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比较CVP序贯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根据临床评估情况分为A组(化疗风险大)10例,B组15例。A组给予CVP序贯CHOP方案治疗,B组给予CHOP方案治疗,共6~8周期。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A、B两组总缓解分别为7,11例,缓解状况相似;B组中有2例发生Ⅳ级白细胞减少,并因此调整药物剂量及延长治疗周期,两组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相似;随访1年后,两组生存状况相似。结论对化疗风险大的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采用CVP序贯CHOP方案治疗,疗效与CHOP方案相当,化疗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根据WHO(2008)分类标准对31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71例。43例HL中以混合细胞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为主。NHL中,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结外淋巴瘤少于结外淋巴瘤.NHL中发病率较高的淋巴瘤类型依次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少数民族和汉族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结论应用WHO(2008)分类对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颖  杜文华  刘丽丽  高冠起 《安徽医药》2023,27(7):1396-1399
目的 探讨合并高钙危象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于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高钙危象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人经腹腔肿物穿刺活检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给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甲泼尼龙(R-CHOP)化疗,化疗次日出现恶心、嗜睡、尿频,乏力,复查血钙4.31 mmol/L,合并高钙危象,并辅以水化、碱化、大量补液、护胃保肝、降血钙等治疗,血钙下降至正常,随访未再升高,后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高钙危象少见且症状因人而异,预后不良,做到早期识别及诊断,将有利于提高这类病人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方法与价值。方法将时间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确诊并纳入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9例。本组19例患者均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方法。在用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本组19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整体效果进行判定,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本组1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4.74%(18/19)。治疗期间,共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05%(4/19)。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药物过敏、静脉炎、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为主。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提高用药安全性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TEN和LIVIN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至2011年5月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41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2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LIVIN的表达,并探讨PTEN和LIVIN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39.00%,对照组表达率为80.95%(P<0.05);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5.90%,对照组表达率为23.81%(P<0.0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切片PTEN与LIVIN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TEN与患者性别、年龄、行为评分、Ann Arbor-Colswolds分期、结外受累、乳酸脱氢酶(LDH)高低、临床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无关。LIVIN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Ann Arbor-Colswolds分期及是否有结外受累无关;与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结论:PTE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低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无相关性。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与患者行为评分分组、LDH高低、临床是否伴有B组症状、IPI及病理类型有关。LIVIN可作为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周宁 《江西医药》2007,42(7):657-659
目的 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及外周血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正常人淋巴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与健康成人外周血血清中VEGF表达量.结果 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成人淋巴组织及血清均有表达,但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和外周血血清中存在高于正常水平的VEGF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作用靶点及疗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QOL)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CTOP方案治疗.2周期(21 d为1周期)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92.3%(24/26)与66.7%(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24).所有患者免疫指标除CD+8外,均低于健康组,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较治疗前稍下降;对照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CT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
刘建民  付刚  封琳  刘卫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52-2853
目的: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1例胃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表现。结果:21例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均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1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MALT淋巴瘤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结论: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MALT淋巴瘤多见,并可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9.
董青  贾玫  姜苗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34-13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而原发于尿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罕见,现就1例尿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姚锦  尹列芬  杨铃 《云南医药》2009,(3):317-319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B细胞来源的NHL在我国发病较高,占67.9%,在B细胞淋巴瘤中弥漫大B细胞型占绝大部分(67.9%)。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淋巴样肿瘤,常有局部肿块、生长快、病变累及淋巴结、脾、胸腺,40%累及结外如胃肠道、中枢神经、骨和软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实践》2014,(12):909-91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R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将80例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RCHOP方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缓解率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5.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虽未增强化疗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但能明显降低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CHOP方案治疗早期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R-CHOP方案(16例)以及CHOP方案(16例)治疗的初治早期(Ⅰ~Ⅱ期)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R-CHOP组患者化疗后CR8例,PR6例,SD1例,PD1例,有效率为87.5%(14/16);CHOP组患者化疗后CR6例,PR5例,SD2例,PD3例,有效率为68.7%(11/16),R-CHOP组有效率高于CHOP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感染、粘膜炎、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及过敏反应等,经对症治疗后都能较快缓解,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CHOP方案治疗早期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优于CHOP方案,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万里 《北方药学》2018,(1):153-154
目的:分析与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EPOCH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累及胃肠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6例,分析发病经过、临床特点、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判断,运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的EPICH(R-DA-EPOCH)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化疗后的治疗反应并随访转归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3例接受R-DA-EPOCH方案治疗后得到了良好治疗结果.结论: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调整剂量EPOCH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一定可行性,近期疗效良好,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过少,需将样本量扩大对远期疗效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选取的15例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化疗,每21天为1周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例,死亡1例。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肠道DLBCL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15.
沈瑞 《中国处方药》2022,(4):107-109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CHOP化疗治疗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6例CD20阳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标准CHOP化疗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C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发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标本切片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观察。结果大体检查肿物不整形一块,分叶状,切面褐红色,质软,光镜下组织结构、细胞特点及免疫表型都与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致。结论 Warthin瘤为好发于腮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瘤恶变极为少见,其恶变包括淋巴样组织转化为恶性淋巴瘤和上皮成分癌变,认识其特征以加深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TNP方案化疗,1例采用CTNP方案化疗,每21天为1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的毒副作用及疗效。结果 5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有4例达完全缓解,1例达部分缓解;另1例单纯化疗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高龄患者利妥昔单抗无需减量,但需注意调整化疗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黄晖  董涵之  彭志强 《江西医药》2015,50(2):136-138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入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78例,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治疗组给予R-CHOP21方案化疗加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单用R-CHOP21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骨髓抑制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化疗后CD4、N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P<0.05),CD4/CD8比值较化疗前上升(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D4、NK细胞活性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化疗前水平(P<0.05)。治疗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9.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显著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细胞免疫功能,但在增加疗效和降低骨髓抑制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Livin和Surviv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初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4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收集21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的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并探讨Livin和Survivin与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Livin的表达阳性率为62.5%(25/40),对照组为14.3%(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对照组为19.0%(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和Sur-vivin均与淋巴瘤患者的体力状态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患者是否伴有B组临床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结外受累无关。Livin与Survivi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Livin和Survivin均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评价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调节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例患者男性,70岁,因胃部不适半年入院,胃镜及病理结果 诊断:胃体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胃窦为印戒细胞癌.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及胃印戒细胞癌均为常见病,但两者同时发生却十分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