清、透",有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2.
[答]石膏与麻黄相伍,临床常用于下列三方面。一、邪热壅肺证。方用麻杏石甘汤。石膏配麻黄清热透邪,宣肺平喘。方中石膏量倍于麻黄,取麻黄宣肺平喘之效,变麻黄为辛凉之用。二、风寒表实兼里热证。方用大青龙汤,方中石膏辛寒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既可使在里之热外透,又可克制石膏寒凉伤中之弊。本方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为发汗之峻剂。三、风水挟热。方用越婢汤。方中麻黄宣散水湿,利水消肿,加石膏清肺胃郁热而止渴。  相似文献   

3.
余在临床实践中,不仅用麻黄治疗风寒表证,更用于里热实证,藉发汗以退热,颇效,兹略述体会。余取麻黄治里热主要原因一是,它具有宣散的作用。二是,麻黄之宣透发散,乃是通过发汗而散邪。一向认为凡里热郁蒸病在气分者,其汗出而热不解。何以汗出而热不解?余认为乃是热之宣散不透,里热仍盛。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条,167条;原方主治太阳病因汗,下不当而致邪热郁肺之变证;其症表现为"喘而无大热"。原方用麻黄四两,杏仁50个,甘草一两,石膏半斤。方中麻黄配石膏清热透邪,宣肺定喘,且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监制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  相似文献   

5.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6.
麻杏石甘汤治疗枝气管肺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人热者可予麻杏石甘汤。根据各家对这条意义上的解释:以其太阳病经发汗后而喘未息,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汗出而不恶热,知邪已不在阳明之裹,其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在太阴肺经,故不给以桂枝汤,而给以麻杏石甘汤者,欲散其在肺之邪也;故用麻黄解肌表以散热,杏仁利肺气以定喘,石膏清之,甘草和之。虽然很简单的祇有四味药,其配伍之妙,恰到好处,实是治疗肺家热证之良方,惜乎用经方的同道为数寥寥,由于麻黄、石膏属于峻剂,以麻黄发表出汗力量太强,不如荆、防、豆豉、苏叶、薄荷等来得温和妥当;石膏又是清火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如用之不当,适足以有祸,因之不如少用为  相似文献   

7.
麻杏甘石汤见于《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本方所治属太阳病变证,两条见症相同而成因各异。一为误汗而成,一为误下所致,但均为邪气入里化热,热邪壅闭于肺,迫肺作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63条及162条原文涵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风寒之邪由表传里(表邪尽)、化热(热不甚)羁肺、肺失宣肃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因病机;清透肺热治本因、宣降肺气治标症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喘"、"无大热"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9.
麻杏石甘汤始见于《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变症。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的邪热雍肺症。后世医家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息。品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等症,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 解表发散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出汗或微出汗以发表散邪,解除表症。常用药物有辛温发散,辛凉发散之分。(一)辛温解表发散药[麻黄、桂枝、细辛]均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之力。但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肌表风寒,细辛善散少阴经风寒。发汗作用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症,桂枝不论有汗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后,郁热追肺,或下后表热内逼于肺,一则内热蒸腾,逼津外泄而汗出,一则肺失肃降而喘促。然此种喘促,为实热内蒸于肺,肺失清肃之令。既非宿有喘疾,更非汗下致令哮喘发作。仅云“可与”麻杏石甘汤者,言外不无仅限于此种病情之意。此形气俱实者,透达肺热于外,清泻肺热于内,因其势而利导之,就其近而宣发之,喘、热尽去,气归于平顺,一箭双调雕,仲景善驱邪也。  相似文献   

13.
<正>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这两条条文均没指出其舌脉特点,但以病理推论,肺有热则必见阳脉,如大、浮、数、动、滑等,舌象亦必舌质红绛,苔薄黄。  相似文献   

14.
叶登文  刘笑云 《光明中医》2013,28(3):596-597
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的作用。本方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原文是治太阳病,误治后,风寒入里化热,而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后世多用于风寒袭表化热入里,或风热所伤,肺中蕴热,而见身热气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用法非常精妙 ,兹举隅如下 :1 桂枝配麻黄 ,发汗解表桂枝辛温气薄 ,解肌和营 ,善透营分之邪 ;麻黄辛温气厚 ,开膝理发汗 ,能解卫分之郁 ;二者合用 ,一透营分之邪 ,一解卫分之郁 ;使汗从玄府出 ,邪随汗外除。凡风寒外束 ,表实无汗者 ,最宜用之 ;方如麻黄汤。2 桂枝配芍药 ,调和营卫桂枝辛温 ,辛能散邪 ,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阴 ;桂枝君芍药 ,发汗中寓敛汗 ;芍药臣桂枝 ,固表中有微汗 ;相须为用 ,有安内攘外之能 ,调和营卫之功。外感风寒 ,汗出恶风 ,卫强营弱者 ,用之尤宜 ,方如桂枝…  相似文献   

16.
麻黄辛温轻宣发表汗之功著,石膏辛寒重沉清里热之力大,有谓“汗出不得用麻黄,无大热不得用石膏”,诚是临床用药经验之谈。然而《伤寒论》第63、167二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反用麻黄,无大热反用石膏,这个问题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当从邪热壅肺证的病机去理解,则其理自明。是证由伤寒误汗(如表实证误用了桂枝汤)后,腠理  相似文献   

17.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文63、162条,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每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便以本方加减治疗.导师冯天明副教授取下病上治之意,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20余例,每每获效,现将其经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麻杏石甘汤方证,凡两见于《伤寒论》。一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19.
条文根据赵开美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六二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历来版本与註者,对于疾病机转及治疗一  相似文献   

20.
1邪热塞肺证之“无大热”63条日“发汗后,不可更行枝枝汤,汗出而瑞,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7条日”下后,不可更行桂技场,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现论中太阳表证,下之微喘.表未解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枝枝证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者,其表未解,宜葛根条连场。上述有关“无大热”二条,其证均为热邪内迫于肺之候一热郁熏蒸则汗出,气逆不降而喘作,其热在里而不在表,所谓“无大热”仅指体表温度而言。凡临床所见.若邪热在肺作险者,常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切不可拘于“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