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抽动 秽语综合征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266011)张泰康例1,男,8岁,1991年3月27日初诊。患儿自3个月前,由于戴眼镜不适而引起挤眼睛,随后耸肩及不自主两手抽动。经某医院检查,脑电图示:儿童异常脑电图。诊断为抽动 秽语综合征(单纯性抽动症),治...  相似文献   

2.
Tourette综合征又称慢性多发性抽搐,亦称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以眨眼、面部抽动、做鬼脸、多动、不自主的发声为主要特征。作者应用督脉按摩治疗二例取得近期显效,现报告如下。例1,男,7岁,汉族。一年半前发现患儿常不自主皱眉、挤眼、做鬼脸,家长以为是不良习惯,常训斥令其改正,但无效,上述动作反复出现。半年前挤眼、皱眉等消失,但又出现耸肩、点头、四肢不自主抽动,喉中常发出哼哼声,自述肛门内抽搐,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睡眠时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3.
抽动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多发的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其他行为症状,发病时,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学习。本医案中患儿刘某,男,7岁2个月,不自主出现眼部肩部肌肉收缩,呈现挤眉眨眼、耸肩摇头,动作形式固定且无节律性,伴有喉中低咳,临床诊断为抽动障碍。采用脏腑图点穴法配合针刺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疗效佳。  相似文献   

4.
张力 《中医杂志》2007,48(6):531-532
儿童抽动一秽语综合征(TS)简称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4~12岁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具有反复发作倾向,发病时反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多肌群的抽动。常见症状有频繁眨眼、耸肩,头部、躯干及上下肢小抽动,咽喉部异常发声,频繁单声干咳,不自主深吸气,时而吐口水及猥秽语言等。此病在患儿睡眠或精神欢愉时抽动可停止,情绪紧张时抽动加剧。如能及早发现,给予心理和药物治疗,一般预后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临床 上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和语 言障碍为特点。具体表现为挤眉、眨眼、耸肩 、努嘴、摇头、扭颈、喉中发声等。多在儿童 时期发病,症状起伏不定,久则影响记忆力 ,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导致心理发育障碍或精 神障碍。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依据《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与国家体检标准》 中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 1 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挤眉、眨眼、耸肩、喉中 发“ 吭吭”声响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息风豁痰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抽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可伴有不自主发声。主要表现为眨眼、搐鼻、噘嘴、点头、耸肩、四肢抽动、喉部发声等,且时常变化抽动部位,迁延难愈,有的因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而停学。近年来本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统计大约有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抽动障碍。许多患儿病程迁延,治疗困难,成人后仍有抽动症状。  相似文献   

7.
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治验一例河北省衡水地区中医院(053000)刘荣顺张××,女,9岁,本市人,全身肌肉不自主抽动3个月,于1994年9月4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三个月前因考试不及格,恐受父亲斥责,精神极度紧张,而出现全身肌肉突发性、短暂性的抽搐,同时点...  相似文献   

8.
抽动──秽语综合征1例治验河北省涉县中医院傅正良(056400)伍某,女,53岁,四川成都人。1992年10月9日初诊。4年前开始眨眼、抽泣、扭颈、耸肩、腹部上下抽动,手臂不自主抽动。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4年,诸医束手。刻诊:形赢色黄,眨眼...  相似文献   

9.
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于2~15岁的儿童,以多发性不自主运动、肌肉抽动及发音肌抽动为基本特征,表现为点头、眨眼、噘嘴、耸肩及伴有喉内发出怪声或刻板的咒骂声、秽语声。笔者运用针刺治疗本病患儿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昭定教授治疗儿童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3~15岁儿童,男多于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缩鼻子,摇头,耸肩,秽语,喉内发声以及腹部及肢体不自主抽动等等。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西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大,难以持久;中医药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具有一定优势。笔者侍诊陈昭定教授数年,遇诊此类患儿不少。现将其临证经验浅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以挤眉眨眼,皱鼻噘嘴,耸肩摇头等怪像,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常声音和粗言秽语,四肢以及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小儿多动症同时出现,亦有由小儿多动症发展而成者。笔者2000—2002年在门诊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1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46岁。初诊日期:2022年2月13日。主诉:右侧面部痉挛7月余,加重半个月。现病史:7月余前与人争吵后出现右侧额部不自主抽动,1个月后抽动逐渐蔓延至右侧面部,烦躁、情绪激动时易诱发或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颅脑MRI平扫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面肌痉挛”。予卡马西平片0.1 g口服,一天2次,7 d后复诊,未见明显缓解,予肉毒素于抽动局部肌内注射治疗,面部抽动短暂缓解。  相似文献   

13.
<正>1验案举隅姜某某,女,10岁,2018年1月5日初诊。腹部抽动、耸肩、点头、双下肢抽动反复发作1年余。患儿于1年前出现腹部抽动、耸肩、点头等症状,到某医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曾口服1年泰必利、半年妥泰治疗,因副作用明显停药,遂求治于中医。诊见:腹部抽动,随即出现耸肩、点头、双下肢抽动,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形体偏瘦,急躁,上课欠专注,小动作多,纳眠可,时有梦呓,舌质红、苔黄稍厚,脉细。诊断:儿童抽动症;辨证:痰热内扰。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推拿处方:通督揉腹基础方:百会、四神聪、风池、风府、大椎(安神方)加肝俞、胆俞,揉腹10 min,  相似文献   

14.
万璐  王卫涛 《河南中医》2007,27(9):71-72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缩鼻子,摇头,耸肩,秽语,喉内发声以及腹部及肢体不自主抽动等等。笔者2004年9月2006年9月,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征3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岁,1998年8月20日初诊。患儿点头耸肩、眨眼、鼻翼抽动2月余,伴有嘿哈声,曾到上级医院接受氟哌啶醇治疗无效而来。诊见精神不安,躁动,点头眨眼耸肩,四肢频发抽动,以左上下肢为甚,喉内不自主发出嘿哈声,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颅脑CT、脑电图均未见异常。根据其表现,辨证为风痰相搏之证,治以镇肝熄风,安神祛痰,取太冲、丰隆、内关、神门、阳陵泉、天突、人迎、列缺,局部常规消毒,用0.32mm×30mm毫针进针,用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针1次,患儿针刺3天后大幅度抽动消失,小幅…  相似文献   

16.
"定风止痉散"结合辨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甡 《江苏中医药》2008,40(12):41-41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儿童及少年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肌抽动,搐鼻撅嘴,耸肩,喉部发"吭"或作咯痰状,口出秽语,严重的可影响患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笔者依据《内经》"诸风掉  相似文献   

17.
男,12岁,学生。被一男子击打头部、胸部后,经住院检查,头颅CT、脑电图、胸片无异常体征,治疗半月后头痛、胸痛消失出院。出院1星期后出现不自主抽搐,挤眉弄眼,嘴角抽动,耸肩,夜间惊叫,心悸,胸闷,厌食。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经多家医院诊治,依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多用氟哌啶醇治疗。用药后,症状能够得到改善。但停药后,有反复。此药副作用大,不易使患儿接受。笔者用中药,效果颇佳。××,女,9岁,初诊1986年8月24日。患儿,平素严重偏食,形体消瘦,面色枯槁无华,盗汗,午后颧红。两年来,经常眨眼,瞬目。近三个月,发现不自主眨眼加重,又见皱眉、努嘴、摇头每分钟18次之多。耸肩,四肢不自主抽动,便秘。上课精神不集中,不能自我控制。近两天喉中不自主地发出“吭吭”的声音,连续发声每分钟10次之多。牙齿磨擦声每分钟8次左右,偶闻秽语。入睡后,诸症消失。智力正常。舌质红,脉沉弦细。出生史:无特殊可记。生长发育史:患儿其母妊娠时,呕吐持续7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9.
抽动-秽语综合征致病原因很多,笔者临床发现本病与肝胆关系密切。1湿热蕴肝男,9岁,1993年5月10日就诊。患儿不自主眨眼、龇牙、上肢抽动5个月余,且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有时神情呆滞,口中自言自语,学习成绩下降。曾在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特征是突然的、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搐鼻、努嘴、面部肌肉抽动作怪相、摇头、耸肩、喉中作响、秽语、踢腿蹬足、腹部鼓缩等症状。多发生于2—12岁儿童,有文献报道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出3倍。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病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易于反复,治疗较困难,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李宝珍老师业医30余年,是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先后师从王士相和李少川两位儿科大家,尽得其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