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中出血一直是困扰手术医师的问题之一,出血严重影响了手术视野,使得术中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微细部位的处理难度加大,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严格控制影响术中出血的因素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成为提高鼻内镜手术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手术过程中术野清晰和出血量少是鼻内镜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1-5]。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6月~2010年12月应用Foley管对14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发现该技术对于保持术野清晰及减少术中出血有较好帮助,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药物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镜手术已广泛开展,受到业内人士高度重视;但手术麻醉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院通过控制性降压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渗血,使鼻内解剖结构清晰,有利于顺利清除鼻内病变组织,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23例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明确,术前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及MRI,全身或局部麻醉鼻内镜下行肿物切除术,尤其是辨清其基底及起源地,并完整彻底切除鼻及鼻窦病变组织,是有效防止复发的关键。结果 经鼻内镜手术治愈22例(95.7%),有效1例(4.3%),术中出血少,22例随访2~6年未见复发,1例1年后复发,经鼻内镜联合柯-陆径路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彻底切除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声刀在鼻内镜鼻腔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超声刀应用于鼻腔血管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优点. 方法 10例鼻腔血管瘤患者在鼻内镜下,利用超声刀直接闭合切除血管瘤. 结果 10例均一次成功摘除血管瘤,术中出血少,术后无出血及并发症发生.均在术后2~3天治愈出院. 结论鼻内镜下超声刀切除鼻腔血管瘤,具有视野清晰、术中出血少、手术安全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蝶窦手术2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蝶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和手术体会。方法 :2 1例患者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 蝶窦手术 ,其中全身麻醉 2例 ,局部麻醉辅以强化麻醉 19例。结果 :随访 3个月~ 4年。 2 0例痊愈 ,1例出现窦口闭锁 ,行再次手术开放 ,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部麻醉鼻内镜下蝶窦手术具有视野清楚、损伤小、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两种方法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行全麻下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1249例,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35例(治疗组)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1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出血量等。结果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可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概率,而与术后继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能有效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手术因其具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快速康复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鼻内镜手术对麻醉要求高,特别是围拔管期,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区出血、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升高等严重后果,因此平稳的度过围拔管期对于鼻内镜手术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佐辛经鼻给药对鼻内镜手术苏醒期躁动及I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出血是鼻内镜手术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出血会干扰术野、污染镜面、影响术程与术式,对出血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因此,出血量的多少常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对1998年3月以来选择有完整资料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1例鼻内镜术前应用抗生素及独一味胶囊与83例术前未应用抗生素及独一味胶囊的病例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内镜治疗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29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并对术中所见结合CT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疗效评定,29例患者均治愈,内镜及CT检查显示患侧术后中鼻道及上颌窦口宽敞;筛窦、上颌窦腔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鼻塞、头痛、血涕等症状均消失。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局麻加静脉注射哌替啶用于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醉已成为鼻内镜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手术部位深在 ,术野小 ,操作精细困难 ;且鼻腔内病变部位血管丰富 ,易出血 ,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 1月我们对不能耐受单纯局麻的15 0例鼻内镜手术者 ,采用局部麻醉加静脉注射哌替啶的麻醉方法 ,提高了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2.
丁卡因胶浆在鼻内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麻醉曾经是鼻内镜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但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和麻醉安全性较差等缺陷,采用率逐渐减少,但鼻内镜手术的局部麻醉方法仍然可以改良,我们应用丁卡因胶浆作为局部麻醉剂,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治疗的10例真菌性蝶窦炎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性蝶窦炎以涕中带血、头痛为主要症状表现,鼻窦CT扫描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经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后随访1年,10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安全等优点,符合功能性手术的理念,是真菌性蝶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全身麻醉控制性降压后动脉压、心率与术野出血的关系。方法 48例病人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进行鼻内镜手术的病人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24人。N组只接受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C组接受硝普钠和艾司络尔进行控制性降压麻醉。常规麻醉诱导,用1~2%异氟醚和50%N_2O维持。两组病人术中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65mmHg之间,C组病人通过调整艾司络尔用量将心率维持在80~90次/分。根据Fromme术野质量评分表在手术开始后5、15、30、45分钟由同一术者进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 C组病人术中心率明显低于N组,同样C组的术野质量评分也明显低于N组。结论 鼻内镜手术控制性降压后术野质量与心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从鼻腔径路鼻咽血管纤维瘤超声刀切除术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行性。方法14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行同侧主供血动脉DSA栓塞后经传统硬腭径路手术7例,鼻内镜下辅以鼻腔径路超声刀手术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传统手术术中出血约700-1200ml,平均860ml,手术时间180-300min;鼻内镜下辅以鼻腔径路超声刀手术术中出血约250-350ml,平均293ml,手术时间90-180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鼻内镜下辅以腔径路超声刀手术,是有效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的安全术式,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病理和临床诊断为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6例,术前做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2年,16例患者术后复发2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Krouse Ⅰ~Ⅱ级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为视野清楚、创伤少、出血量少、复发率低、避免了面部切口。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相比,损伤小、出血少且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恢复鼻腔的生理功能,术后复发率低,在耳鼻咽喉科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因为在应用鼻内镜技术治疗鼻及鼻窦肿瘤方面,尤其在恶性肿瘤上缺乏统一认识[1],尚未广泛开展这类手术.近年来我们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恶性肿瘤5例,并进行随访,取得比较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茎突截短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鼻内镜组与对照组,各组33例。鼻内镜组在茎突截短术中使用鼻内镜辅助下行茎突截短术,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即口内路径行茎突截短术,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后观察并记录茎突截短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术后创面反应程度及术后再出血共6项指标。结果:鼻内镜组茎突截断长度较对照组长;2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鼻内镜组术中出血量为(85.0±35.0)ml,对照组为(95.0±40.0)ml,两者无明显差异;鼻内镜组患者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时间也较短;鼻内镜组患者术后创面反应较对照组轻;2组术后均无出血。结论:鼻内镜应用于双侧茎突截短术中截短茎突长度较长,且术后疼痛小,反应轻,是一种较为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的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性病变, 在鼻内镜技术出现之前, 治疗方式主要为Caldwell-Luc术式, 即经典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应用, 一些上颌窦良性病变手术可经下鼻道或中鼻道完成, 临床上已经基本上代替了Caldwell-Luc术式, 一些开放性的手术也在鼻内镜辅助下有所改进。鼻内镜技术优势在于有良好的手术视野及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小, 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下鼻甲、鼻泪管等生理结构组织。在鼻内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许多术式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该文通过文献复习, 对鼻内镜下上颌窦病变的手术入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喉显微手术暴露不佳时,鼻窦内镜辅助手术的可行性,比较鼻窦内镜及显微镜在喉显微手术中的优缺点。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鼻内镜辅助完成喉显微手术28例。结果 28例均一次手术成功,临床治愈,无明显并发症。除2例喉乳头状瘤外,其余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在喉显微手术中具有较显微镜视野更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创伤性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