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5例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分为锁定钢板组和DHS组。锁定钢板组35例实施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DHS组30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91.4%,DHS组优良率为73%,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疗效明显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和锁定加压钢板(LC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1诊治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LCP组和PFNA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单的手术方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解剖锁定加压钛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EvansⅣ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1—2014-11诊治的91例EvansⅣ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小切口锁定加压钛板切开复位(钛板组)和PFNA(PFNA组)内固定治疗。结果钛板组在手术时间、显性及隐性出血量、Harris评分方面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Ⅳ型的治疗,钛板组较PFNA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较短,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分别应用动力髋螺钉(DHS组)38例,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组)44例。结果 DHS内固定组钢板松动断裂1例,主钉切割出股骨头2例,均为EvansⅢ型骨折。LCP内固定组44例骨折均全部愈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DHS和LCP均是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的方法;但LCP内固定存在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陆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股骨近端及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PFNA组(40例,采用PFNA内固定)和锁定钢板组(2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引流量均低于锁定钢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锁定钢板组(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均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骨折愈合良好;但相对而言,PFNA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比较两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后观察组影像学测量显示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桡侧长度短缩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固定牢固,临床疗效可靠,是一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04—2013-06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采用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0例(Gamma钉组),采用DHS内固定治疗40例(DHS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40例(锁定钢板组)。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Gamma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DHS组(t=6.861,P0.001)和锁定钢板组(t=23.330,P0.001),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DHS组(t=8.359,P0.001)和锁定钢板组(t=14.85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mma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DH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Gamm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χ2=4.501,P=0.032)和锁定钢板组(χ2=2.988,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7,P=0.598)。3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5,P=0.772)。结论 Gamma 3型髓内钉与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是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较少,效果优于其他2种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侧钢板(外侧解剖锁定板)和双侧钢板(外侧解剖锁定板结合内侧重建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33例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钢板组(20例)和双侧钢板组(1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均获平均24个月(14~36个月)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膝内外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侧钢板固定相比,双侧钢板固定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遵循生物力学固定原理,固定更稳定,固定强度更高,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1例,采用PFNA内固定31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30例。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情况和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锁定钢板组相比,PFN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例均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12.6个月,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PFNA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锁定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颈干角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靠、负重时间早,在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单边外固定支架、DHS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DHS、锁定钢板内同定3种方法治疗1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组)41例,DHS内固定治疗(B组)47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45例,从骨折愈合、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率)等方面对3种不同固定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以单边外固定支架组最短、最少,DHS组和锁定钢板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比较,锁定钢板组优于DHS组和单边外固定支架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率低,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一抗螺旋刀片(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EvansⅢ、Ⅳ型)患者共63例,平均年龄(78.7±7.8)岁,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LCD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PFNA组采用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明显低于LCP组,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措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中远期疗效肯定,是较理想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46例老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50.68±12.45)min,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2 a,3例出现髋内翻轻度畸形,未发生钢板松动、断板及脱钉等其他并发症。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89±0.44)个月。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9.13%(41/46)。结论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稳定性高、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偏髓分型,探讨和分析偏髓分型指导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间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例,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按Ander标准:优23例,良8例,差2例。结论偏髓分型指导下应用股骨粗隆间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内固定坚强,损伤小,允许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直,有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偏髓分型是一种有效、方便、实用的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56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应用LCP治疗,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6例术后随访3~36个月,除3例骨折延迟愈合以外,其余的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治疗好转。结论选用L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BO)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尤其适合老年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股骨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7-06诊治的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50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组),40例采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重建钉组)。结果 9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2~36)个月。与重建钉组比较,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与切口长度更长,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时间、股骨粗隆下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更短,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股骨重建钉内固定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并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更快,建议优先选择;对于高龄且需微创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由丰富经验的医师采用股骨重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钛板内固定及植骨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4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AO解剖钢板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锁定钛板内固定及植骨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12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钛板内固定及植骨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的内固定方法 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体会.方法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分别采用内固定治疗,其中锁定加压钢板43例,股骨近端髋内钉(PFN)24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结果 随访6~60个月.三组患者在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P)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6诊治的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10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LP组),10例采用PFNA内固定(PFNA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PFNA组切口长度(6.0±1.6)cm、手术时间(58.6±18.8)min显著短于LP组(12.5±0.8)cm、(115.1±12.0)min,术中出血量(178.1±14.2)ml显著少于LP组(396.7±23.3)ml,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股骨近端解剖LP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对于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主张采用髓内固定,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锁定接骨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6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结果 2组均未发生感染、髋内翻和防旋钉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透视检查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接骨板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良好的疗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