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两种预成桩拉伸固位强度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用树脂粘接剂粘接的纤维增强复合树脂预成桩与用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预成桩的拉伸固位强度。方法:选择40颗因正畸拔除的下颌前磨牙,用金刚砂片在距釉牙骨质界冠方1 mm处去除牙冠,随机均分为4组,用预成桩配套用车针预备9 mm深的桩腔。对于不锈钢桩组,桩腔预备的直径为1.25 mm,用磷酸锌粘固粉粘固。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组,桩腔预备的直径分别为1.00 mm、1.25 mm、1.50 mm,用树脂粘接剂粘接。储存24 h后,置于拉伸强度检测机上测量各组样本预成桩的拉伸固位强度,加载速度为5.0mm/m in,对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预成桩的平均固位强度在(43.9±10.4)kg至(19.9±5.7)kg之间,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桩组的拉伸固位强度显著高于所有纤维桩组,1.00 mm纤维增强复合树脂桩组的固位强度明显低于其它组。结论: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磷酸锌粘固的不锈钢桩组固位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复合树脂桩核材料与纤维桩微拉伸强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与玻璃纤维桩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方法:21个DT Light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3组(n=7),分别用3种不同的复合树脂核材料DC Core Automix(DC)、LuxaCore(Lc)、卡瑞斯玛前后牙通用复合树脂(CS)粘固制成桩核样本,制备好的样本切割成截面为1 mm×1 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DC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显著高于LC和CS(P<0.05),LC和CS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 Core Automix与玻璃纤维桩的粘结性能优于另两种复合树脂核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树脂粘接剂对纤维桩核冠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将22颗新鲜完整的上颌单根管前牙随机分组:A组(DMG LuxaCore粘结+堆核);B组(Rely X Unicem粘结+Z350堆核);C组(阳性对照组);D组(阴性对照组)。 A、B组截冠完成根管预备后使用不同树脂粘接剂将纤维桩粘结至根管并制作树脂核。 C、D组截冠后树脂封闭根管口。所有样本经染色处理后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染料渗入深度。结果:各组标本之间微渗漏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MG LuxaCore粘接剂组微渗漏程度显著低于Rely X Unicem粘接剂组。结论:不同树脂粘接剂对纤维桩核冠方微渗漏的影响不同,临床粘接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试自行合成的纳米金刚石改性的核树脂(UFD-C)与三种材料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方法:选择石英纤维桩、玻璃纤维桩、碳纤维桩各10个,每种随机分成2组.在桩周分别用UFD-C或Luxa-Core(L-C)商品核树脂充填,用低速锯沿纤维桩外周平行片切,再垂直粘结面片切成约0.9mm×0.9mm的长方形柱状试件,每组共15个试件.测试其粘结强度,并观察其断裂类型.结果:UFD-C与三种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分别为20.08±2.79 MPa、17.78±5.70 MPa、20.12±3.78 MPa;L-C与三种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分别为21.09±3.64 MPa、23.55±3.41 MPa、18.12±3.80 MPa.L-C与玻璃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高于UFD-C与玻璃纤维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核树脂与石英纤维桩和碳纤维桩的粘结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体视显微镜观察92%试件是粘结界面的断裂.结论:纳米金刚石改性核树脂与石英纤维桩、碳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与商品Luxa-Core核树脂相当,能满足牙体缺损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自行合成的改性纳米金刚石核树脂(UFD-C)和商品Luxa-Core(L-C)核树脂与石英纤维桩、玻璃纤维桩、碳纤维桩进行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后试件的断裂类型,研究粘结界面和断裂面的超微形态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UFD-C、L-C分别与石英纤维桩、玻璃纤维桩、碳纤维桩制作的微拉仲粘结试件各15个,用微拉仲仪进行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断裂类型,用环境扫描观察粘结界面和断裂面的超微形态特点。结果:UFD-C、L-C核树脂与3种材料纤维桩断裂类型92%为粘结界面断裂,2种核树脂与3种纤维桩粘结面超微形态无明显差异。结论:纳米金刚石改性的核树脂(UFD-C)、Luxa-Core(L-C)核树脂与3种纤维桩的粘结面粘结良好,核树脂和纤维桩类型对断裂模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染色法测量冠向微渗漏的大小,比较不同桩核及粘接剂的冠向封闭能力.方法:选择50 颗离体下颌单根管前磨牙,使用ProTaper镍钛锉冠向下法进行根管预备.样本随机分为6 组.A组为暂封组、B组为树脂粘接纤维桩核组, C组为树脂粘接铸造金属桩核组, D组为磷酸锌粘固铸造金属桩核组, E组为阳性对照组,F组为阴性对照组.除阳性对照组,所有根管侧向加压法充填.桩道预备和桩核修复后印度墨水染色1 周,透明处理,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冠向染料渗入情况.结果:暂封组冠向微渗漏值明显大于各桩核修复组(P<0.05);树脂粘接的纤维桩组与金属桩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树脂粘接的纤维桩组和金属桩组的冠向微渗漏值均明显小于磷酸锌粘固组(P<0.05).结论:桩核修复可以减小冠向微渗漏,树脂粘接材料封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三种复合树脂与玻璃纤维桩的微拉伸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3种复合树脂材料与玻璃纤维桩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对比研究。方法:45个Parapost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3种不同的复合树脂:可乐丽菲露AP-X^TM、Ceram—X、ParaCore双重固化复合树脂桩核材料粘固制成桩核样本,制备好的样本切割成截面为1.0mm×1.0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ParaCore与Ceram—X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显著高于AP-X^TM(P〈0.05),ParaCore和Ceram—X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raCore与Ceram-X与玻璃纤维桩的粘结性能较好,适于临床塑核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纤维桩粘结过程中分别使用LuxaCore冠核材料(LuxaCore)和Paracem Universal DC(DC)树脂作为粘结剂,比较两者粘结效果的差异。方法:选用20颗新鲜拔除的单根前磨牙进行牙体预备,分别使用LuxaCore和DC作为粘结剂粘接纤维桩,电子力学试验机测试其固位力;扫描电镜观察两者粘接界面的差异;40例患者40颗牙应用LuxaCore和DC作为粘接剂进行纤维桩核冠修复,1年后复查,比较两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种粘结剂粘接的纤维桩固位力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粘结剂的纤维桩界面无明显差异;临床病例1年后复查,两种粘结剂的各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LuxaCore冠核材料对纤维桩的粘结效果与DC无显著性差异,可用于纤维桩的粘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间隔时间预备不同桩核系统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需要拔除的132颗下颌单根前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根管预备和桩核制作及粘结.132颗牙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桩核粘固后5 min、15 min、30 min、24 h,阴性对照组进行牙体预备,每组内再随机分为铸造桩核磷酸锌粘固、铸造桩核聚羧酸锌粘固和玻璃纤维桩核树脂粘固亚组.每一标本进行染色法评价微渗漏情况.结果:相同的桩核系统中,渗漏值随着桩核粘固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相同的间隔时间下,5 min、15 min和24 h时,纤维桩核系统的渗漏值最小,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时铸造桩核磷酸锌粘固组与纤维桩核系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间隔时间预备不同桩核系统对桩核微渗漏值有影响,为了桩核的稳固,应尽量在桩核粘固24 h后进行牙体预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全酸蚀粘结系统与自粘结系统玻璃纤维桩的剪切粘结强度,为临床合理选择纤维桩及修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因牙周病或因正畸减数拔除的无龋、无裂纹前磨牙30颗,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颗.A组用全酸蚀粘结系统,用LuxaBond-Total Etch粘结剂和LuxaCore Z-Dual树脂粘结直径1.25 mm的LuxaPost玻璃纤维桩于离体牙根管内.B组用自粘结系统,用RelyX Unicem树脂水门汀粘结直径1.30 mm RelyX Fiber Post玻璃纤维桩于离体牙根管内.冠部保留5 mm纤维桩,堆厚6 mm的树脂核制备成样本.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剪切粘结强度测试.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抗剪切强度.结果 两组断裂方式不同,A组为纤维桩沿树脂与牙体交接处断裂,纤维桩未有松动或脱落;B组为桩核树脂沿树脂与牙体交接处脱落,纤维桩未有断裂.A组抗剪切强度为(393.06±168.38)N,B组抗剪切强度为(222.23±108.76)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采用全酸蚀粘结系统与自粘结系统,玻璃纤维桩在根管内剪切粘结强度的差异显著,全酸蚀粘结系统优于自粘结系统.使用全酸蚀粘结系统,纤维桩与树脂结合优于自粘结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材料修复喇叭型根管口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材料修复喇叭型根管口后的抗折裂强度和破坏模式。方法将15颗离体上颌中切牙截除牙冠后进行常规根管治疗,形成喇叭型根管口,然后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用镍铬合金铸造桩核、预成玻璃纤维树脂桩核和可塑性纤维增强树脂桩核修复。在压力测试机上对试件进行抗折裂强度测试,并记录破坏模式。结果3组试件修复后的抗折裂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破坏模式不同,其中A组铸造桩核试件主要表现为根折和粘接剂与牙体分离,B组预成玻璃纤维树脂桩核试件主要表现为桩与粘接剂分离,C组可塑性纤维增强树脂桩核试件主要表现为粘接剂与牙体组织分离。结论纤维树脂类修复材料修复喇叭型根管口有利于残根的保存和再次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纤维桩主辅桩十全瓷冠修复喇叭口状残冠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患者37颗需修复的喇叭口状单根管残冠残根为研究对象。患牙经根管治疗后行纤维桩主辅桩+复合树脂核及全瓷冠修复,于修复完成后随访18-26个月,评价修复体完整性、边缘适合性、牙周及根尖周组织健康状况等。结果:37个修复体完整,成功率100%;冠边缘适合性好达91.89%,可接受8.11%;色泽匹配好达75.68%;牙龈状况好达83.79%;纤维桩及树脂核无松动、折裂、缝隙等;根尖未见异常,无根折发生。结论:纤维桩主辅桩系统临床修复喇叭口状残冠残根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作为保存此类残冠残根简便有效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修复方法的根管治疗后的冠折年轻恒牙的抗折强度差异.方法:选择30颗牙体完好的单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成6组:A组不截冠为对照组,其余五组沿着牙冠各轴面水平向中线的连线进行截冠;B组采用聚合瓷贴面修复;C组直接树脂修复;D组预成玻璃纤维桩+树脂修复;E组预成玻璃纤维桩十树脂核十聚合瓷冠修...  相似文献   

14.
纤维桩与树脂核材料粘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核加冠修复是临床根管治疗后,牙冠外形重建的主要手段之一。纤维/树脂桩核系统具有优良的机械、生物学性能和较好的修复效果,被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纤维桩与树脂核材料间的粘接研究成为了热点。纤维桩与树脂核材料间能否形成牢固和持久的化学和机械固位,直接关系到修复体的临床成功率。树脂核材料的种类、纤维桩的种类以及纤维桩的表面处理均会影响纤维桩与树脂核材料间的粘接强度。下面就上述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光照对纤维桩周围双固化树脂粘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2011年5—11月佛山市向阳口腔医院就诊患者拔除的新鲜完整单根管牙40颗,随机等分为非光照组和光照组。两组牙齿均在截去牙冠后行根管预备,充填,然后植入纤维桩,并使用Bisco全酸蚀粘接系统对纤维桩进行粘接,非光照组仅进行化学固化,光照组在化学固化的基础上再使用QHL75光固化灯照射40s。分别测量两组牙齿根尖段、根中段和根管口段的显微硬度和粘接强度。结果显微硬度:光照组牙齿根管口段的显微硬度明显高于根中段和根尖段及非光照组各段(P<0.05),而光照组根中段和根尖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强度:光照组牙齿根管口段的粘接强度高于根中段和根尖段及非光照组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根中段和根尖段的粘接强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照有助于加强Bisco全酸蚀粘接剂的聚合程度,从而有助于纤维桩固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邻牙合面缺损情况下不同数量、不同位置纤维桩核冠修复时牙本质的应力。方法:分组方法分别采用近中舌侧根管置入纤维桩1根;近中颊侧根管置入纤维桩1根;近颊、近舌根管各置入纤维桩一根;根管内无纤维桩置入共4组;均采用树脂核及钴铬合金烤瓷全冠修复。测试各组试件在垂直牙合力或45°牙合力加载下Von mises应力和最大拉应力的峰值变化。结果:随着根桩数目的变化,各组之间剩余牙本质上Von mises应力、最大拉应力的应力峰值变化不大。45°方向加载时牙根桩核应力均大于垂直方向加载者,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力图显示牙颈部应力稍高,其他区域的应力值较小,分布较均匀,在根管壁上呈现出低应力的分布状态;45°牙合力加载与垂直加载相比,各部位应力明显增高。结论:牙体强度与剩余牙体组织关系密切,剩余牙体组织越少,其承担应力越大,发生牙折的可能性越大,临床上在桩核强度足够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根管尽量少扩大,以减少根管壁的应力,减少牙根折裂的风险。在修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侧向力,采用适当减小牙尖斜度,调磨对颌牙过陡牙尖的方法,以降低侧向牙合力对牙体组织应力大小和分布范围的影响,从而降低牙折风险,提高修复体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磨牙缺损桩核修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磨牙缺损的分类方法,并提出相对应的桩核修复方法用以指导临床。方法:临床选择140例磨牙缺损患者,根据牙体预备后牙冠缺损壁的多少分为一壁缺损、二壁缺损、三壁缺损和四壁缺损,采用螺纹钉+树脂核、玻璃纤维桩核或铸造桩核冠修复,1年后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1年的临床随访,铸造插销桩组出现l例冠桩脱落,铸造整体桩组出现1例根折,玻璃纤维桩组出现2例桩折,修复效果较满意。结论:根据牙冠缺损壁的多少将磨牙缺损进行分类,有利于临床医师不同桩核修复方法的选择,提高了磨牙残冠残根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薄片推出实验比较硅烷偶联剂和三种树脂粘接剂对纤维桩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60颗因牙周病等原因拔除的上颌单根前牙,根管治疗后行纤维桩修复的桩道预备.随机分为5组,每组12颗牙.分别采用下列粘接剂粘接Matchpost纤维桩:A组:Paracore粘接剂+偶联剂;B组:Paracore粘接剂;C组:Panavia F粘接剂+偶联剂;D组:Panavia F粘接剂;E组:Multilink N粘接剂+偶联剂.纤维桩粘接后,在牙根中部横向切割1.0mm层厚切片2个,在Zwick Z100材料试验机上行薄片推出试验(Push-Out Bond Test),记录失败载荷,计算剪切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观察粘接失败类型.结果采用SPSS 11.5进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五组样本的剪切粘接强度(MPa)分别为A组:14.69±2.76;B组:9.46±3.11;C组:13.12±3.10;D组:10.40±3.30;E组:13.86±3.81,方差分析提示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采用偶联剂处理时,Paracore粘接剂和Panavia F粘接剂与纤维桩间的剪切粘接强度均高于未用偶联剂处理者(P <0.05).采用偶联剂处理时,三种树脂粘接剂与纤维桩的剪切粘接强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五组粘接失败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采用硅烷偶联剂处理纤维桩表面者,出现纤维桩-粘接剂界面失败者增多.结论:在树脂粘接前,玻璃纤维桩表面氢氟酸酸蚀后,采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可显著提高纤维桩与树脂粘接剂间的剪切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vely low elastic modulus of fiber posts reduces the risk of root fracture, but it also decreases composite core stabilization.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rigidity, larger post sizes can be necessary when restoring crownless teeth that have significant internal destruction of the root canal.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fiber posts with different emerging diameters and shapes on composite core stabilization as measured by fracture strength testing. Fracture strengths ranged from 262.6 ± 81 N to 422.8 ± 56 N. A one-way ANOVA test showed that fracture strength was affected by type of post (p<0.0001); single-tapered posts were weaker than double-tapered posts. Pearson's linear correla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strength results appear to have a direct correlation to the emerging diameter of the post (p<0.0001; r(2)=0.6191). The emerging diameter of fiber posts is important to stabilize the core. When restoring crownless teeth, it is advisable to use fiber posts with large emerging diameters; no additional preparation of the internal root dentin is necessary to enlarge the post diameter.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穿髓型楔状缺损牙颈部抗力薄弱易折断的潜在隐患,评价不同修复术式对牙颈部抗折性能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随机选择穿髓型楔状缺损患者48例,(牙合)面完整,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45-73岁。其中第一前磨牙28例(上颌19例,下颌9例),第二前磨牙9例(上颌6例,下颌3例);尖牙11例(上颌8例,下颌3例)。在(牙合)面开髓根管治疗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 B两组各24颗牙,以2种术式分别进行修复。 A组:(牙合)面及楔状缺损处以Filtek Z350 XT纳米树脂完成修复; B组:根管纤维桩粘固后(牙合)面及楔状缺损处以Filtek Z350 XT纳米树脂完成修复。结果:临床观察2年, A组出现6例颈部折断, B组未出现颈部折断,经卡方检验连续校正公式计算,χ^2=4.68, P〈0.05,说明是否使用纤维桩修复与牙颈部折断间有统计学差异,使用纤维桩可增强牙颈部抗折断力。结论:在穿髓型楔状缺损根管内粘固玻璃纤维桩的一端,再以复合树脂将纤维桩的另一端与牙冠粘接,使纤维桩、树脂、整个牙齿(冠与根)三者整合为一体,不但增强了颊颈部修复体的固位,更提高了牙颈部的抗折性能,是一种合理、微创的牙颈部抗折修复形式,较好地体现了整体修复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