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误诊、漏诊的13例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8例,卵巢肿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盆腔脓肿1例。术后病理证实,腺癌9例,管状-乳头状腺癌4例。结论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应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有条件者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352例临床病理资料分为两个年龄组:即年轻妇女组(≤40岁)及中老年妇女组(〉40岁)。年轻妇女组46例,中老年妇女组306例,比较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临床病理类型以及对术前术后诊断的差异性。结果: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老年妇女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占86.9%(306/352),两组患者在民族、居住地区及合并肥胖、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文化程度在中老年妇女组内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组内部城市和农村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均以子宫内膜样腺癌I期,G1,浅肌层浸润为主。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与年轻患者相似。年轻组病理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所占比率高于年老组,中分化-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所占比率低于老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实际上均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疾病本身关系不大。对于早期、高分化的年轻(≤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青年子宫内膜癌和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妇科相对较少见的青年子宫内膜癌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对1980~1997年间收治的青年子宫内膜癌27例(≤40岁),老年子宫内膜癌30例(≥70岁)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青年子宫内膜癌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伴原发性不孕者40.74%,卵巢异常增大者59.26%,病理诊断为卵巢滤泡囊肿者48.15%。无症状者占15%。以雌激素相关型子宫内膜癌为主,肌层浸润相对较少,分化较好。老年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多数与雌激素和增生无关,肿瘤恶性高,分化差。结论青年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较难区分,诊断时应特别慎重。老年子宫内膜癌如能早发现.掌握手术适应症,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21例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占同期收治子宫内膜癌的13.9%,与以往资料相比,患者有年轻化趋势;≤40岁者和41~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其中失访2例,死亡2例,复发3例.结论 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段诊刮是其诊断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合并高危因素者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5.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0月14例子宫内膜癌在超声检查中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的分析,以及2007年1月-10月的38例子宫内膜息肉、15例子宫内膜增生、4例粘膜下肌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和误诊原因分析.结果 14例子宫内膜癌中术后病理结果与术前超声检查相符合的有11例,其余3例误诊为粘膜下肌瘤1例,子宫内膜增生1例,官腔积液1例.15例子宫内膜增生、38例子宫内膜息肉中各有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鉴别官腔内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探讨如何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规范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6年间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252例术前误诊、漏诊13例。结论 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是非常必要的,有条件的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期前后。≤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较少见,虽然少见,但其临床及病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就11例本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  相似文献   

8.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鹤  陈心秋  李菲 《肿瘤学杂志》2006,12(5):418-419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41例≤45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岁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的17.37%。患者中合并原发或继发不孕者12例(29.27%);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者14例(34.15%)。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为主,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阳性率分别66.67%(22/33)和50.00%(4/8),≤35岁者和36~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无差异(P>0.05)。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有高危因素者加辅助治疗。[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多与雌激素刺激有关,ER、PR的阳性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保留生育功能和保留卵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1986年3月~1997年6月住我院且资料完整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13例,现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6年3月~1997年6月,我院共收治子宫内膜癌137例中,22岁~40岁13例,平均年龄36.9岁。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者11例,阴道血性溢液者2例。10例患者曾误诊为月经不调行乙酚0.5~1mg/d,连用20天;黄体酮10~20mg/d,肌肉注射,连用3~5天,共用3~9个周期。4例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未刮宫,9例行刮宫者均确诊为癌(其中3例确诊前曾刮宫2~4次,均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症状出现时间为2个月~60个月,平均15.7个月。一级亲属中有恶性肿瘤病4例,临床Ⅰ期6例,Ⅱ期3例,Ⅲ期、Ⅳ期者各2例。子宫内  相似文献   

10.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高危险因素-多囊卵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与多囊卵巢的关系.方法:对15例患者术前用彩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双层法);术中测量卵巢长、宽径,按"π/6×长×宽2"公式计算两侧卵巢体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15例中多囊卵巢者11例(73.3%),双侧卵巢体积均明显增大(平均卵巢体积22.94cm3),是非多囊卵巢者的3.55倍;均有明显月经紊乱,其中反复激素治疗8例(72.7%).而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2.35cm,约为正常子宫内膜厚度的2倍左右.结论:多囊卵巢患者自身内源性雌激素增多和治疗过程中外源性雌激素应用所导致的子宫内膜增厚是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年龄<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185例,根据随访3年后的最终结果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对临床资料、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随访3年发现,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7.3%。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比较,在BMI、ER(+)、PR(+)、合并PCOS、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ER(+)、PR(+)、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较大,ER(+)及PR(+)率较低,病理分期较晚,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误漏诊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与子宫颈癌相持不下比有接近或相等的趋势[1] 。尽管诊断方法较多 ,但在临床工作中 ,仍有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 81例 ,其中 11例误诊或漏诊 ,占13 5 %。本文就这 11例患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2例正常子宫内膜,22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41例子宫内膜癌中细胞周期素D1(CylinD1)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子宫内膜中CylinD1无表达,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有显著差异(P<0.05 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随临床分期升高和病理分级升高,CylinD1表达也升高.提示CylinD1的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宋学军  于爱军 《中国肿瘤》2013,22(7):592-595
[目的]探讨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年龄≤45岁的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5例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例发生卵巢转移.卵巢转移发生率为8.23%(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为肿瘤大体类型、子宫肌层浸润、脉管瘤栓、输卵管转移和阴道受侵(P均<0.05).[结论]保留卵巢能提高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在进行彻底手术病理分期,确定无卵巢隐性转移及卵巢转移高危因素后,可以选择保留卵巢,并应对保留卵巢患者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5.
自1986年3月-1997年6月住我院且资料完整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13例,现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孕激素治疗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疗效。方法36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药物治疗3月后,总治愈率为80.6%(29/36),其中轻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治愈率为100.0%(14/14),中度为73.3%(11/15),重度为57.1%(4/7)。未好转者继续用药3月,其中4例中度EAH转化为萎缩期内膜,3例由重度EAH转化为中度EAH的病例转为分泌期或萎缩内膜,1例重度EAH病例继续用药6月后子宫内膜病变萎缩,治愈率达100.0%。但随诊2年后又有2例中度、2例重度EAH复发,1例重度EAH 3年后转为癌。结论对于年轻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药物治疗安全有效,但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31例子宫内膜癌患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对照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9例及子宫内膜癌组31例组织中HE4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image pro-plus 6.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择测定目标积分光密度(IOD)作为评价参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正常对照组(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19例及子宫内膜癌组31例患者血清中HE4的水平.结果:1)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4在子宫内膜癌Ⅰ期组织中的IOD中位数低于Ⅱ、Ⅲ期组织中IOD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OD与FIGO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01).2)子宫内膜癌组HE4的血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术后血清中HE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3)子宫内膜癌组组织中的表达和术前血清中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4)子宫内膜癌组术前血清HE4水平与FIGO分期、血清CA12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血清HE4表达升高,可作为子宫内膜癌血清学标志物,是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辅助诊断、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的客观指标,可用于指导临床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董燕君  周坚红 《肿瘤学杂志》2011,17(10):785-787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11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下子宫内膜厚度和内膜的均匀程度。[结果]子宫内膜癌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10.16±4.28mm,显著性大于子宫内膜炎(5.64±2.64mm)、子宫内膜增生(7.18±2.32mm)、不典型增生(8.46±4.18mm)和正常子宫(5.77±3.05mm)的内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者内膜均匀的比例与其他内膜性疾病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3%vs40.06%,χ2=0.873,P=0.351)。[结论]子宫内膜厚度有助于鉴别绝经前阴道流血妇女内膜疾病的良恶性质。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981年1月~2001年12月间住院手术子宫内膜癌104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5例(增生期17例,分泌期18例)及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组织中hMSH2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对hMSH2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hMSH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68.3%、4/8(50.0%)、5.9%和5.6%,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hMSH2表达缺失率无明显差异(P=0.294),但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样腺癌、腺鳞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hMSH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73.3%、2/8、2/4和1/2,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MSH2基因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学类型(P=0.035).hMSH2表达阴性和阳性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52.0%,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0%、32.0%,hMSH2基因表达阴性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结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hMSH2基因表达缺失率相似,hMSH2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早期有关.hMSH2基因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中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有关,hMSH2基因表达缺失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