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制定治疗计划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分子探针的热点研究,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并随着人口老龄化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在AD 出现临床症状前数十年脑内就可发生病理改变,临床诊断标准不能准确诊检轻度AD及无症状AD.AD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发生在AD早期的不可逆性神经损伤前的干预治疗尤为重要.神经影像标志物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诊断早期AD的方法,PET功能性...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具有显著的肿瘤异质性。PE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在体的检查方法。使用PET显像进行早期检测、制定治疗计划和疗效监测有助于辅助诊断、预后, 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 并帮助临床医师诊断、鉴别其异质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此, 以PET显像为应用基础的胃癌特异性探针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总结了胃癌特异性靶点及其对应分子探针的热点研究, 并阐述和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 希望为胃癌新型PET显像探针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纳米抗体凭借其优越的靶向性、稳定性、溶解度及组织穿透能力,已成为分子影像领域中的热门靶向分子。多种基于纳米抗体的分子影像探针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均已展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笔者主要介绍纳米抗体分子影像探针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其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放疗和化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治疗后疗效评价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用于评价疗效的影像学技术仅基于形态学的变化,不能早期准确地反应肿瘤大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影像学技术PET/CT能够使用不同类型的显像剂,分别从代谢、增殖、乏氧、凋亡等方面早期评价治疗后反应,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就多种PET/CT显像剂在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5):523-52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MRI对肺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疑似肺部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与MRI资料,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肺部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采用四格表资料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33例中,经病理确诊及经临床、随访共同确诊恶性肿瘤30例,其中~(18)F-FDG PET-CT正确诊断29例,假阴性及假阳性各1例,敏感度96.67%,特异度66.67%;MRI正确诊断22例,假阴性8例,假阳性2例,敏感度73.33%,特异度33.33%。结论:~(18)F-FDG PET-CT与MRI在诊断肺部恶性肿瘤方面均有较高价值,但~(18)F-FDG PET-CT较MRI有更高的检出率及更低的误诊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Tau蛋白的异常累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及非AD类Tau蛋白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并且与神经变性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近年来,第一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已经被研发,并进行了临床试验。因第一代PET分子探针中常出现脱靶结合,促进了具有更高结合力和选择性的第二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的研发。笔者综述了Tau蛋白PET显像作为AD病理学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和Tau蛋白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18F-FDG PET显像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某些肿瘤的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脂肪酸代谢PET显像在脂类代谢显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糖代谢的不足,能提高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笔者就目前应用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的肿瘤短链脂肪酸代谢PET显像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早期发现及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肿瘤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肿瘤筛查手段要求的提高,PET这一高端影像学检查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筛查.虽然大量数据显示PET可在人群中发现一些亚临床的恶性肿瘤,但在当代医疗实践中,PET用于肿瘤筛查依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该文旨在分析PET在目前肿瘤筛查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肿瘤筛查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准确地诊断及分期对胃癌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显像如PET/CT或PET/MR可以在分子或细胞水平对肿瘤进行显像,在胃癌的诊断、分期、再分期和疗效评估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由于传统的正电子核素示踪剂18F-FDG在胃癌的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多种新型分子探针逐渐被开发并应用于胃癌诊断中。笔者就PET/CT分子影像探针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迅猛发展,而现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或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无法对免疫治疗疗效进行准确的解读和确切的评估,尤其是反映肿瘤缓解或进展的关键问题—肿瘤负荷的变化。基于此,RECIST工作组结合临床肿瘤免疫治疗实践改良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版本1.1)制定了一个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实体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immun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iRECIST),并在2017年第18期的The Lancet Oncology上发表。该标准详细定义了实体瘤测量及肿瘤大小评价的标准方法,以期在后续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中得以验证。作者对这一新的标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放疗主要是通过诱导DNA损伤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可通过激活宿主免疫成分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从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导致免疫抑制。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其中又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最具代表性,但其在一些免疫“冷”肿瘤中并不起作用。基于放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发现PD-1/PD-L1抑制剂可以解除放疗导致的免疫抑制,而放疗可以使免疫“冷”肿瘤转换为免疫“热”肿瘤从而受益于免疫治疗,因此,二者的联合应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笔者将主要介绍放疗与PD-1/PD-L1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总结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这对临床选择合适的获益人群、评估疗效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手、足部小关节,呈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改变,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不同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PET提供了一种在细胞水平上的显像方法,是一种潜在的、高度灵敏的滑膜炎评估方法。笔者就PET分子探针在RA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A的诊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早期监测肿瘤在不同治疗方法中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PET可从分子水平上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特异度.18F-FDG为葡萄糖类代谢显像剂,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显像剂,因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表现为对肿瘤的非特异性显像.3'-脱氧-3'-18F-氟胸腺嘧啶(18F-FLT)为核苷酸类代谢显像剂,在细胞增殖显像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两者在肿瘤监测、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各具特点.该文就PET-CT在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探讨两者在监测非手术治疗疗效时何者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Binsheng Zhao Yongqiang Tan Daniel J. Bell Sarah E. Marley Pingzhen Guo Helen Mann Marietta L.J. Scott Lawrence H. Schwartz Dana C. Ghiorghiu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magnitudes of variability when measuring tumor size may be valuable in improving detection of tumor change and thus evaluating tumor response to therapy in clinical trials and care. Our study explored intra- and inter-reader variability of tumor uni-dimensional (1D), bi-dimensional (2D), and volumetric (VOL) measurements using manual and computer-aided methods (CAM) on CT scans reconstructed at different slice intervals.Materials and methods
Raw CT data from 30 patients enrolled in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was reconstructed at 5, 2.5, and 1.25 mm slice intervals. 118 lesions in the lungs, liver, and lymph nodes were analyzed. For each lesion, two independent radiologists manually and, separately, using computer software, measured the maximum diameter (1D), maximum perpendicular diameter, and volume (CAM only). One of them blindly repeated the measurements. Intra- and inter-reader variability for the manual method and CAM were analyzed using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and Bland–Altman method.Results
For the three slice intervals, the maximum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for manual intra-/inter-reader variability were 6.9%/9.0% (1D) and 12.3%/18.0% (2D), and for CAM were 5.4%/9.3% (1D), 11.3%/18.8% (2D) and 9.3%/18.0% (VOL). Maximal 95% reference ranges for the percentage difference in intra-reader measurements for manual 1D and 2D, and CAM VOL were (−15.5%, 25.8%), (−27.1%, 51.6%), and (−22.3%, 33.6%),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Variability in measuring the diameter and volume of solid tumors, manually and by CAM, is affected by CT slice interval. The 2.5 mm slice interval provides the least measurement variability. Among the three techniques, 2D has the greatest measurement variability compared to 1D and 3D. 相似文献16.
17.
免疫治疗已经进入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配体-1(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阻断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肿瘤患者PD-L1表达情况并筛选适应证,但PD-L1表达异质性、动态变化性以及样本取材受限等因素限制了经此法对肿瘤患者体内PD-L1表达情况的评估价值。 PD-(L)1 PET成像利用放射性标记分子在空间和时间上非侵入性地评估 PD-(L)1 的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互补使用,理论上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就 PD-(L)1 探针分子成像原理、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等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自PET/CT进入临床以来,主要应用于成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原发灶寻找、临床分期和再分期、疗效评估、指导手术和放化疗计划以及预测生存期等方面,在儿童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来看,PET/CT在国内儿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与医用放射性核素知识的普及程度低,以及临床对PET/CT在儿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认知度不够相关,以致国内儿科PET/CT工作开展少,缺乏经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该文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希望促进PET/CT在儿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采用按像素量化CT值方法鉴别囊实性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39位患者41例卵巢囊实性肿瘤,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7例,恶性14例.应用ImageJ软件在增强CT图像上沿肿瘤边界逐层勾画出感兴趣区(ROI),并提取ROI内各像素点的CT值.分别以20、25、30、35、40 HU为囊性及实性成分分界值,得到全病灶内囊性及实性成分的CT量化值,计算不同分界值时2组病例实性成分百分比、实性成分平均CT值及中位CT值. 结果 不同分界值时,恶性组实性成分平均CT值较良性组高(P<0.05).20、25、35、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中位CT数值较良性组高(P<0.05).仅分界值为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百分比较良性组高(0.67±0.25 vs 0.47±0.3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区分卵巢肿瘤良恶性,当分界值为40 HU时,卵巢实性成分中位数值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735).结论 将CT值按像素量化有助于确定囊/实性成分,40 HU是较好的分界值,并且所获实性成分百分比及实性部分CT值有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