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568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68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用衣原体抗原快速免疫测定法检测分泌物中沙眼衣原体(CT);用选择培养法检测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结果CT阳性405例(25.8%);UU阳性384例(24.5%);MH阳性201例(12.8%)。健康对照组115例检出CT2例(1.7%);UU3例(2.6%);MH1例(0.9%)。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发现CT和UU;UU和MH,CT和MH,CT和UU及MH混合感染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6.6%,1.6%,0.6%和0.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等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门诊就诊的155例儿童,取尿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检测炎症细胞、Ct、Uu、淋球菌(Ng)、念珠菌、阴道毛滴虫、蛲虫卵。结果 22例女童阴道分泌物检出白细胞(WBC)阳性,Q检出率6.45%(10/155),Uu检出率22.58%(35/155),检出淋球菌2例(1.29%),念珠菌2例(1.29%),蛲虫卵3例(1.94%)。结论 对儿童泌尿生殖道炎症,要注意查找性病因素。儿童泌尿生殖道内存在Ct、Uu健康携带或正常定植情况。  相似文献   

3.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衣原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8例(男64例,女94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泌物中沙眼衣原体;用培养法检测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结果衣原体阳性53例(33.54%);支原体阳性32例(20.25%)。对28例淋病检出衣原体阳性3例,支原体阳性3例,共占淋病组21.42%。健康对照组40例,只一例检出衣原体(2.5%),与NGU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及阴道菌群动态观察,探讨其间关系。方法 对309例患者行阴道分泌物涂片直接镜检、革兰氏染色及宫颈粘液镜检,进行线索细胞、细菌定性计数和支原体检查。结果 线索细胞阳性率为55.0%(170/309),支原体为83.6%(204/244);线索细胞阳性者;乳酸杆菌阴性率为71.8(122/170),上皮细胞检出率为94.1(160/170)。结论 以线索细胞为诊断和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主要依据,阴道常在乳酸杆菌显著减少为辅助指标,白细胞明显不增多,上皮细胞减少,与支原体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粘液脓性宫颈炎的病原体,探讨病症处理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具有粘液脓性宫颈分泌物的性病门诊初诊患113例,宫颈无粘液脓性分泌物,105例进行病原检测。比较两病原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19例观察病例中,病原检出率94.96%,其中淋球菌为19.33%、沙眼衣原体62.18%,混合感染率69.07%,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性差异(P<0.005),支原体检出率77.31%,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随访患的治愈率为95.8%,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原体是粘液脓性宫颈炎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也高。  相似文献   

6.
性病门诊就诊妇女中3种阴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性病门诊中就诊妇女阴道感染的检出率、临床表现、疗效及性传播性,在5家性病门诊选择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主诉、初诊、年龄在16岁或以上、既往2周内未用过抗生素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取泌尿生殖道标本,应用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白念珠菌及细菌性阴道病。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649例女性中,共检出淋病123例(19.0%),衣原体感染130例(20.0%),滴虫感染63例(9.7%),念珠菌病143例(22.0%),细菌性阴道病109例(16.8%),另有205例未检出上述病原体。单一病原体感染为325例,一种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119例。3种阴道感染中,具有典型阴道分泌物性状者为36.7%-64.3%,对常规治疗的临床治愈率为46.3%-72.9%。滴虫病(OR=6.67,P<0.05)和细菌性阴道病(OR=2.23,P<0.05)分别与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有关。但是如果剔除合并宫颈感染的病例,则无这种相关性。表明在性病门诊就诊妇女中,阴道感染比宫颈感染更多见,复合感染也常见。阴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常规推荐治疗的疗效不理想,需要密切随访。阴道感染与性传播的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妊娠期阴道、宫颈微生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宫颈感染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及宫颈分泌物HPV、衣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产前门诊常规围产保健孕妇980例(早孕期159例、中孕期612例、晚孕期209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涂片常规检查及,宫颈分泌物行杂交捕获试验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及送微生物室行免疫层析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抗原。妇科门诊非阴道炎就诊的患者(年龄≤40岁)100例进行相同的检查作为非孕期对照。结果阴道pH值在妊娠期、非孕期分别为3.88±0.20及4.28±0.33,孕期低于非孕期(P〈0.01)。孕期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率分别是23.9%、21.5%、22.0%,非孕期三项感染率分别为12.0%、11.0%、6.0%,孕期显著高于非孕期(P〈0.01)。孕期HPV感染率同非妊娠期。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29.8%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在HPV阳性孕妇中BV、VVC、CT的患病率分别为48.7%、41.7%、45.2%,HPV阴性组中分别为20.6%、18.8%、19.0%,HPV阳性组BV、VVC、CT患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均P〈0.01)。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细胞性阴道病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取阴道分泌物行pH、氨试验、涂片找线索过程、乳酸杆菌、短杆菌、动弯杆菌。结果 线索细胞阳性检出率45.64%。在线索细胞阳性病例中乳酸杆菌阴性检出率及上述各项检查的阳性检出率分别高于线索细胞阴性的病例(P〈0.01)。结论 在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线索细胞可作为该病的重要诊断依据,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取得治愈率85.71%的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9.
1180例孕妇性传播疾病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性传播疾病在孕妇中的流行情况。方法:对1180例入院我院待产的孕妇,取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找念珠菌、滴虫;取宫颈分泌物作沙眼前原体抗原检测及淋球菌、支原体培养。结果:1180例孕妇标本病原体检出率为17.5%,检出率依次为淋球菌0.34%,滴虫0.68%,念珠菌3.22%,沙眼衣原体5.76%,支原体7.46%。结论:由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是孕妇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流程图进行修订,对修订后的病征处理流程图进行了有效性评价,以确定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期值。方法:选择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性病门诊初诊患者,根据修订后的流程图,对其进行规范的病征处理。同时进行病原学诊断。资料输入微机,利用EPI INFO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具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病征的女性患者334例,病原学检查发现淋病27例(8.1%),沙眼衣原体感染57例(17.1%),两者合并感染18例(5.4%)。病征诊断淋病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敏感性为70.6%,特异性为54.7%,阳性预期值为40.7%,阴性预期值为80.9%。结论:阴道分泌物异常病征处理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不够理想。阴道分泌物异常病征方案还需作多个地区、不同方法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VQ—PCR)检测比较深圳市妇教所的性罪错妇女宫颈分泌物和阴道分泌物沙眼衣原体(CT)阳性率的异同。方法:研究对象为深圳市2002年10月~11月因卖淫而收容教育的120例性罪错妇女,用FQ—PCR检测宫颈分泌物和阴道分泌物CT感染。结果:120例性罪错妇女宫颈分泌物FQ—PCR检查CT感染率为30.8%。阴道分泌物的CT感染率为29.2%;阴道分泌物与宫颈分泌物检测CT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阴道分泌物与宫颈分泌物检测CT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时可用阴道拭子取材。  相似文献   

12.
微波治疗女性生殖器尖锐湿疣156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3年11月采用微波组织凝固治疗女性生殖器尖锐湿疣(CA)共15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年龄:最小19岁,最大56岁,20~30岁共94例(60.3%),31~40岁43例(27.6%)。2.症状:瘙痒98例(62.8%),疼痛65例(41.7%),分泌物增多105例(67.3%),可同时兼有2种或2种以上症状,亦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3.部位:156例阴部CA中,合并阴道CA25例(16.0%),合并宫颈CA6例(3.9%),合并阴道及宫颈CA…  相似文献   

13.
非淋菌性宫颈炎2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非淋菌性宫颈炎(NGC)202例为本科门诊患者,年龄20~42岁,居住本地144例,流动人口58例(28.71%),有婚外或不洁性交史49例(24.26%)。202例经必要检查皆排除混合感染。方法清净宫口分泌物,以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新研制的淋球菌培养基(WuhanGonococ-calMedium,WGC)进行临床试用时做涂片和培养进行比较,男性尿道分泌物涂片淋球菌阳性与培养阳性的符合率为94.8%;女性宫颈标本涂片阳性者为培养阳性的43.5%,与书刊报道近似,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对903例有婚外性交  相似文献   

15.
性传播疾病中的支原体感染   总被引:72,自引:3,他引:72  
对872例性病门诊患者的尿道(宫颈)拭子标本进行了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培养,其中部分标本还做了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的培养。结果表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共258例(29.6%),其中UU感染为188例(12.6%),显著高于MH感染(17例,1.9%)和MH与UU混合感染(53例,6.1%)(P〈0.01)。在173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有53例(30.5%)合并CT和(或)NG感染。作者对上述病  相似文献   

16.
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支原体被认为是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病原之一 ,但其它微生物可能也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在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中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 ,我们对71例宫颈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了支原体和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采集71例成年妇女在我院门诊部妇产科诊断为宫颈炎(或伴有阴道炎) ,采样时常规消毒外阴部 ,然后用窥阴器扩张阴道 ,用无菌棉拭子拭净宫颈管口 ,再取另一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约1cm后 ,转动10s左右取分泌物 ,每例患者同时采集5份标本 ,立即送检 ,标本为脓性或脓血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90例性病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及36例正常对照组的前列腺液进行解脲支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培养。结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组UU阳性18例(20.00%),MH阳性4例(4.44%);对照组UU、MH均为阴性。两组UU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UU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8.
荧光定量PCR检测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性传播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FSWs)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等常见性传播感染(STI)的患病情况。方法:选取深圳市收容教育所2002年11~12月因卖淫而收容教育的130例FSW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宫颈分泌物Ct、NG、HSV及HPV感染。结果:FQ—PCR检测130例FSWs宫颈分泌物的Ct阳性检出率为32.3%、NG阳性检出率为16.2%、HSV为5.4%、HPV6/11、HPV16和HPV18分别为7.7%、23.8%和12.3%。STI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0.8%,混合感染率为25.4%。结论: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的STI患病率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生殖支原体(MG)单种或混合感染情况,对115例NGU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资料和方法 115例NGU中男91例,女24例,年龄20~63岁,检测尿拭子或宫颈拭子中CT抗原用CC快速法,UU、MH用培养法,MG用PCR法,其引物参照Jensen的设计[1]。结果 见表1。表1 115例NGU患者沙眼衣原体及三种支原体检测结果病原体检出阳性数男(n=91)女(n=24)合计(n=115)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阴道加德纳菌( Gardnerella vaginalis,Gv)与细菌性阴道病( Bv)的相关性,采用荧光标记抗体染色技术对 150例临床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分泌物涂片和 100例正常对照者的分泌物涂片进行 Gv的检出;结果显示,患病组 Gv检出率( 59%)明显高于对照组( 25%), P< 0.01;患病组分泌物湿片“线索细胞”阳性的涂片( 140例)中, 96%( 135/140)的“线索细胞”周围显示吸附的细菌是 Gv,提示 Gv和 Bv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Cv是 Bv的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