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多巴胺,研究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24 h HR、CI(95±6)次/min、(4.1±0.2)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VRI(76.5±10.2)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24、48 h乳酸清除率为(65.3±10.2)%、(70.3±12.1)%,24、48 h SvO2≥65%比例(76.4±13.3)%、(75.3±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更加适合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与心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与研究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应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研究组患者应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 h后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的药物副反应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78%(8/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44%(2/45)(P0.05)。结论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能够快速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心脏指标,但药物副反应较强,治疗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酌情调整用药量,以便发挥最佳的药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持续输注特利加压素(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E)对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和肾灌注的影响。方法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试验组(26例),分别给予NE和NE+TP治疗,观察用药前(T_0),用药后6 h(T_6)、12 h(T_(12))、24 h(T_(24))、48 h(T_(48))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清除率、每小时尿量(UV)和肌酐清除率(CCr)、滤过水排泄分数(FEH_2O)、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变化。结果 (1)血流动力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T_0比较,T_6~T_(48)时2组患者MAP、乳酸清除率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T_6~T_(48)时试验组HR明显降低(P<0.05),MAP、乳酸清除率明显增高(P<0.05),2组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灌注情况:与T_0比较,T_6~T_(48)时2组UV、CCr、FEH_2O升高,FENa下降(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UV、CCr、FEH_2O升高(P<0.05),FENa降低(P<0.05)。结论小剂量持续输注TP联合NE,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血乳酸水平,改善肾灌注,且未发现明显与TP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用于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刘涛玮 《当代医学》2021,27(35):168-169
目的 探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对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R、CVP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乳酸清除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2 h,两组HR、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48 h,观察组HR均高于对照组,CV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酸清除率为(48.30±1.20)%,高于对照组的(26.88±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28 d后患者是否存活将上述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观察不同6 h乳酸清除率对患者存活的差异,比较两组APACHEⅡ评分、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6 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的存活率(90.6%)显著高于6 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10.7%)(P0.05);2存活组APACHEⅡ评分[(20.1±4.3)分]显著低于死亡组[(24.8±3.8)分](P0.05);存活组6 h乳酸水平[(4.0±0.6)mmol/L]与24 h乳酸水平[(2.7±0.3)mmol/L]均显著低于死亡组[(5.4±1.4)mmol/L、(6.2±1.0)mmol/L](P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23.8±2.5)%]与24 h乳酸清除率[(38.2±3.8)%]均显著高于死亡组[(17.5±1.4)%、(11.6±1.1)%](P0.05);36 h乳酸清除率、24 h乳酸清除率是患者死亡的重要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乳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将6 h乳酸清除率、24 h乳酸清除率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比较血乳酸清除率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blood oxygen satuation,ScvO2)在感染性休克治疗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感染性休克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n=30)、血乳酸清除率组(乳酸组,n=30)和ScvO2组(n=30).常规组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容量复苏成功后维持治疗72 h;乳酸组在容量复苏成功后如果乳酸清除率未达到10%,则在滴定式调整容量的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乳酸清除率达10%后维持治疗72 h;ScvO2组在容量复苏成功后如果ScvO2低于70%,则在滴定式调整容量的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ScvO2>70%后维持治疗72 h.比较各组间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7 d与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乳酸组和ScvO2组的MODS发生率、7 d与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但乳酸组与ScvO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乳酸清除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患者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但二者的作用近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01/2017-07重症监护病房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n=20)采用PiCCO监护仪监测指标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n=20)采用常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液体复苏后24h、48h乳酸、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液体复苏后6h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在感染性休克中利于容量评估,能精准地指导液体复苏,从而能快速有效的改善循环及组织灌注,具有安全性高、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8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休克复苏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达到复苏目标前,观察组患者以晶体液快速扩容的同时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初始仅以晶体液快速扩容,3 h后如仍未达到复苏目标,也给予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素。比较两组血乳酸变化趋势、外周血管主力(SVRI)变化趋势、达到复苏目标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结果:观察组MODS发生率、达到复苏目标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期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复苏治疗,两组乳酸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及6 h观察组SV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两组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快速补液的同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必要、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考。方法在本院于2016年4月到2017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选择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为多巴胺组与联合组。给予多巴胺组患者多巴胺进行治疗;给予联合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联合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肾功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在用药24h之后,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尿量均明显比多巴胺组患者高出很多,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与血中乳酸浓度低于多巴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联合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多巴胺治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DA(多巴胺)联合NA(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60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资料,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两组,即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加DA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加NA联合治疗,比对两组治疗效果和炎性因子变化。结果:研究组PCT为(0.89±0.74)μG/L低于对照组(2.71±0.91)μG/L(P0.05);对照组血乳酸的清除率是(42.29±6.48)低于研究组(74.49±8.35)(P0.05)。结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使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联合心肌坏死标志物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126例患者6 h复苏治疗达到预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目标.患者入院采血,测定乳酸清除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并于治疗6 h和24 h取血检测乳酸清除率水平.分析乳酸清除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酸清除率>10%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P<0.01);存活组乳酸清除率及各项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显著低于病死组(P<0.01);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MYO、CK-MB的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在患者预后病死风险单独判断中的价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P<0.01);6h乳酸清除率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和95%CI值明显高于单用乳酸清除率和单用心肌损伤标志物(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联合cTnT、MYO、CK-MB、NT-proBNP等心肌标志物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且评估效果显著高于各指标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围术期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过液体复苏后,随机分为Ⅰ组(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和 Ⅱ组(多巴胺加去甲肾上腺素),观察尿量、尿肌酐(UCr)、肌酐清除率(CCr)及钠排泄分数(FeNa)的变化。结果:Ⅰ组3 h时UCr、CCr明显高于基础值和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围术期感染性休克患者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不但提升血压,而且能保护肾功能,是治疗感染性休克较理想的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0例,均进行充分液体复苏,A组给予多巴胺3-15μg.kg-1.min-1,B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0.03-1.5μg.kg-1.min-1。比较用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组动脉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A组(P〈0.01),两组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在降低动脉血乳酸水平、加快乳酸清除、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方面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14.
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比较二组用药0b、6h、12h及24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平均动脉压6h、12h显著高于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以压力指标右房压(RAP)和容量指标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并观察达标过程中其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使RAP值达到12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经右室射血分数(RVEF)校正后的RVEDVI值达到100~200ml/m2;并记录两组患者经液体治疗前、后的RAP、肺动脉嵌顿压(PAOP)、RVEF、RVEDVI等参数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 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并计算治疗后6h时的乳酸清除率,后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h的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86.9%和81.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液体复苏达标的患者中,实验组的RVEDVI、RVEDVI差值、RVEF、RAP和治疗后6h的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1),而两组患者的PAOP、APACHE II和SvO2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液体复苏治疗6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呈相关性(P<0.01);达标患者乳酸清除率与复苏后SvO2呈相关性(P<0.05).结论 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较传统的压力指标RAP更安全、有效,可更好改善氧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探讨其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机理。方法:将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按照2008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两组均给予规律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各组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6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通过提高乳酸清除率来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清乳酸水平,从而发挥有效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液复苏,对照组患者复苏目标为ScvO2(中心血氧饱和度)≥0.70,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联合Pcv-aCO2<6 mmHg,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复苏6 h后ScvO2≥0.70的患者Pcv-aCO2与6 h乳酸清除率相关性。结果 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显著缩短,6 h平均补液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减少,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MAP、CVP、ScvO2、乳酸清除率、CI、SCr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观察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6 h后ScvO2≥0.70的患者Pcv-aCO2与6 h乳酸清除率呈现负相关(r=-0.754,P<0.001)。结论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有效评价患者的循环血流量,组织灌注状态及缺氧情况。  相似文献   

18.
袁俊  杭佑宝 《吉林医学》2013,(28):5765-576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ICU感染性休克效果。方法 24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DA(多巴胺)注射液治疗,实验组进行NE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的患者在用药治疗刚开始(0h)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开始后的12 h以及24 h,实验组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更好,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后的6 h,实验组的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出现率更低、复苏情况更好,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效果对比对照组更加显著。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治疗ICU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程子昊  袁受涛 《广西医学》2015,(2):260-261,264
目的探讨末梢灌注指数变异率(△PFI)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50例,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治疗后根据脓毒性休克指南推荐6 h液体复苏标准,将患者分为复苏达标组(28例)和未达标组(22例),比较两组EGDT 3 h、6 h时△PFI的差异。计算达标组3 h△PFI均数,根据该均数将50例患者分为灌注改善组14例,未改善组36例,比较两组3 h、6 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达标组在EGDT 3 h、6 h时△PFI均明显高于未达标组(P<0.05);灌注改善组、未改善组EGDT 3 h时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时灌注改善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组(P<0.05)。结论△PFI能早期动态评价感染性休克复苏效果,EGDT 3 h时△PFI≥39%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