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 β -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②方法 采用酮体粉法及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 (NDK)、糖尿病酮症组 (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 (DKA)血 β -羟丁酸的浓度变化。③结果 β -羟丁酸在非酮症糖尿病组、糖尿病酮症组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 ,且差异显著 (P <0 .0 5)。④结论 血 β -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β-羟丁酸和尿酮在糖尿病酮症(DK)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末梢血糖〉13.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步检测末梢血β-羟丁酸和尿酮。结果 (1)在81例糖尿病血糖〉13.9 mmol/L的患者中,DK的发生率为13.5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9.88%。(2)末梢血糖与末梢血β-羟丁酸呈正相关(r=0.330,P=0.003),与尿酮无相关性。(3)末梢血β-羟丁酸与尿酮呈正相关(r=0.516,P=0.000)。(4)在DK或DKA患者中,5.26%(1/19)的患者尿酮(-)或(+-),36.84%(7/19)的患者血β-羟丁酸〈1 mmol/L。(5)当以尿酮为标准诊断DK时,末梢血β-羟丁酸的切点值为0.35 mmol/L。结论 单用尿酮或血β-羟丁酸诊断酮症均可能发生漏诊,联合监测血β-羟丁酸和尿酮可以减少酮症的漏诊率。当血β-羟丁酸轻度升高(≥0.35 mmol/L)时可能已经存在尿酮症,此时应该检测尿酮以避免漏诊DK。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DK/DKA)中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1 209例糖尿病无酮症患者(DM组),262例患者(DK/DKA组)和480例同时期行体检的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判断β-羟丁酸的诊断价值。结果 DK/DKA组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高于DM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DK/DKA组血清β-羟丁酸较尿酮体更早转阴(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β羟丁酸为DK/DKA的独立危险因素。β-羟丁酸诊断DK/DKA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5,取诊断临界值为1 mmol/L作为诊断切点,敏感度85.1%,特异度95.3%,阳性预测值80.36%,阴性预测值96.89%;以血清β羟丁酸0.66 mmol/L作为筛选切点,敏感度95%,特异性89.2%,阳性预测值66.41%,阴性预测值99.9%。结论 以血清β羟丁酸≥1 mmol/L诊断DK/DKA有较高诊断准确性,血清β羟丁酸≤0.66 mmol/L时可认为糖尿病患者未合并DK/DKA。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血β-羟丁酸和尿酮在糖尿病酮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澄迈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糖尿病非酮症患者(NDK组),85例糖尿病酮症患者(DK组)以及10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受试人员血β-羟丁酸、尿酮以及血糖水平;对NDK组和DK组患者血β-羟丁酸、尿酮以及血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ROC曲线预测血β-羟丁酸对糖尿病酮症的最佳阈值.结果 DK组患者血β-羟丁酸水平、β-羟丁酸阳性率、尿酮体阳性率以及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NDK组和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β-羟丁酸水平与尿酮及血糖均呈正相关(r=0.552, P<0.000;r=0.405,P=0.010).以尿酮阳性为糖尿病酮症诊断的金标准,通过ROC分析得出血β-羟丁酸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最佳阈值为0.64 mmol/L,敏感性为81.6%,特异性为89.2%.结论 血β-羟丁酸及尿酮检测对糖尿病酮症的早期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血β-羟丁酸联合尿酮检测可减少糖尿病酮症的漏诊和误诊,血β-羟丁酸诊断糖尿病酮症的最佳阈值为≥0.64 mmol/L.  相似文献   

5.
安妥血糖血酮仪临床测试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石毅  吴松华  李鸣  项坤三 《上海医学》2004,27(9):652-655
目的 评估安妥血糖血酮仪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并对 β 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①应用血糖血酮仪同时测定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静脉全血 ,并与实验室酶法进行比较 ,同时采用回收试验评价其准确性。②测定批内、日间重复性及不同机号、不同批号试纸间变异。③在 18例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同时监测血酮和尿酮。结果 安妥血糖血酮仪与实验室酶法测定结果成显著正相关 (r =0 .96 6~ 0 .982 ,P <0 .0 0 1) ,该测定仪检测血糖和血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和 10 1.0 %。除低浓度血酮检测外 ,其余水平血糖和血酮检测的批内、日间重复性均较好 ;不同机号仪器、不同批号试纸检测血糖和血酮结果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性好 (r >0 .99,P <0 .0 0 1)。在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治疗监测尿酮体阴性时 ,17.86 %血酮≥ 0 .3mmol/L ;尿酮体阳性时 ,19.4 1%血酮 (<0 .3mmol/L)正常。结论 安妥血糖血酮仪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监测治疗中 ,血酮测定较尿酮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糖水平的检测,探讨GSP在患者血糖水平监测中的意义。方法检测87例糖尿病患者和35例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GSP、HbAlc等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糖尿病患者组:HbAlc(8.17±2.37)%,GSP(20.25±84.13)μmol/L,FBG(8.72±3.38)mmol/L2,hPG(15.21±5.51)mmol/L;对照组:HbAlc(5.55±0.34)%,GSP(231.91±20.98)μmol/L,FBG(4.90±0.32)mmol/L2,hPG(6.30±1.08)mmol/L。糖尿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GSP分别与HbAlc、FBG、2hPG呈正相关;HbAlc、FBG、2hPG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GSP与HbAlc、FBG、2hPG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869和0.807;HbAlc与FBG、2hPG相关系数为0.804、0.781;FBG、2hPG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3。结论 GSP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酶速率法测定血清 β 羟丁酸 ,并探讨 β 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在日立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 6 0例正常人、30例糖尿病人和 8例酮症患者血清中 β 羟丁酸含量。结果 :本方法测定 β 羟丁酸回收率 10 8% ,线性范围 0~ 4.0mmol.L 1,批内CV2 .2 % ,批间CV2 .6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β 羟丁酸明显升高。结论 :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血清 β 羟丁酸快速、准确、线性范围宽 ,可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异和快速的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8.
廖熙俭 《医学文选》2001,20(1):39-4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是糖尿病伴发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我院 1995年 3月~ 2 0 0 0年 4月收治 DKA病人 9例。现就其临床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9例 DKA中 ,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2 3~71岁 ,平均 43.5岁。全部糖尿病病例均符合 1997年 ADA糖尿病分型标准 [1 ] ,属 1型糖尿病。 9例中有糖尿病史 3例 ,无糖尿病史 6例。入院时血糖 17.8~ 40 .8m mol/ L,平均2 6 .35 mm ol/ L;尿糖≥ 5 5 mmol/ L;尿酮体≥ 7.8mm ol/ L;尿蛋白 3.0 g/ L;血尿素氮 7.14~ 14m mol/ L,平均 10 .10 mm ol/L;二氧化碳结合率 2~ 2 2 m…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生化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免疫比浊抑制法和硝基四氮唑蓝(NBT) 还原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生化含量,同时测定餐后2h血糖(2hPG)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组的含量变化.结果 糖尿患者病组:尿微量白蛋白(42.45±11.30)ug/mL,HbAlc(8.17±2.37)%,GSP(313.25 ±42.13)μmol/L,2hPG(15.21±4.45)mmol/L,;正常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10.32.±3.35)ug/mL,HbAlc(5.45±2.37)%,GSP(213.25 ±21.13)μmol/L,2hPG(6.32±5.31)mmol/L,糖尿病患者组尿微量白蛋白、Hb A l c、G S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糖Hb A l c、GSP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2004年12月~2007年8月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60例。DKA诊断标准: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新出现糖尿病症状伴有脱水、呼吸深大等酸中毒表现,血糖≥16.7 mmol/L,血pH值<7.35或HCO3-≤15 mmol/L,尿糖、酮体强阳性,血酮体≥5 mmol/L。所有患者按不同  相似文献   

11.
酶法测定血清β-羟丁酸的方法学评价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标准化评价方案对酶法测定血清β-羟丁酸进行初步评价,并探讨β-羟丁酸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及治疗监测的意义。方法分析酶法测定血清β-羟丁酸的精密度、准确性、线性范围和干扰因素。测定60例正常人、50例糖尿病DM患者和3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血清β-羟丁酸浓度。结果酶法测定β-羟丁酸具有良好的精密度(批内、日间及总变异系数均小于5%)和准确度(回收率为98.5%~104.1%),检测线性范围为0~4.00mmol/L,基本不受溶血、黄疸和脂血干扰。DKA患者血清β-羟丁酸明显升高(P<0.01),血清β-羟丁酸测定阳性率高于尿酮体测定(P<0.05)。结论酶法测定血清β-羟丁酸快速、准确、精密度高,可用于DKA的早期特异、快速诊断及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NDK)、糖尿病酮症组(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KA)血β-羟丁酸的浓度变化.结果:β-羟丁酸在非酮症糖尿病组、糖尿病酮症组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型糖尿病中实际存在的酮体代谢紊乱情况及其与空腹血糖(FPG)的关系,以期增强临床对早期酮体代谢紊乱的识别和防治能力。方法选择非糖尿病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101名,男45名,女56名,平均年龄为(56±16)岁;1型糖尿病患者(T1DM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41±18)岁;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101例,男48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64±12)岁;线粒体糖尿病患者(MDM组)12例,男6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3±8)岁。测定4组的FPG和血β-羟丁酸(HBA)浓度,比较T1DM和T2DM组血HBA水平与FPG的相关性。结果3个糖尿病组的血HB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其中T1DM组最高,明显高于T2DM组(P<0.01)。T2DM组的血HBA水平与FPG不相关(P=0.14),而T1DM组的血HBA水平与FPG呈正相关(r=0.68,P<0.01)。按FPG水平进一步将T1DM分成两个亚组:FPG≥11.1 mmol/L亚组的血HBA水平为(369.89±123.20)/μmol/L,较FPG<11.1 mmol/L亚组的(134.82±92.13)/μmol/L明显升高(P<0.01)。结论T1DM患者即使血糖轻、中度升高,也伴有轻度的酮体代谢异常,且随FPG的升高合并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增大,应积极控制其血糖水平,防止发生高酮血症。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  16例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常规胰岛素的用量为 0 .1IU(kg·h) ,观察血糖、β -羟丁酸、尿酮体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下降值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患者的血β -羟丁酸在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胰岛素泵组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1)。胰岛素泵组尿酮体转阴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胰岛素泵用于治疗妊娠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测定40例正常人、45例糖尿病人和 1 5例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中的β-羟丁酸含量 ,同时用酮体粉对血酮体定性检测。结果 :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酮症酸中毒患者高于无酮症糖尿病患者 ( t=9.81 ,P<0 .0 0 1 )。在无酮症糖尿病患者中 β-羟丁酸阳性率高于酮体定性阳性率。结论 :β-羟丁酸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抢救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病人122例。其中维吾尔族110例,汉族11例,塔吉克族1例;男65例,女57例;年龄6~78岁,平均51岁;2型糖尿病93例,1型糖尿病29例。血糖在16~45mmol/L,尿酮体( ~ ),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6~18mmol/L,血钾  相似文献   

17.
翁伟  唐吉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72-3673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β-羟丁酸与血酮体定性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诊断中的应用及两者的比较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进行β-羟丁酸酶法测定及应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进行血酮体定性分析,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β-羟丁酸在31例患者血清中全部升高,而血酮体定性分析阳性为23例,8例为阴性,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β-羟丁酸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敏感性高于传统的血酮体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治疗.方法 对40例DKA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血糖均降至6 2~10 6 mmol/L,尿糖转阴,尿酮体消失,电解质恢复正常,全部痊愈出院.结论 DKA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及逆转的危象,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DKA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48例均采用静脉持续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每1-2h检测血糖、电解质、尿糖和尿酮体,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结果 46例治愈,血糖均降至6.3-10.5mmol/L,尿糖和尿酮体阴性;2例死亡。结论 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内科急症之一,早期诊断及小剂量静脉胰岛素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明确诊断、具体分析、个体化综合治疗DKA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60例住院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组(CSLL组)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组(CVLL组),对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尿酮体转阴时间、血酮体达标时间、血CO2-CP恢复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血糖均明显下降,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血CO2-CP及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LL相比,CSLL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