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2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检测治疗前后2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显著升高(P均<0.05),循环阻力指数(RI)和脉动指数(PI)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可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矫正联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矫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关节复位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77%,对照组总有效率85.1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复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矫正联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单独针刺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与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流速度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用针刺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0.00%,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颈项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及颈椎旁肌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NPQ、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ASC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ASCS评分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针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1月—2019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定位旋转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辅助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P0.05);2周后2组PSV、EDV和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2周后2组RI、PI和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针灸辅助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明显,不仅可缓解患者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颈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4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结合电动牵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提高,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颈夹脊穴及电动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FS-CSA评分均无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FS-CS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颈椎功能,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选取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观察组,n=40)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每周1次,3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30min,加0.9%的生理盐水250mL配40mL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法,每日各1次。记录两组患者症状(颈椎生理曲度、椎动脉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血管内径等)数据变化差异。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2组比较,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2.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2组比较,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的改善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等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针刺联合活血药物治疗颈椎病效果。且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供血、及颈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调气活血法治疗,研究组56例给予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X线指标、血流动力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以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峰流速(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以及血清TNF-α、ET、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百会穴联合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血不足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益气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 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治疗3周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改善(P 0.05),同时研究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2周后两组改良ESCV评分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治疗3周后两组改良ESCV评分各项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改善(P 0.05),同时研究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A、双侧VA的Vs、Vm及EDV、TAMX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确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选择118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选择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针灸治疗方式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刃针微创术三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松解枕下三角肌群的单一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同一时间,观察组积分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后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分析积分图显示两组积分情况差异明显;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血栓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5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针刺配合静脉点滴血栓通治疗;对照组单用血栓通静脉点滴治疗;同时结合TCD分析比较,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BA血流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血栓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手法推拿能有效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疗效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辅助治疗,对两组效果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比对照组的80.00%(32/4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右侧椎动脉Vm(36.20±5.83)cm/s、左侧椎动脉Vm(37.31±4.40)cm/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也可改善椎动脉血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调肝养血电针法治疗的有效性情况。方法:选取我科接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9例。予以参照组常规穴位针刺疗法,予以研究组调肝养血电针法治疗。比较观察经不同方法治疗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92.31%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的71.79%(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而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则明显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调肝养血电针法治疗,其治疗效果良好,既能使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人迎穴改良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治疗,14天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浓度和FS-CS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针灸治疗)及研究组(49例,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血流状态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7.96%(48/49),对照组为87.76%(43/49)(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头痛、颈肩痛、眩晕症状及总积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两个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LVA、RVA、BA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血流状态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LVA、RVA、BA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状态,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