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4):212-215
《伤寒论》将霍乱的证治列于六经病篇之外,旨在进行类证鉴别;《伤寒论》所论之霍乱属于虚寒性质的湿霍乱,其发病多兼有表证;《论》中所谓之热是指发热之症状,非为病性,所以“热多”、“寒多”并不是论“热霍乱”和“寒霍乱”;对其证治方药进行了论说。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寓证于方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伤寒论》方证的以方测证问题,例举当归四逆汤,麻杏甘石汤,桃核承气汤,麻杏甘石汤,四逆散,桃核承气汤,理中丸,从功效着手,补《伤寒论》论述证候之未逮、阐述了这些方剂的适应病证,增加了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白虎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乌梅丸”,均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且均能治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会产生疑惑。因此,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此加以辨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经方。《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导致手足逆冷的原因虽很多,但其病机总是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阴盛阳虚,阳气不能外温四肢肢而厥冷,为阴阳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5.
痹证是一种中医病证名,这类病证的主要表现是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产生疼痛、酸楚、麻木之感,并可伴随有关节的屈伸受限以及变形肿大等症状。在现代医学的体系中,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有关节疼痛表现的疾病,均可归属于痹证之范畴。尽管《伤寒论》中未直接论述痹证的治疗方法,但已有与痹证相关的论述,且其所载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当归四逆汤等,在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对《伤寒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研究也逐渐揭示了这些方剂治疗痹证的内在机制。本文对《伤寒论》中与痹证相关的论述及方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痹证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原方中,是否有葱白,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大多宗成无已无葱白之说。笔者认为原方应有葱白。其理由如下:一、疑原方有脱《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于当时战争频繁,致原书散佚不全,后经 相似文献
7.
当归四逆汤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厥阴篇》 ,云“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方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大枣、通草而成。当归苦辛甘温 ,补血和血 ,与芍药合以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 ,温经散寒 ,与细辛合而除寒邪 ;甘草、大枣益气健脾 ,补血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 ,使阴血充 ,客寒除 ,阳气振 ,经脉通 ,手足温而脉亦复 ,共奏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之功 ,主治阳气不足 ,阴血亦弱 ,外受寒邪 ,伤于经络 ,血脉不利所致诸症。近年来 ,当归四逆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遵循“血虚寒凝 ,经脉气血痹阻”之病机 ,广泛用于内、外、妇、… 相似文献
8.
李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
《伤寒论》“四逆辈”探讨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太阴病;治疗原则“四逆辈”一词,见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第2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0.
叔微治学,尤于《伤寒论》研究颇深,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许氏的伤寒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伤寒论著三种》。凡遇仲景有论无方者,采《备急千金要方》等方补之,遇仲景议论尚有不足者,以《诸病源候论》诸说辅之,所言皆浅显晓畅,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1.
"四逆汤"之临证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汤乃张仲景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其治疗急症的疗效早已得到广泛认同。仲景对杂病的诊治,审证求因,凭证选方,方药的运用灵活自如,独具匠心。故推及凡病属“真阳衰微,亡阳厥逆”之各种临床急危杂症皆可以本方斟酌用之,以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12.
张胜忠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3):53-54
对《伤寒论》第 69条进行分析 ,认为茯苓四逆汤所主病机为心阳虚衰 ,阳气欲脱 ,肾水上泛。以方测证 ,除烦躁外 ,应有心悸、脉微等。用茯苓在于化气利水、平降水逆以宁心。其方证病机及治法与干姜附子汤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一书流传至今,经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掘,数千年来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世堪称其为"医方之祖"。厚古思今,肾脏病学家杜雨茂教授在治疗肾脏病方面开创独特理论,逐渐形成杜氏理论关于肾脏病的认识,历年来,经过弟子及其门人不断努力挖掘,业已形成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框架,"背反偕同"理论只是杜雨茂理论的冰山一角,是杜雨茂根据《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在运用古方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妙用心得总结出来的理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明病机,重方药,效法自然,遵从天地法象"。 相似文献
14.
任锡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6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15.
16.
浅析《伤寒论》中针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45-146
分析《伤寒论》中涉及针灸的条文,总结《伤寒论》中针灸应用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腧穴选用注重循径取穴、特定穴和局部穴;提出针灸的临证禁忌。充分说明《伤寒论》对针灸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江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4):60-61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方生块根.具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功能.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相似文献
18.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5):275-277
对少阴病篇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是少阴寒化证的脉证提纲 ;四逆汤是治疗少阴阳虚阴盛证的主方 ,并对“急温之”等进行了说明 ;指出真武汤证 82条中“仍恶寒”是表未解 ,真武汤证两条体现了《伤寒论》方证辨证一方多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吴耀南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65-66
石寿棠云:“汉张太守著《伤寒》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变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启发医者学用《伤寒论》方,不能生搬硬套,或按图索骥,而应穷其理致,探其精微,触类旁通,灵活应用,方能取效于临床。现将本人学用《伤寒论》方的粗浅体会探讨于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