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方法 对97例7岁以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分两组,一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结果 训练组术后经同视机训练后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与非训练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与非训练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7岁以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同视机训练能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而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共同性斜视的病理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性斜视是指那种眼球运动无障碍、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不同而改变的显性斜视 ,其发病率高 ,危害性大 ,不仅有碍于外观 ,给病人心理上造成严重创伤 ,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育 ,斜眼往往形成弱视 ,有的终身不能恢复正常视力 ,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对双眼视的严格要求。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电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斜视病理解剖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使人们对斜视形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并能用之指导斜视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现就近年来共同性斜视病理解剖学研究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病…  相似文献   

3.
毛德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23-21,23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和相关因素,降低复视症状发生率。方法选取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手术治疗的30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患者年龄大复视发生概率大、过矫者发生概率大,外斜视较内斜视术后出现复视症状概率较大,患者存在正常视网膜的对应性出现复视症状的概率较小。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高,主要原因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眼位过矫及融合无力,早期同视机训练有利于建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消除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眼位回退率。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三级功能形成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眼位回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 例视力正常( 包括矫正视力) ,眼位均≥- 20 △ 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 个月,儿童组( ≤14 岁)25 例,24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 % ;成人组( > 14 岁)19 例 ,3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 % ,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论:早期( 特别是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 行斜视矫正手术是提高斜视治愈率的最佳阶段。应对手术后过矫患者密切观察眼位,加用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其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蒋瑛 《现代临床医学》2002,28(6):357-358
斜视是眼科的常见病 ,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 ,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偏离目标 ,表现为眼位不正[1] 。它不仅影响美观 ,更重要的是影响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及立体视觉的形成。斜视可分为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常发病于幼年 ,对于患者一生的心理、生理、工作、学习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斜视手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使斜视治疗的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现将我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 6 2例共同性斜视病员的手术前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6 2例病人中 ,男 2 9例 ,女 33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例视力正常,眼位均≥-20^Δ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个月,儿童组25例,24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成人组19例,3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儿童组怀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共同性内斜在儿童斜视中最为常见。此类斜视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远视、弱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旁中心注视,早期给于正球镜矫正及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为使患儿眼位尽早得到矫正,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我们对58例14岁以下的儿童共同性内斜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188例手术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影响双眼单视和美容。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收治同性水平性斜视患者 188例 ,经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188例患者中 ,男 10 8例 ,女 80例 ;年龄 4~ 6 7岁 (<2 5岁者 15 9例 ,≤ 2 5岁者 2 9例 ) ;共同性内斜视 10 6例 ,共同性外斜视 82例。 14岁以下儿童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 ,有屈光不正及弱视者先配戴矫正眼镜和做弱视训练 ,6个月后仍存在斜视度才行手术矫正。1 2 检查 患者均由专科医师详细询问病史 ,行视力、外眼、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 ,术前、术后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后的远近立体视情况,比较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立体视的影响,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结果 斜视术后立体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发病年龄越大,手术年龄越大立体视恢复越差,斜视类别、眼位矫正效果矫正视力也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结论 共同性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功能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曹嵘 《中国医药》2012,7(3):362-363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2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中间带移位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18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4例;合并水平斜视者16例,14例术后眼位正常,2例欠矫;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 合理的手术设计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眼外肌部分移植在麻痹性斜视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于水平性斜视,采取上、下直肌部分移植;垂直性斜视则采取内、外直肌部分移植;另加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眼球运动明显改善。术后经过视功能训练,部分患者视力有所提高。结论此手术除了矫正眼位,尚能改善眼球运动状态,有利于双眼单视,并能增进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共同性斜视手术的7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成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的复建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双眼视觉训练。在训练3个月末及6个月末,观察两组患儿立体视建立的情况。结果训练3个月及6个月末,两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均有所降低,而观察组患儿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6个月后,观察组中的中心立体视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无立体视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视觉训练有助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提高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焦贵昕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20+22-20,22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9月本院收治的3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在改善代偿头位的基础上改善斜视。结果:术后患者视正前方,单、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行者23例,提高4行者9例,无变化者3例。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头位消除,外观满意者29例,占82.9%,所有患者双眼正前方眼球无震颤或眼颤很轻微。结论:合理的手术设计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斜视及弱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出生婴儿的视觉很不成熟 ,视力大约只有 3/6 0 [1 ,2 ] 。婴幼儿时期的视觉经验对视觉通道 ,尤其是视皮质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 。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视力象对比敏感度、色觉、形觉、运动知觉及双眼立体视一样是逐步发育而成的 [1 ,2 ] 。当正常的视觉发育受到干扰 ,这些不同的视功能将会受到影响 ,视觉通道和视皮质发生组织学改变 ,从而导致弱视 ,即单眼或双眼视力低常 ,而眼部却无病理性改变。斜视即双眼视轴不平行 ,也可能导致双眼视功能发育障碍 ,斜视可伴有或不伴有弱视。弱视最常见的原因是斜视 (斜视性弱视 )和由于双眼屈…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在临床上是罕见的。我院于1997年2月20日收治一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的眼科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18岁。自幼发现右眼眼位不正,于1997年2月2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来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0,左眼为固视眼。双眼向前方注视时,右眼呈上斜位,眼球下转运动障碍。角膜映光法检查,右眼上斜25°,双眼前节无异常,直接检眼镜下眼底无异常。诊断为“右眼麻痹性上斜视”。局麻下行“右眼上斜视矫正术”,术中将右眼上直肌徒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已揭示大脑皮层视区80%是双眼驱动细胞,视觉系统存在有特殊的复合通道,大脑皮层对立体视觉的处理具有双眼性。因此,对斜视的治疗已不仅仅是解决眼位,改善外观,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成为斜视手术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23例共同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谢柏林  谢守璧 《云南医药》1991,12(3):161-164
前言间歇性外斜视在发生学上属于共同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外显斜之间的一种斜视。通常在儿童双眼单视发育的敏感期发病,若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则延误治疗时机,变成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本文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并对37例资料较齐全治疗病例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以增进对本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及探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是一种严重损害儿童视力功能的常见病,不但有碍美观,还直接影响双眼视力引起弱视,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和健美,使患儿的生活、学习受到影响。儿童斜视在儿童眼病住院患者中列第2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