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5例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以阑尾炎起病的阑尾上皮性肿瘤中,6例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其余9例为前驱病变,包括8例锯齿状病变及1例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锯齿状病变为6例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SA/P)及2例传统型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14例以"急性阑尾炎"起病,1例以"慢性阑尾炎"起病。SSA/P镜下见锯齿状结构、隐窝扩张呈L或倒T形;TSA见显著的锯齿状轮廓和异位隐窝,具有细胞异型性;锯齿状病变的黏膜肌层完整。LAMN内衬轻度异性的黏液性上皮,管壁纤维化或破裂,管壁内及浆膜见无细胞性黏液池。9例获得随访包括5例前驱病变及4例LAMN,随访时间1.0~81.5个月,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阑尾锯齿状病变及LAMN均可因急性阑尾炎起病,锯齿状病变大多数为镜下偶然发现。外科医生应提高对这些病变的认识,以避免医源性穿孔导致的腹膜假黏液瘤。病理医生应将该类阑尾病变标本全部取材以便于鉴别诊断,报告阑尾切缘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LH1、MGMT、RUNX3、CDX2、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方法收集增生性息肉(HP)52例,其中微小泡状型增生性息肉(MVHP)38例,杯状细胞型增生性息肉(GCHP)12例,黏液缺乏型增生性息肉(MPHP)2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以广基锯齿状息肉(SSA)41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23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及结直肠腺癌(CRC)24例作为对照。结果 HP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可分为MVHP、GCHP和MPHP 3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腺腔有锯齿状结构,隐窝拉长,多呈管状,隐窝上部腔缘呈锯齿状,增生部分位于基底及下1/3,隐窝下1/3狭窄,间隔被覆未分化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RUNX3、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HP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为最常见锯齿状病变,大部分腺腔呈锯齿状改变,伴/不伴杯状细胞。RUNX3、β-catenin与p16在H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PHP增殖活性较高可能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3.
锯齿状病变是一组以上皮呈锯齿状结构为特征的结直肠息肉/腺瘤,具有恶变为腺癌的潜能,近年来锯齿状病变日益受到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工作者的关注。虽然国外对锯齿状病变的了解与研究开展较早,但其发病机制和癌变机制尚不明确,我国多数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其更是鲜有认识。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及息肉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介绍。本文结合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介绍,以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特征为主,从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组织特点和诊断标准、癌变机制、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预后几个方面对该病变进行综述,旨在增强对锯齿状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恶性淋巴瘤性息肉病 (malignantlymphomatouspolyposis,ML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国内少见报道 ,现将我院近两年确诊的 2例报告如下。例 1,男 ,6 7岁。因腹泻、黏液血便 6个月于 2 0 0 0年 7月首次入院。患者于 2 0 0 0年 1月起腹泻 ,每天 5~ 6次 ,渐呈果酱样黏液血便 ,伴里急后重。外院二次纤维结肠镜检查 ,发现肠道回盲部至直肠有 0 .6~ 2 .0cm多发性扁平息肉 ,质软 ,病理报告为炎性息肉 ,间质内淋巴组织增生明显。经抗生素治疗无效。同年 6月再次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和直肠充血、水肿 ,多发性息肉样隆起 ,表面溃疡 ,…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分类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混合性息肉(MP)等.近l~2年国外研究最多的是广基锯齿状腺瘤,认为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生物学行为及分子基因改变.主要认识到SSA可突然转变为恶性上皮成分并直接浸润至黏膜下及肌问,与其他锯齿状病变(HP和TSA等)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及癌变通路的意义.方法 收集病理诊断为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病例共计291例,从中筛选出结直肠锯齿状腺瘤64例(SSA/P 41例,TSA 23例),收集临床相关资料和观察镜下病理学特征,同时进行MGMT、MLH1、β-catenin、p16、CDX2、RUNX3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选取34例增生性息肉(HP)、24例正常肠组织和28例结直肠癌(CRC)作为对照,其中HP全部为微小泡型.结果 SSA/P和TSA均好发于左侧结肠.组织学显示,SSA/P锯齿状改变腺体紧靠黏膜肌层,基底隐窝呈倒“T”或“L”型分支;TSA腺体可见明显的锯齿状结构、异位隐窝和细胞异型增生,其中纤维绒毛状TSA(FSA)异型增生程度较高.免疫组化:Ki-67、β-catenin、p16和RUNX3表达阳性率,在SSA/P和TSA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MLH1表达阳性率,在SSA/P与对照组HP和正常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支持广基锯齿状通路学说,提示HP是SSA/P的一种前期病变.结论 SSA/P和TSA是CRC的癌前病变,通过锯齿状通路发生恶变,具有较高恶性潜能,需要与HP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21例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1例(4.8%)患者检查后出现畏寒高热;7例(33.3%)患者外周血CD4~+细胞200/μL、14例(66.7%)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 200/μL;内镜下息肉位置主要在乙状结肠(47.6%);扁平息肉8例(38.1%)、亚蒂或长蒂息肉13例(61.9%);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61.9%)、增生性息肉6例(28.6%)、锯齿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9.5%)。结论 AIDS合并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息肉主要在乙状结肠,术后病理以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为主。血清CD4~+T淋巴细胞数与结肠息肉的发病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8.
阑尾黏液性病变是一种较少见的临床病理改变,发病率较高的是非肿瘤性囊肿即黏液囊肿,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急性阑尾炎为首发症状就医,很难在术前作出诊断,病理取材不当时也很容易漏诊。本文收集了7例黏液性囊肿,对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其漏诊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独特的少见病变,以大量黏液性腹腔积液和胶冻状物在腹膜广泛种植为特征。目前认为,PMP通常起源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极少数起源于阑尾外脏器。本研究报道1例少见的来源于卵巢成熟型畸胎瘤的PMP,通过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结肠多发性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 方法报告2例分别有10年和8年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合并多发性结肠锯齿状息肉病的临床、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行AE1/AE3、CK7、CK20、CEA、CD34、SMA、p53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 结果 2名患者均为中年女性,间断腹泻10年和8年,分别多次行内窥镜检查发现结直肠黏膜多处糜烂、浅表溃疡.例1,降、乙状结肠可见密集分布、大小不等的息肉,最大直径3cm;例2,全结肠可见10余枚息肉.镜检:结直肠溃疡糜烂处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息肉处腺体大部分呈锯齿状扩张增生,部分细胞核增生呈复层,可见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息肉部腺体CEA(+),Ki-67阳性细胞位于锯齿状隐窝基底及中1/3;例2局部p53(+).结论 UC相关锯齿状息肉/腺瘤病具有肿瘤性病变特征,UC合并锯齿状息肉或腺瘤可能更易癌变.  相似文献   

11.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29岁,因腹痛伴黏液样便3个月余,体重下降2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间断性腹部隐痛不适,部位不一,伴腹胀,伴黏液样大便,一般1次/天,最多2~3次;偶伴有发热,一般38℃左右,最高至40℃;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巩膜黄染,无剧烈腹痛发作。肠镜示回盲部黏膜隆起伴炎症,结肠小息肉。病理示(回盲部)黏膜内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距肛  相似文献   

12.
患儿 ,男 ,6岁。因右下腹疼痛伴恶心 ,呕吐 7h ,经儿外科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B超检查 :于右下腹部见一 2 1.2mm×10 .9mm病变区 ,壁厚 ,边界清晰 ,边缘规整呈梨形 ,内部为无回声区 ,后方回声增强。超声诊断 :右下腹部囊性包块 (炎性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 :阑尾呈单纯炎症改变 ,腔内一粪石 ,探查距回盲瓣口 40 0mm回肠末端一梨状憩室 ,轻度暗紫色 ,靠近肠壁部分呈瓶颈状 ,内含液体约 15 .0ml ,憩室盲端纤维带伸到肠系膜。病理诊断 :美克尔憩室炎 ,急性阑尾炎。讨论 :美克尔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 ,较少见 ,是胚胎发育时卵黄管闭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阑尾杯状细胞腺癌(G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8例手术切除GCA的患者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表型、特殊染色及随访情况,并按照WHO消化系统肿瘤第5版(2019)重新进行组织学分级,结合文献对该疾病进行讨论。结果 8例GCA中,女性4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47~74岁。大体检查3例回盲部可见肿物,1例阑尾增粗,4例阑尾无显著改变;镜下肿瘤在阑尾壁内呈浸润性生长,间质反应轻微,低级别成分由杯状细胞样的黏液细胞、数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以及潘氏细胞组成类似肠隐窝、小管及簇状结构,高级别成分则呈单个、条索状及片状结构,可见印戒细胞样细胞;低级别及高级别均见细胞外黏液;组织学分级6例G1,1例G2,1例G3;5例见神经侵犯;1例广泛淋巴结转移并大网膜内转移。免疫组化结果:8例均表达CEA,局灶或弥漫表达Syn、CgA、CD56;5例弥漫或部分表达CK20,3例CK20阴性,所有病例CK7均阴性;错配修复蛋白MLH1、PSM2、MSH2及MSH6均呈阳性表达,6例行AB-PAS特殊染色均显示胞内黏液阳性。结论 GCA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阑尾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溃疡或狭窄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32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中发生于食管下段27例(84.4%),中下段4例(12.5%),上段1例(3.1%);病变长度1~4cm,平均3.7cm。黏膜不规则28例(87.5%);黏膜呈小结节状或息肉状改变14例(43.8%);合并食管溃疡16例(50%)。锥形狭窄13例(40.7%),弧形狭窄12例(37.5%),不规则结节状狭窄7例(21.9%)。病变与正常食管壁分界清楚及不清楚者各16例(50%)。假性憩室者8例(25%),固定的横行黏膜纹4例(11.8%),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9例(28.1%)。局部管壁柔软19例(59.4%),僵硬13例(40.6%)。病变下缘累及贲门者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2例(71.9%)病例中病变下缘均累及膈上疝囊。结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多表现为食管下段狭窄、溃疡,合并食管裂孔疝,如发现假性憩室、固定的横行黏膜纹及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等征象则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PM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8例明确非阑尾起源的PMP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切片进行CK7、CK20、villin、CDX2和MUC-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非阑尾起源的PMP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纳差、腹围增大、腹腔积液。8例PMP的原发肿瘤,3例为结肠黏液腺癌,3例为畸胎瘤(2例腹膜后畸胎瘤,1例卵巢畸胎瘤),1例起源于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起源于肠重复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3例结肠及1例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腹膜后畸胎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及1例肠重复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卵巢畸胎瘤伴发的腹膜病变为无细胞性黏液池。除1例既往有腹膜后畸胎瘤病史,其余病例免疫组化均为CK7(-)/CK20(+)、villin和MUC-2(+)。结论非阑尾起源的PMP较为罕见,诊断需多取材以除外阑尾黏液性肿瘤,并结合临床所见综合分析。原发部位为结直肠及脐尿管的腹膜假黏液瘤通常为高级别,伴有黏液性肿瘤成分的性腺及性腺外畸胎瘤可发生低级别或高级别PMP,大多数情况取决于畸胎瘤中黏液性肿瘤的性质。PMP原发病变还应与肠重复畸形的黏液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腹膜假黏液瘤的起源没有特别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老年输尿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宏刚  孙保存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48-349,i0008
目的阐明老年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晚发性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发病规律及特点的认识。方法常规切片与免疫组化检测相结合。肿物突入腔内,表面黏膜消失,切面灰白色略透明,黏液变性明显,实性,质软,其上段无异常。结果免疫组化:细胞keratin(-),vimentin、actin、myoglobin( ),S-100(-)。结论输尿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同时累及肾非常罕见,取材不足易误诊为息肉;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目前对其具体的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报告近期诊断的1例ANKL患者,并进行文献学习。结果该病发病率很低,亚洲人群高发,EB病毒感染与其相关,该病呈高侵袭性,临床病程进展快速,病变累及多脏器,以腰酸、腹痛、恶心为首发表现,预后差,极其罕见。结论ANKL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主要与结外NK/T淋巴瘤和惰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相鉴别,应及时做免疫表型(特征为CD2 sCD3-CD56 )、基因重排(TCR重排阴性)及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阑尾粪石征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 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主要的CT征象有:阑尾粪石征36例(60.0%),阑尾肿胀伴阑尾周围炎(无阑尾粪石征)15例(25.0%),回盲部周围炎6例(10.0%),阑尾炎伴盲肠周围脓肿形成3例(5.0%),提示穿孔1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结论阑尾粪石征在MSCT对急性阑尾炎的影像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周围神经黏液变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对3例多发性周围神经黏液变性的尸检病例进行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部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心脏自主神经、部分纵隔内、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及舌根部肌群内周围神经纤维出现多发性节段性黏液变性;AB-PAS染色显示病变神经纤维呈节段性黏液变性,免疫组化显示变性神经纤维内营养血管结构与密度异常改变。结论周围神经黏液变性可呈多发性,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纤维多发性、节段性黏液变性,严重时可见病变神经纤维束内神经纤维显著减少。该病变除可累及其他部位神经纤维外,心脏自主神经亦可受累。  相似文献   

20.
我科采用肠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治疗早期直肠癌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5岁,黏液血便1月余,行电子肠镜检查,内镜下距肛门10 cm处见3cm×3cm短蒂菜花状息肉,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瘤伴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