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伤寒论》对四逆汤的用法四逆汤为附片、干姜、甘草所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之主方。论中记载运用四逆汤的主证有以下几条: 1.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 大汗出,热不去,肉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既吐且利,大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6.大汗出,若下利而厥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当归四逆汤源出《伤寒论》一书,由当归12克,桂枝、芍药各9克,细辛3克,炙甘草、通草各6克,大枣5枚组成。原书用以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厥”指四肢寒冷,因为是由下而上冷至肘、膝,所以又称为“逆冷”,或“四逆”。如《伤寒论》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热之分,寒厥多见于心肾阳虚,阴寒内  相似文献   

3.
王尚均 《海南医学》2006,17(4):113-114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171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四逆汤,附子甘草加干姜,治疗寒邪入少阴,四肢厥逆急回阳。  相似文献   

5.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少阴寒化证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设.未见论及治疗头痛诸证的.本人从1995年~2005年7月,应用四逆汤加味治疗阳虚寒盛型头痛(自拟分型)34例,结果疗效甚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相似文献   

7.
四逆汤是张仲景所创著名方剂,为回阳救逆代表方。以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为臣;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助附、姜回阳救逆为佐。用于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之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温,舌淡苔白,脉沉或细  相似文献   

8.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手足厥寒是由于寒凝血滞,阳气不达于四肢;又兼营血不足,不能充盛于脉道,故呈脉细欲绝。基本病理是阳虚,寒凝血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方中以当归、芍药益营血,通血...  相似文献   

9.
手足厥冷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称此为“四肢厥逆”,又简称为“四逆”,还记载了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据方分析,引起手足厥冷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临证必须详细辨别,审阴阳、分寒热而治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外伤寒凉,阳气不足以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11.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厥阴篇》。原文第351条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又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条原文指出了厥阴病偏于血亏和里寒的方治。由于营血亏虚,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末,以致经脉失养,因而出现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症。若其人内有陈寒积冷,则厥逆脉细之原不在经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为《伤寒论》[1]中经典方,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仲景对四逆汤“四逆”的文字论述颇多,后世医家对其解读亦众多,大多以“四肢厥逆”来解.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本经主旨,发现“四逆”不仅仅是“四肢厥逆”之意.本文试对四逆汤中“四”、“逆”解释阐述如下. 1“四”字释义 《说文解字》[3]懈释“四”字:口,四方也.八,别也.口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4]解释说:阴数次三也.《正韵》[5]:“倍二为四.”可以看出“四”字有方位、数量等含义.对于仲景书中关于“四”字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当归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方,在〈〈伤寒论〉〉里,其明确指出:”手足噘寒,脉细欲绝甏当归四逆汤主之”。而手足冻伤是手足厥寒一种较重的表现,现代西医认为:手脚易冻伤的人,其四肢末端毛细血管血运差,因而易冻伤。而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有补血活血的功效;桂枝有温阳作用,特别是温心阳,使阳气直达四肢;细辛是厥阴经的主药,通草通经络,利血脉。所以,当归四逆汤能改善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环,能治疗手脚冻伤。  相似文献   

14.
四逆汤为少阴病扶阳散寒回阳救逆之要方,少阴证用之以回元阳,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本方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  相似文献   

15.
当归四逆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个处方。原文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又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汤。”本方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所组成,实属于桂枝汤的变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论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严格遵循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依方选药的法则。其立法之准,方药之精,应用之广,被后世奉为众方之祖。笔者统计全书用干姜之方有20首,其干姜配伍运用别具特色,概括如下。1回田救逆《伤寒论》中四逆辈,干姜附子汤,是干姜用干回阳救逆代表方剂,是“虚寒大甚,是以辛热剂胜之”的具体体现。附子长干散全身之寒,温心肾之阳,回阳补火;干姜味辛、性热,长干散中焦寒邪,以振心田,助附子回阳救逆之功。故仲景凡上吐、下泻、汗出、厥逆、脉沉微,濒干亡阳垂危阶段的病例均用附子并必配干斐,以助其…  相似文献   

17.
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湿兼寒者曰湿寒,湿兼热者曰湿热.以湿为主的病证,多见淋浊、肠鸣泄泻、小便不利等症.足太阳膀胱经的下髎穴,是主治下焦湿病的要穴.但湿热宜针,湿寒宜灸或针灸并用.厥寒厥热乃阴阳失调所致.厥寒证见四肢厥逆、脉沉细迟;厥热证虽四肢厥逆,但口渴多饮,身热面赤、脉数有力.厥热针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可导热下行,厥寒则宜施灸以温经通阳.寒慄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寒慄恶寒即恶寒战慄,多见于温病的前期或热极而恶寒。其本质是真热蕴伏于内,阴阳失调。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二间,配手少阴心经的阴郄,可以疏通内热,使阳气郁而不伸形成里热外寒的假象得以消除。由于胃有郁热,浊气不降、逆而上冲,故食入即吐.针刺足少阴肾经的幽门穴,配  相似文献   

18.
当归四逆汤适用于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液运行不畅,出现手足厥寒或肢体痹痛或寒凝腹痛或发为阴疽等症。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盖伤寒厥阴,肝经凝滞,血流不畅以致手足厥寒,脉微欲绝,故用当归、细辛温经散寒,当归、白芍温血养营,桂枝、白芍、大枣、甘草调营通滞,木通通利血脉,消滞除滞,诸药配合,可达到散寒通滞,温经通脉的作用。今人据其方药之性能,通过辨证,用以治疗冻疮、皲裂,血海虚寒之痛经,经事不调,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9.
原文]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集注]明·张介宾:脾脉宜缓,而缓甚则热,脾主肌肉四肢,故脾热则为肉痿及为厥逆。若微缓而为风痿四肢不用者,以土弱则生风也。痿弱在经而藏无恙,故心慧然若无病。  相似文献   

20.
范秀英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145-146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白虎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乌梅丸”,均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且均能治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会产生疑惑。因此,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此加以辨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经方。《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导致手足逆冷的原因虽很多,但其病机总是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阴盛阳虚,阳气不能外温四肢肢而厥冷,为阴阳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