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CEUS观察裸鼠MDA-MB-231乳腺癌原位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增强情况。方法雌性5周龄BALB/C裸鼠8只,于2只裸鼠右侧第二对乳腺脂肪垫下分别注射0.1ml MDA-MB-231乳腺癌细胞悬液,成瘤2周后,解剖取得肿瘤块后原位种植于另外6只裸鼠乳垫下,建立裸鼠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通过大体和常规超声观察原位肿瘤和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情况,在接种后第6周,采用经鼠尾静脉和经肿瘤周围皮下分别注射0.1ml SonoVue超声造影剂进行CEUS检查,造影结束后解剖裸鼠获得原始肿瘤及肿大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接种后第6天,6只裸鼠接种部位均长出肿瘤,成瘤率100%(6/6),常规超声观察原始肿瘤内血流较丰富,后期出现液化坏死灶和微小钙化灶,大体和常规超声观察均未发现明显腋窝肿大淋巴结;2经鼠尾静脉CEUS示所有裸鼠的原始肿瘤均为不均匀增强,肿瘤内出现范围不等的充盈缺损区,病理诊断原始肿瘤块为浸润性癌;3经肿瘤周围皮下CEUS检出1枚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为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裸鼠解剖后共检出3只裸鼠各有1枚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EUS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33.33%(1/3)。结论 CEUS在裸鼠乳腺癌淋巴转移模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患者血浆中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SD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ELISA法对2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52例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SDF-1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乳腺肿瘤患者的血浆中均可以检测到SDF-1蛋白的存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SDF-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P=0.000);而在乳腺癌患者中,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的SDF-1蛋白表达水平又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P=0.036)。结论外周血中SDF-1的表达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恶性肿瘤标志,而且其高表达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血管生成与nm23基因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Li Y  Wu F  Go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177-179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分析它们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8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能量多普勒检测肿瘤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对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m23基因蛋白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结果 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ymph node postive,LN )肿瘤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明显高于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lymph node negative,LN-)(t=7.07、6.34,P<0.01),而nm23-H1的表达则相反,同时nm23-H1阴性表达组的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MVD值显著高于nm23-H1阳性表达组,(t=6.86、6.49,P<0.05)。结论 肿瘤血管生成和nm23-H1的表达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m23-H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6例乳腺癌、28例乳腺良性肿瘤、37例癌旁乳腺组织和29组腋窝转移淋巴结中OPN的表达,分析OPN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OPN的表达水平(4.83)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86)和乳腺良性肿瘤(2.18)(P<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乳腺癌原发病灶与相应的腋窝转移淋巴结之间OP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乳腺癌c erbB 2阳性表达组OPN表达水平(5.22)高于c erbB 2阴性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乳腺癌OP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数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8)。结论:OPN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c-erbB-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为探讨乳腺癌c erbB 2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笔者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中c erbB 2基因表达和VEGF,FLK 1,bFGF,FLG阳性系数值及MVC值。结果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c erbB 2阳性率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P<0.01)。VEGF,FLK 1,bFGF,FLG和MVC值在c erbB 2阳性和阴性组间有差异(P<0.05或P<0.01)。提示乳腺癌c erbB 2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癌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分期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305例(根据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无新辅助化疗组)行乳腺癌各式改良根治术与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患者的相关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等信息,分析内乳淋巴结对乳腺癌分期与治疗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67.2%),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3例(34.3%);乳腺癌淋巴结病理(pN)分期改变者23例(34.3%),乳腺癌肿瘤病理(pTNM)分期改变者8例(11.9%)。无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23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5例(65.1%),内乳淋巴结转移者30例(12.6%);乳腺癌pN分期改变者30例(12.6%),pTNM分期改变者23例(9。66%)。新辅助化疗组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χ2=15.7,P〈0.05),pTNM分期改变率也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贸(χ2=5.3,P〈0.05)。结论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pN分期、pTNM分期有一定的影响。新辅助化疗不能使所有内乳淋巴结转移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不仅可完善乳腺癌pN和pTNM分期,而且能够指导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内乳区局部过度治疗,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揭示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同时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FAK、PTE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在92例乳腺癌中FAK和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和5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FAK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PTEN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3)乳腺癌组织FAK表达与PTEN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乳腺癌FAK的高表达和PTEN的缺失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956-2003年开展的l67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资料,选取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共4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选取的4个因素中,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情况下,肿瘤位置和年龄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也不同。腋窝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4.4%,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为18.8%,腋窝淋巴结4-6个阳性为28.1%,腋窝淋巴结≥7个为41.5%。结论有4个或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内侧肿瘤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0cm的年轻病人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sst)在乳腺癌中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行sst和ERPR的表达。结果 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11例,其中8例sst(+);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9例,其中7例sst(+),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3.6,P〈0.05)。良性乳腺瘤10例;其中4例sst(+)与20例乳腺癌sst(+)相比,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9.22,P〈0.01)。结论 sst对原发性乳腺癌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FAK、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92例乳腺癌组织中FAK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和46.7%,与良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K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星正相关(P〈0.01),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FAK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列联系数C≈0.3952)。结论FAK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FAK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增强其淋巴管生成作用,进而促使乳腺癌细胞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并对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127例中Luminal A型50例,8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6.0%;Luminal B1型28例,1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7.1%;Luminal B2型15例,3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HER-2过表达型25例,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8.0%;Basal-like型9例,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6.7%。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显著。结论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间接了解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或对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指征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各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5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FAP的表达,观察阳性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数量,结合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浸润深度等病理学指标,评价FAP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几乎无FAP表达,少数癌细胞有微弱表达。FAP阳性细胞主要为结直肠癌间质组织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TNMⅢ~Ⅳ期标本中FAP阳性细胞为(40.1±15.9)个,多于Ⅰ-Ⅱ期的(18.3±7.7)个(P〈0.01);且阳性细胞数量与分期程度相关(r=0.544,P〈0.01)。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细胞为(44.4±13.3)个,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的(18.5±8.1)个(P〈0.01);且阳性细胞数量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r=0.793,P〈0.01)。不同浸润深度T2、T1和T4组标本中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5.2±8.9)、(32.4±19.3)和(29.2±16.5)个(P〉0.05);阳性细胞数量与浸润深度无关(r=0.003,P〉0.05)。结论FAP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无表达.而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AFs中。FAP阳性细胞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间质中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CAFs)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中α-SMA来验证CAF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黏膜细胞与腺细胞排列杂乱,其中α-SM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癌旁组织中α-SMA的表达呈强阳性。胃癌组织α-SM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癌旁组织高于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α-SMA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Lauren分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肿瘤直径<3 cm预后较好,5年预后未复发率80.0%,肿瘤直径>5 cm患者5年预后复发转移或死亡者在75.0%。结论: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AFs呈高表现,其中癌旁组织表达高于癌组织,其与胃癌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预后较差,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对结肠癌肝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株中CXCR4蛋白及不同组织中SDF-1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SDF-1及抗CXCR4单抗对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趋化实验检测HT-29细胞定向迁移能力的变化.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观察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对裸鼠肝转移率和转移瘤数目的 影响.结果 HT-29细胞表达较高强度的CXCR4蛋白,而肝组织表达高强度的SDF-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SDF-1可以诱导HT-29细胞增殖(0.76±0.11 vs0.38±0.06,P<0.05),抗CXCR4单抗对SDF-1的诱导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42±0.08 vs0.76±0.11,P<0.05);SDF-1可促进HT-29细胞的趋化迁移,抗CXCR4单抗可显著抑制SDF-1诱导下HT-29细胞的迁移能力(104.6±18.3 vs 148.8±26.2,P<0.05).AMD3100治疗组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 vs 100%,P<0.05),平均瘤结节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7.8±2.6 vs 22.4±8.6,P<0.05).结论 SDF-1/CXCR4生物轴参与了结肠癌肝转移过程,拮抗CXCR4功能可抑制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与抑制CXCR4能够有效阻断结肠癌细胞在SDF-1诱导下的细胞增殖和定向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种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中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制作120例MCF-7乳腺癌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生理盐水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每组30只;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的牛长变化,28 d后统一脱颈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标本进行常规镜检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 实验4周后,低分子肝素组、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不仅在移植瘤体积、胸壁浸润及淋巴转移等方面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其VEGF、MVD的表达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尤以低分子肝素组中VEGF、MVD的表达更低,但与化疗组、内分泌治疗组间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裸鼠MCF-7移植瘤模型中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而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及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TNM分期和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HER2高表达(+++)51例与无表达(-)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的ERα、ERβ、P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04例乳腺癌患者,TNM分期为I期的占14.42%,Ⅱ期占62.50%,Ⅲ期占19.23%,Ⅳ期占3.85%;HER2阳性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18%,HER2阴性的转移率为47.5%;ERα、ERβ、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88%、63.46%、73.08%。ERβ与ERα、PR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HER2的表达负相关(P〈0.01);ERα与PR的表达正相关(P〈0.01),与HER2负相关(P〈0.01),PR与HER2的表达负相关(P〈0.05);ERα、ERβ、PR、HER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HER2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与作为乳腺癌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ERα、ERβ、PR的表达呈负相关,与TNM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未显示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釆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乳腺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n=26)和未转移的前哨淋巴结(n=29)中ALDH1的表达情况,分析前哨淋巴结中ALDH1的表达情况与原发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和未转移前哨淋巴结中ALD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0/26)、17.2%(5/29),转移前哨淋巴结中ALDH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转移前哨淋巴结(P<0.01)。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ALDH1的表达情况与原发灶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的表达情况及分子分型进行差异性分析,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将ALDH1的表达情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与术后病理明确性质的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进行差异性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ALDH1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将乳腺癌简易分为4种分子亚型,并探讨这4种分子亚型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ER、PR及HER-2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采用回顾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75例乳腺癌患者简易分为类luminal A型、类luminal B型、类HER-2(+)型及类basal-like型4种类型。对各型的临床特征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各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在175例乳腺癌患者中,类luminal A型、类luminal B型、类HER-2(+)型及类basal-like型分别占56.00%(98/175)、17.71%(31/175)、12.57%(22/175)和13.71%(24/175)。类basal-like型与类luminal A型相比,患者无瘤生存率较低(P0.05)。经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较淋巴结阴性患者差;类luminal A型患者预后最好,而类basal-like型患者预后最差。结论:淋巴结状况及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依据ER、PR及HER-2行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国际公认分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基本一致,对指导基层医院的乳腺癌预后及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