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82例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85-86
目的:探讨182例肺癌骨转移发病特点及核素骨显像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82例肺癌疑有骨转移的患者全身骨显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2例肺癌患者中,108例为骨转移,其中多发骨转移者88例(81.48%),单发转移者20例(18.52%)。骨转移灶的分布以胸部最为多见,达87.96%,其次为脊柱(68.52%),骨盆(33.33%),肢体(25.93%),颅骨(11.11%)。结论:全身骨显像灵敏度高,适于对肺癌骨转移癌进行定期筛查。  相似文献   

2.
肺癌的全身骨显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卯  蒋慧权 《江苏医药》1995,21(11):743-744
报告19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骨显像结果。其阳性率为74%(143/193)。肺癌的病理类型不同,骨转移的发生率也不同。腺癌、鳞癌较高,未分化癌较低(P<0.01)。肺癌骨转移的部位也有明显差异,胸部、脊柱分别为50.2%及45.6%,骨盆、四肢为29%及30%,颅骨为10.4%。多发性骨转移为83.2%(119/143),单发病例为16.8%(24/143)。肺癌患者应做全身骨显像,这对分期、治疗和预后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观察骨转移的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 300例肺癌患者进行前、后全身显像。骨显像剂为99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MDP)。结果 300例患有肺癌的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76例,其中中央型肺癌119例,周围型181例,总阳性率58.67%。腺癌119例,鳞癌29例,小细胞癌其他类型癌28例,病理类型不同的肺癌其骨转移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肺癌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骨为最多见(74例),然后是脊柱(46例),再者为骨盆、四股骨、颅骨等。结论肺癌患者的核素骨显像对癌变的不同时期病理各类型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价估计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身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培兰  王光先 《贵州医药》1997,21(4):210-211
对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病人197例进行全身骨显像,检出骨转移86例。骨转移灶的分布显示,鼻咽癌的肢体骨转移率与脊柱转移率桢,为26%;肺癌的肢体骨转移率为25.6%,胸部骨为29.5%,脊柱为23.1%,骨盆为15.4%。说明肺癌和鼻咽癌的骨转移部分分布无明显规律。同期接受骨显像和X线摄片检查,两种结果均呈阳性者12例,X线摄惩检出病灶16个,骨显像检出病灶42个。显然,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036例肺癌、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进行分析,研究核素骨显像对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是否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方法对1196例肺癌、84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扫描检查方法。结果肺癌、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4.51%和36.78%,肺癌骨转移单发性为30.67%,多发性为69.33%。乳腺癌单发性52.43%,多发性为47.57%。结论肺癌、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以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为主。关于骨转移发展规律,由于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核素治疗骨转移,疗效显著,全身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的评价起到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骨转移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7~2004年收治的32例PCa骨转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例PCa患者骨扫描发现骨转移14例,5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13例先确诊骨转移瘤,继后查出原发灶。30例骨转移为多发,多累及脊柱与骨盆,2例单发者仅累及一侧骨盆。2例溶骨型改变用博宁治疗均部分缓解;28例多发成骨型骨转移者,9例^153Sm、19例^89Sr内照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9.5%,病灶客观反应有效率分别为21.4%和33.3%;2例单发成骨型转移者用^153Sm+局部放疗,均完全缓解,3个月后病灶消失、缩小各1例。结论对PCa应早期和定期进行骨显像,PCa骨转移的诊治应综合病史、临床情况和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曾小明 《北方药学》2011,8(5):56-56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核素骨扫描及肿瘤标记物对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全身核素骨扫描,采集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比色法、胶乳凝集法检测6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观察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A125、CEA、TSGF、SGF、VEGF水平,比较各肿瘤标记物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各期中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临床分期的逐渐升高,各肿瘤标记物水平逐步升高;99mTc-MDP骨扫描明确骨转移者有16例,Ⅰ期肺癌患者骨转移1例、Ⅱ期肺癌患者骨转移2例、Ⅲ期肺癌患者骨转移4例、Ⅳ期肺癌患者骨转移9例。结论:99mTc-MDP全身核素骨扫描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检测的筛查手段,患者血清CA125、CEA、TSGF、SGF、VEGF水平随病程的进展而不断升高;99mTc-MDP骨扫描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肺癌多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了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将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肺癌多发骨转移检出率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肺癌多发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78例患者PET-CT扫描共发现骨转移病灶181个,分别为椎体转移62个,肋骨等附件转移52个,股骨转移34个,肩胛骨转移29个,颅骨转移4个.MSCT平扫对肺癌骨转移检出率为78.45%(142/181),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肺癌骨转移检出率为95.58%(173/181).CT平扫对肺癌骨转移椎体转移检出率、肩胛骨转移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明显低于MSCT多期增强扫描(P<0.01).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肺癌多发骨转移检出率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对行剖宫产术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90例高危出血(中央型前置胎盘、瘢痕子宫等)行剖宫产术患者按自体血回输量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未进行自体血回输、回输量0~400m L组回输自体血量0~400 m L、回输量400~800m L组回输自体血量400~800 m L。检测各组患者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血液中HB、RBC、HCT、WBC、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测定血清IL-2、IL-6浓度,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发热、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组内比较,相较T0,3组术后各时点CD3+、CD8+、CD4+/CD8+比值、IL-2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海文  司素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20-1821
目的 比较核素骨扫描与MRI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癌灶的检出情况.方法 对45例肺癌患者均行核素骨扫描与MRI扫描,两次扫描时间在15 d内,由3名副主任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出情况.结果 核素骨扫描与MRI共检出阳性病例35例,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5,P>0.05);两种方法共检出84个阳性骨转移瘤椎体,其中核素骨扫描检出45个,MRI检出73个,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00,P <0.05).结论 MRI可有效地检出肺癌脊柱骨椎体转移癌灶且不存在假阳性病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观察有无骨转移及转移部位,为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价值.方法 对51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结果 516例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骨显像有276例阳性,而其中多发转移者253例,其转移灶分布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胸骨、肩胛骨、四肢骨、颅骨.骨转移灶的放射性分布表现为增高和减低或缺损.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对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30例为观察组,并匹配选取30例常规开放手术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T1)、术后即刻(T2)和术后6 h(T3)丙二醛水平,自噬标志物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ATG7、ATG16L,典型性自噬(CA)标志物ULK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相关性吞噬(LAP)标志物Rubicon水平。结果 T3时点,观察组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2.7±0.8)μmol/L比(3.9±1.1)μmol/L](P<0.001)。T3时点,观察组Beclin-1、ATG5、ATG7和ATG16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1、T2、T3时点,2组CA标志物ULK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13.
<正>骨转移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远处转移的近一半,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最为常见,其中80%由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引起,骨转移通常为多发,单发占10%,骨转移多发生于中轴骨,如脊椎骨和骨盆,其次是肋骨、股骨和肱骨[1]。骨转移癌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疼痛、骨破坏、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2]。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与MRI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中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平面+体层)和MRI资料,按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肋骨、胸骨、四肢骨7个区域,记录骨转移情况。比较骨扫描和MRI的结果。结果转移发生部位以胸椎、腰椎、骨盆、胸骨、肋骨为主。其中有41位患者189个区域确定为骨转移的,骨扫描平面发现136个区域,骨扫面体层显示又发现35个区域。总计171个区域,占90.4%。MRI发现158个区域,占83.5%。骨扫描主要发现成骨性病变共占165个,6个溶骨性病变;MRI发现24个溶骨性病变,134个成骨性病变。结论 MRI与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上有互补性,联合检查可以提高骨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检查肿瘤骨转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通过病理证实的肿瘤骨转移患者61例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扫描、螺旋CT扫描和MRI扫描,观察患者的骨转移瘤显示情况。结果使用螺旋CT对肿瘤骨转移的检出率低于MRI,检出率高于X线检出率,组间比较,P<0.05。在肋骨、胸骨、四肢骨、头颅骨方面,CT检查与MRI检查差异不明显,P>0.05;而骨盆骨和脊柱骨转移瘤的螺旋CT检出率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螺旋CT检查对肿瘤骨转移中肋骨、胸骨、四肢骨和头颅骨的检出率较高,而对骨盆骨和脊柱骨转移检出率较低,此方法有助于临床初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及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S组)、低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LC组)和高剂量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组(HC组)。术毕行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S组镇痛泵配方:艾司氯胺酮1.2 mg/kg、舒芬太尼1μg/kg; L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μg/kg; HC组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1.5μg/kg;三组镇痛泵均加入托烷司琼1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和48 h(T4)静息及运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并记录术前24 h(T0)、术后24 h(T3)、48 h(T4)、72 h(T5)和7 d(T6)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QL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将不采用QLB技术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其他患者按不同入路方式分为外侧组、后路组、前路组各40例。对照组不采取QLB,外侧组、后路组、前路组分别采取外侧路QLB、后路QLB、前路QLB(均注射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比较四组术毕(T0)及术后3小时(T1)、6小时(T2)、9小时(T3)、12小时(T4)、24小时(T5)的静息状态疼痛程度、术后髋关节活动程度,术后镇痛泵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时患者均处于麻醉效果未退状态,无VAS评分。术后不同时间,外侧组、后路组及前路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T4时,后路组、前路组VAS评分低于外侧组。T4、T5  相似文献   

18.
殷健 《江西医药》2013,48(5):445-446
目的探讨SPECT骨显像联合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0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核素骨显像和血清PSA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至脊柱最为多见,其次为盆骨、颅骨和四肢骨。骨显像检查发现50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382例出现骨转移,发生率为76.4%。3种不同血清PSA浓度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SA水平对早期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有重要价值,当患者PSA水平>20μg/L时,应行核素骨显像以明确是否发生骨转移。  相似文献   

19.
沈美君  刘娣 《淮海医药》2023,(2):180-18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上肢骨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生理盐水,观察组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Dex。比较2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15 min(T1)、给药后30 min(T2)、给药后60 min(T3)、给药后90 min(T4)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MAP),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T1和T2时段2组患者心率及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段观察组患者心率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与MAP由T1时刻开始逐渐降低,T3、T4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STEMI确诊患者116例,依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T0)、术后1个月(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术前与术后6个月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T1、T2、T3时,2组患者LEVF均较治疗前升高,LVEDD减小,其中T1与T2时观察组升高/减小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