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识别和分析某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对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并结合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接触浓度超标率分别为33.3%和66.7%;原料破碎岗位噪声等效声级超过85 dB(A),最高达到89.1 dB(A);干燥岗位WBGT指数为33.6℃,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毒物浓度合格率100%。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生产企业。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温为该企业关键职业病危害控制因素,应加强关键环节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和应急救援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辨识某有色金属矿井下扩建项目试运行期间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和接触水平,评价其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采用检查表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铅尘、氧化锌、砷化物、噪声等。检测结果为: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为2.1%~8.3%。粉尘浓度检测19个岗位,岗位超标率26.32%。铅尘检测11个岗位,岗位超标率27.27%。砷化物检测11个岗位,岗位超标率45.45%。噪声强度测量23个岗位,超标率达47.83%。氧化锌和氰化物等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部分作业岗位粉尘、铅尘、砷化物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建议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控制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轮胎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状况,为防治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流行病学描述性方法对某轮胎生产企业2010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企业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率为7.7%,噪声强度≥80 dB(A)的噪声作业岗位有7个,其中超过国家接触限值的有3个。职业健康检查各项指标的异常率分别为:高频听力损伤15.27%、胸部X射线0.49%、血常规5.91%、血压6.90%、心电图5.17%、B超11.08%、肝功能27.34%等。职业禁忌证17人。结论噪声、粉尘是该企业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在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安全教育并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实验室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结果该厂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紫外辐射、激光、化学毒物。各类化学毒物的检测合格率为100%,粉尘浓度超标率为55.6%,噪声强度超标率为53.8%,紫外辐射检测了1个岗位为超标,激光检测了1个岗位为合格,工频电场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发现2名接触噪声作业劳动者听力异常。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机抛、湿式抛光、砂光、喷砂为粉尘关键控制点;铣床、打磨、喷砂、机抛、清洗线为噪声关键控制点;强酸强碱加料点为化学毒物关键控制点;治具维修烧焊岗位为紫外辐射关键控制点。该企业需加强和重视关键控制点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职业病发生的风险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和分析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该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氮氧化物、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等。其中电焊烟尘、其他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超标率分别为22%、28%和42%,噪声检测超标率为70%,高温检测超标率高达100.0%,苯系物、氮氧化物和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均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舾装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与分析,为汽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现场检测以及作业人员职业性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作业场所存在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电焊弧光、粉尘、苯系物、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丙酮、丁酮、乙酸乙酯、环己酮等;检测结果显示。接触噪声24个岗位中,17个岗位8h等效声级超过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为70.8%。检测返修焊接岗位锰及其化合物浓度、CO浓度、检测线及调试线CO浓度及维修入库前喷漆岗位、物资部敞喷件二甲苯浓度超过国家限值要求。职业健康检查出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加入,异常率为5.8%。结论汽车制造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严重企业,该企业存在化学物浓度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情况,并检出了苯、甲苯等化学物,存在一定的危害,应设置抽排风等工程防护措施,改变工艺布局,减少对劳动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识别、分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水平,并提出关键控制岗位。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个岗位电焊工、2个岗位打磨工接触粉尘浓度超标,粉尘超标率为21.1%;6个岗位冲压工接触噪声强度超标,超标率为50.0%。汽车制造过程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电焊、打磨和冲压。结论生产企业应加强车间通风,焊接、打磨工位优先选用局部通风设施;冲压车间应采取倒班,减少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的时间,并为作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某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情况,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提高该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水平。方法对该生产环氧模塑料产品的电子企业开展基本职业卫生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等调查,收集企业2012年工作场所中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数据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较健全,管理的实施尚不到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矽尘、酚醛树脂粉尘)、化学毒物(丙酮、环氧树脂)、物理因素(噪声)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噪声岗位超标率为43.7%,粉尘(总尘)超标率为36.4%,矽尘(呼尘)超标率为37.5%。部分作业场所设置了防尘、防毒设施。503名工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中,检出X线胸片和电测听异常共143人(28.43%),其中胸片异常人员主要集中在预成型、配料和包装岗位,电测听异常人员主要集中在球磨、配料、预成型、挤出等岗位,有26人属于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讨论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发生职业病的风险较高,应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与确定某磷肥复合肥制造企业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政府职业卫生监管及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收集企业相关资料、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磷矿粉尘、硫酸及三氧化硫、氟化氢、普钙、氨、氯化铵等,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化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检测总合格率分别为86.4%、100.0%和23.7%,氨、氟化氢作业场所检测浓度范围分别为0.35~18.8、0.04~0.69 mg/m3。其中磷肥生产单元进料岗位、仓库包装岗位和复合肥生产单元上料岗、成品包装岗位其他粉尘(磷矿粉尘、混合粉尘)作业危害程度为Ⅰ级,球磨巡检岗位、混合造粒、粉碎、烘干、筛分巡检岗位各岗位的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均为Ⅱ级,磷肥生产车间进料岗位、锷式粉碎岗位、司炉工岗位、复合肥生产单元加料、包装岗位各岗位的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均为Ⅰ级。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及措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应重点关注磷肥生产单元的进料岗位、包装装卸岗位、复合肥生产单元的上料及包装岗位的粉尘防护、进料、粉碎、球磨、造粒、筛分等岗位工段的噪声和混化岗位、进料造粒等岗位操作的氟化氢、氨等毒物防护。企业存在氨、氟化氢高毒物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灯饰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及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苯系物、正己烷、铅烟等。测定18个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总尘)浓度超标率为33.3%,测定化学毒物16个作业岗位,苯浓度超标率12.5%,甲苯浓度超标率6.25%,正己烷超标率为43.75%。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某轿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该轿车制造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和工频电场等。电焊工接触的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2.5%,喷漆工接触的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率均为7.1%,粉尘浓度超标率为10.6%,噪声强度超标率为44.1%,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轿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南通市某大型船舶建造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防止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提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等超标;粉尘超标率达到16%,噪声超标率达到20%。除喷漆岗位的二甲苯存在超标现象外,其余各检测点、各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均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结论该企业应重点关注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关注员工职业健康检查;通过更有效的通风、个人防护和管理措施等,限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某氨基模塑料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接害人群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企业粉尘个体检测浓度CTWA(总尘)为0.5~9.9 mg/m3,超标率25.0%;甲醛浓度0.1~3.2 mg/m3,超标率40.0%。粉碎工、球磨工和筛分工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超标,超标率为42.9%。提示接触甲醛、粉尘和噪声的作业岗位应重点防护,并改进超标作业点的防尘、防毒和防噪声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任迎娣 《职业与健康》2015,(22):3046-3048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气体配置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采用现场调查、检查表和检测检验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甲苯、二甲苯、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汞;物理因素为噪声。喷漆作业产生的二甲苯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09.35 mg/m3,打码作业场所的噪声8 h等效声级为86.1 d B(A),均超过了国家标准;岗位超标率分别为16.7%和50.0%。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45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目标疾病。结论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和噪声。该企业应改进喷漆岗位的排风装置,严格要求有关人员配戴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刨花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为企业防控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和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作业场所噪声强度68.4~96.6 d B(A),超标率33.33%;作业场所甲醛浓度0.14~0.59 mg/m~3,超标率14.29%,粉尘、氨检测结果都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噪声、甲醛是刨花板厂主要的控制因素,应做好职业卫生防护,保护作业工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某饲料生产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监督检查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现场调查、检验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合的方法对该饲料生产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谷物粉尘、矽尘、高温和噪声。粉尘检测超标率为35.3%、噪声强度检测超标率为78.6%、高温检测超标率为80.0%。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例粉尘作业的职业禁忌证和1例噪声作业的职业禁忌证。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各项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中防尘、防噪、防暑措施还有待完善,其他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基本能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南京市某炼铁厂职业病危害现状。方法2019-08,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粉尘作业岗位合格率100.0%,一氧化碳作业岗位合格率92.3%,噪声作业岗位合格率94.1%,高温作业岗位合格率75.0%;职业健康体检中,多人检出血压、血糖和电测听异常;结论该炼铁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良好,部分接触一氧化碳、噪声、高温的岗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差,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航空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为制定职业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工作场所测定噪声58个工作点,其中37个点噪声强度超过相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超标率为63.79%,粉尘测定48个工作点,其中4个工作点粉尘浓度超标,超标率为8.33%;职业健康检查者中噪声性听力损失检出率11.49%(54/470),尘肺观察对象检出率2.99%(29/971)和肺通气功能障碍检出率1.65%(16/971)。结论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保护工人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德州市某燃煤电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危害。方法选择该燃煤电厂562名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对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煤尘检测结果超标率为10.53%,噪声岗位8 h等效声级的M为84.7(74.9~90.4)dB(A),超标率为17.07%。受检人员异常检出率:血压22.42%、听力14.41%、心电图5.88%、胸片2.14%,其中1名疑似尘肺病,3名疑似噪声聋,5名噪声职业禁忌证。接噪人员听力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工龄以及所接触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接触粉尘的浓度对胸片异常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燃煤电厂粉尘和噪声危害较重。应加强工作场所粉尘、噪声的控制工作,做好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个体防护,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障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20.
对6家镁质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职业危害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白云石粉尘浓度超标率达80.0%,噪声声级超标率为20.0%,其他粉尘超标率为15.4%,石墨粉尘、煤尘、氧化镁烟、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职业健康检查率为25.1%,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率为50.0%。提示企业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措施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应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