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结合正颌、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5例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患者,采用上颌前部根尖下骨皮质切开术加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拔除及颊侧骨皮质切除术并术前、术后结合微型种植支抗的正畸方法联合治疗。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正后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点角(SNA)平均减少3.1°,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槽座点角(ANB)角平均减少3.45°,上前牙唇倾度平均减少2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种植支抗结合牙外科正颌技术及正畸技术治疗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咬合诱导矫治器配合肌功能训练对早期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12月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功能训练,治疗12个月后观察矫治疗效。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上牙槽座角、下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下颌平面角、面、眼耳平面相交下后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蝶鞍中心与颏顶连线与眼耳平面相交的下前角、上面高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治前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全面高、下面高、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下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覆盖、覆颌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矫治前后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及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咬合诱导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可增强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疗效,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减少覆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后鼻棘点-颅底点(PNS-Ba)显著增加(P<0.05),其余上气道矢状径指标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S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NA平面的交角(U1-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SN平面的交角(U1-SN角)、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U1-AP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均显著减小,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角)、下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显著增加,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拔牙组SNB角与TB点-TPPW点(TB-TPPW)、悬雍垂尖点-中咽壁(U-MPW)呈正相关,非拔牙组ANB角与SPP-SPPW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拔牙矫治后SNB角与TB-TPPW、U-MPW变化呈正相关,非拔牙矫治后ANB角与SPP-SPPW变化呈负相关,影响矫治后患者气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颌骨前后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在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口呼吸所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无托槽隐形矫治)与观察组(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肌功能训练)各45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所用时间,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颌面部形态及上气道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矫治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年后,两组均建立了正常的覆合、覆盖,观察组前牙覆合、前牙覆盖轻于对照组,上牙弓、下牙弓宽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矫治后前颌面部形态均好于矫治前,观察组矫治后SNB角、L1-MP角、L1-NB角、L1-NB距高于对照组,SNA角、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L1-MP)、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的交角(L1-NB角)及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距)...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无托槽隐形器治疗前后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评估该矫治器对牙齿垂直向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结束的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隐形矫治病例32例,均采用非拔牙矫治方案。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18项牙颌硬组织、6项面部软组织指标,对治疗前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角度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夹角(SNA)增加,差异无统学意义;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SNB)增加,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MP-FH)、颌平面角(OP-SN)、Y轴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牙体长轴与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减小,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距测量中后面高(S-Go)、下颌体长度(Go-Pog)均增加,后面高与前面高比值(FHI)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与上下第一磨牙均压低,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肌功能训练、肌功能矫治器辅助上下颌扩弓矫治对学龄期安氏Ⅱ类1分类(AngleⅡ1)错颌畸形患儿硬组织、软组织、牙弓变化、口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学龄期AngleⅡ1患儿,按矫治方法不同分为扩弓矫治组(n=37)和肌功能联合矫治组(n=37)。扩弓矫治组仅进行上下颌扩弓矫治,肌功能联合矫治组在扩弓矫治组基础上采用肌功能训练、肌功能矫治器进行辅助矫正治疗。对比两组矫治前后硬组织[鼻根点-上下齿的槽座点构成角(ANB)、鼻根点-下齿的槽座点-蝶鞍的中心构成角(SNB)、鼻根点-上齿的槽座点-蝶鞍的中心构成角(SNA)、覆颌(OJ)、覆盖(OB)、下颌平面-下中切牙的长轴相交上内角(LI-MP),鼻根点-下牙的槽座点-上中切牙的切缘角间距(LI-NB),鼻根点-上牙的槽座点-上中切牙的切缘角间距(UI-NA)]、软组织[H角-下唇的突点至审美平面的间距(LL-E)、下唇的突点至H角的间距(LL-H)、鼻下点至H线的间距(Sn-H)]、牙弓变化(下颌6-6宽度、下颌5-5宽度、下颌4-4宽度、上颌6-6宽度、上颌5-5宽度、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微型钛种植钉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9例,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为强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以两步法内收前牙。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方法,观察切牙和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选择治疗结束并X线图象清晰的患者6例进行测量,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端水平内收6.20 mm,切牙牙轴平均减少11.80,°支抗磨牙平均前移1.18 mm。上颌切牙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牙近中位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建立上下磨牙的中性关系和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结论微型钛种植钉支抗能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颧牙槽嵴种植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江门市口腔医院就诊的50例使用颧牙槽嵴种植支抗的正畸患者,共植入100颗种植钉。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负载时间及种植钉尺寸回顾性分析颧牙槽嵴种植支抗的松动率。结果青少年组种植钉松动率为22.7%,成年组松动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 mm×11.0 mm组种植钉松动率为25.0%,2.0 mm×13.0 mm种植钉松动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牙槽嵴种植支抗的稳定性与年龄、种植钉尺寸有关,与性别、负载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结构与口腔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采取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牙齿结构变化、口腔炎症反应。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磨牙移位较小,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离差较大(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较治疗前高(P0.05),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错(牙合)畸形患者采取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可改善牙齿结构,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生长型与牙颌补偿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86例.通过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骨性Ⅱ类错合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程度同上下颌中切牙倾斜程度与(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倾斜角度做相关性分析.选择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角)与前颅底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2008-2013年就诊于本院处于青春发育期的22例正畸患者,通过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畸形,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后的SNA角、ANB角、U1-NA角、U1-NA距离(mm)、前牙覆合、前牙覆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角U1-L1、角L1-MP、A-Npog等结果较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牙列整齐,覆合覆盖正常,侧貌良好,上下唇突度减小,上唇突度减小更加明显。结论: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拔牙矫治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经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并以直丝弓技术矫治完成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8.4±1.0岁(16~24岁)。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形态进行测量分析,并建立以上下唇突距变化值为因变量、相关硬组织变化值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果矫治前后的显著性改变主要发生在牙齿和面部软组织,颌骨变化不具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下唇突距的变化与上下切牙突距,上下切牙倾斜度及面高比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上下切牙突距变化对上下唇突距的变化最具影响。结论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和面部软组织变化明显,软组织形态与切牙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支抗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8例Ⅱ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突,矫治设计为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用微钛钉植入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结合直丝弓技术进行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以每侧150~200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牙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8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5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5mm,有效地控制了后牙支抗。结论微钛钉种植支抗作为稳定的正畸支抗,不依赖患者的合作,能有效地控制后牙支抗,使前突的牙弓得到较完美的矫治,扩大了正畸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上气道形态与牙颌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下颌后退致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22例,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前后拍摄CBCT、头颅侧位片,分别进行上气道、牙颌软硬组织相关指标的测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中有94.7%的患者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84.6%的患者疼痛缓解或消除,85.7%的患者张口受限好转或正常,可复侧、不可复侧盘-髁关系完全复位率分别为76.7%和8.3%。治疗后患者牙颌软硬组织指标中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前鼻棘点-颏下点距离(ANS-Me)、蝶鞍点-下颌角点距离(S-GO)、面突角、颏唇角、鼻下点与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Sn-Mes)增大(P<0.05),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下齿槽座点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Wits)、髁突后切点和蝶鞍点在眶耳平面上垂足点间的距离(S-CO),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U1-L1),上、下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OB)和水平距离(OJ)及上唇突度减小(P<0.05)。治疗后患者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牙齿指标[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垂直距离(U1-NA)、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Apg-U1)]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1-NA、U1-SN、Apg-U1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咬合关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种植支抗在牙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Branemark种植系统、国产华西医大研制种植系统以及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等种植体在缺失磨牙区植入,并以此为支抗进行牙列矫治,在治疗完成后视情况拔除种植体(钉)或保留种植体进行缺牙区固定修复。结果29例患者都能顺利完成治疗,而且种植体(钉)无明显松动。结论采用种植支抗配合临床进行正畸治疗,不仅可以起到增加支抗,使正畸治疗顺利进行的作用,而且还能对缺牙区进行修复,不会对邻牙产生影响。经过治疗及追踪,种植支抗对口颌系统无不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低T形曲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阳 《广西医学》2010,32(3):293-294
目的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观察矫治前后牙颌面的变化情况,以寻找一种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安氏Ⅱ^1类错[牙合]21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横腭弓控制支抗,下颌不拔牙,或拔除单颗严重错位的下切牙,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内收上前牙,单独牵引上颌尖牙远中移动至与下颌尖牙形成中性关系,采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高低T形曲内收、压低并根腭向转距控制上切牙。后期常规精细调整。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其颌面部变化。结果21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前牙突距平均减小6.3mm,下前牙突距平均减小0.2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小6.1mm;SNA角平均减小3.8°,SNB角平均减小0.4°,ANB角平均减小3.4°;覆颌基本恢复正常;上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平均减小13.3°;上前牙前突得到明显改善;尖牙为中性关系,磨牙完全远中关系。结论高低T形曲用于矫治成人安氏Ⅱ^1错[牙合],能够内收、压低并转距控制上切牙,效果满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麦鸥肌功能研究中心(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效果及对患儿口腔习惯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郑州牟州医院收治的82例处于混合牙列期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38),其中观察组使用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性矫正器矫正治疗。两组矫正疗程均在10~15个月期间。评价两组患儿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情况,对比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结果 观察组不良口腔习惯改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以及其交角(U1-NA)距离、U1-NA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小于对照组,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可有效减小患儿上颌前突,显著帮助患儿纠正不良口腔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口腔正畸矫正的错畸形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支抗组和微螺钉种植体组,各56例。强支抗组给予传统强支抗治疗,微螺钉种植体组给予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效果;用X线测量分析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唇部软组织指标、牙列指标、上颌骨指标差值,并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时间短于强支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下唇-E线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切牙宽度、下切牙宽度、上中切牙角、下中切牙角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前后上颌宽度、下颌宽度、SNA角、SNB角差值均大于强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螺钉种植体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强支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钉进行口腔正畸治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唇部软组织、牙列、牙槽突的美学形态,具有较好的正畸效果。  相似文献   

20.
谭宇  黄丽  杨四维 《海南医学》2016,(8):1266-1268
目的 比较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后上颌切牙及支抗磨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24例安氏Ⅱ1上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各12例,微种植体组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J钩组使用头帽J钩内收上前牙,比较两种支抗方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RL距离以及上中切牙角均减小,微种植体组减少更明显,上切牙内收且直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均减小,上切牙被压低,J钩组压低更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钩组上磨牙至RL距离、腭平面距离明显增大,上磨牙近中移动、伸长,微种植体组增大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切牙效果显著,支抗磨牙前移较少,是稳定有效的骨性支抗,但植入在牙槽骨后段的微种植体压低上前牙的作用却不及头帽J钩,严重的深覆深覆盖应考虑两种支抗方式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