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原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癫痫等证。该方运用广泛,临床对症略加化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09-14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及姜枣组成。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本方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该证临床表现颇为多彩,诸如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以及癫痫等等,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5.
崔永星  贺瑞兴 《陕西中医》2003,24(12):1131-1131
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与《千金要方》之温胆汤相比 ,增茯苓、大枣 ,生姜改为 5片 ,主治痰热内扰 ,胆胃不和之虚烦不眠 ,惊悸不安 ,呕吐 ,呃逆 ,胸脘痞闷 ,癫痫狂等证。笔者根据本方宗旨 ,灵活化  相似文献   

6.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入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全方具有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的虚烦不眠,惊悸不宁,呕吐呃逆,癫痫等病症.笔者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在辨证基础上,以温胆汤化裁治疗小儿疑难杂证,常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干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急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用本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少才  屈小元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16,(10):1423-1424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中,其中《外台秘要方》注明其源于《集验方》。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汤之药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陈无择之温胆汤。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刘华为教授倡导气化论,擅用活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危重症可谓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0.
张德祥 《天津中医药》2004,21(4):306-306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南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增茯苓、大枣,减生姜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载温胆汤,但比原方多茯茯一味,主治热呕吐苦水,虚烦不眠、惊悸、痰气上逆.笔者临症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温胆汤方首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原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减生姜之量,是为今日习用之温胆汤。后世医家更灵活变通,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出《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等组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茯苓)。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虚烦不得眠,痰热上扰等疾。笔者用之治疗眩晕、心悸、呕吐、癫癎诸证,疗效较著。现举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5.
叶耀东 《河南中医》2004,24(4):68-69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该方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凡辨证由痰浊引起的高血压、癫痫、失眠、妊娠恶阻等病,用之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杨堤林 《家庭中医药》2004,11(10):52-5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枳实、竹茹、生姜、炙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加入茯苓、大枣两味,以健脾化湿,宁心安神,本方具有涤痰、和胃、止呕的功效。是清胆和胃之著名方剂。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痰,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本方主治“胆虚痰扰”,为著名的治痰方剂。原方组成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功能和胃化痰,清静胆腑,为治痰证的主方,能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诸证。  相似文献   

20.
文曦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4):197-197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虚烦不眠等病。笔者临床体会该方用途极广,对痰瘀致病的病症,用之得当,常收佳效。今例举治疗脑积水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