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石永恭 《新中医》1993,(9):10-12
本文对治崩三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塞流有益气固脱塞流、清热塞流、收涩塞流、活血化阏塞流等法;澄源有清肝解郁、健脾益气、补肾固冲等法;复旧有益肾复旧、健脾复旧等法。治崩三法在临床运用时不可截然分割,要随证辨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刘长英主任临证治疗崩漏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刘长英主任临诊,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阐述刘长英主任治疗崩漏经验,并附验案。结果:刘长英主任认为崩漏的病因以脾肾亏虚为本,热和瘀为标,疾病的本身在脾肾,病位在冲任,疾病的变化在气血,根本病机是由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严重失调。在治疗方面,注重“塞流、澄源、复旧”治崩大法,精准辨证,在出血期塞流、澄源并用;血止后复旧调周,根据月经周期性的特点分期治疗。结论:刘长英主任治疗崩漏,临床每获捷效。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子宫出血 ,类属于中医的“月经过多”和崩漏范畴。西医仅有止血塞流之治 ,无澄源、复旧之药 ,中医则有塞流、澄源、复旧之优势。吾师朱良春教授善用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之“安冲汤”并“固冲汤”加减治疗各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疗效卓著。并自创“固冲温补汤”“安冲清补汤”明辨病因病机 ,分清血热或郁热 ,血虚或阴虚 ,气虚或阳虚 ,血瘀或兼夹之不同 ,临证中提纲挈领 ,执简驭繁 ,颇有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之便。古今医家论治崩漏 ,见仁见智 ,后学者莫衷一是 ,朱师则在张锡纯效方的基础上加减创新 ,简、便、廉、验 ,令吾辈效法 ,临证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4.
杨振领 《河北中医》2004,26(9):678-679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首见于明·方约之先生所著《丹溪心法附余》 ,此乃治疗崩漏之基本治法 ,治用至今。笔者认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很难绝对分开 ,故将崩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治。第一阶段为出血期 ,宗“急则治其标”之旨 ,采用塞流法 ;第二阶段即血止之后 ,采用澄源、复旧之法以调周期而固本 ,使源清而后流洁 ,方可达到恢复健康 ,防止崩漏再发之目的。现略述如下。1 塞流 (第一阶段 )崩漏是以出血为主症。所谓“塞流” ,是指崩漏的初始阶段 ,应把止血作为临证时的第一要务。先人有“血遇黑则止”之说 ,故塞流所选的药物一般…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崩漏”范畴。依据“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之法,自拟益气补肾止血方在临床中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6.
“治崩三法”是指治疗崩漏常用的“塞流”、“澄源”、“复旧”三个基本治法。它首见于明·方约之先生所著的《丹溪心法附余》:“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未用补血,以复其旧。”主张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来统括崩漏下血的治疗。现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崩漏治验4则     
李淑珍 《新中医》2007,39(7):78-79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常因崩与漏交替出现,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笔者临证着重从脾虚、肾虚、血热、血瘀辨治,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法,常获得很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治崩三法,源于明代医家方约之先生,其曰:“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嗣后以“塞流、澄源,复旧”概之,后世医家奉为治崩之指南。吾在临证中深感治崩三法固属重要,但在具体运用上,不能截然分开,往往塞流、澄源同时并用,或澄源、复旧并而施之,其中澄源是关键,它贯穿崩漏治疗的始终,其意在于澄清本源,治病求本。塞流意在救急,在暴崩大出血的情况下使用,世人多以炭类药止血,诸如十灰丸之类,临床虽可取效于一时,但有留淤之弊,以致淤血作祟、或留淤作痛、或淤血内阻,新血不生,崩漏之证复作,以吾之见,切忌见血止血,欲达“急则治标”之目的,不若“固气摄血”为要,乃为崇本之法。因暴崩出血,常可气随血脱而有亡阳之虞,临床以参附姜炭汤或参脉  相似文献   

9.
赵雅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9-119
笔者根据崩漏发病机理和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治疗崩漏时为了准确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应当结合B超检查,以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从而建立规范化指标,为治崩三法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对王昕教授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的经验进行总结。王昕教授总结气虚血瘀是本病的根本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上以"塞流、澄源、复旧"为大法,出血急性期活血化瘀,益气固冲,治以"退膜汤",待瘀血祛除后益气健脾,固冲止血,治以"益气固冲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杨世霞 《光明中医》2013,28(1):187-188
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之法,采用自拟祛瘀止崩汤治疗崩漏50例,痊愈36例,显效9例,无效5例。有效率90%。  相似文献   

12.
塞流、澄源、还 (复 )旧被近世称为“治崩三法” ,有效地指导着妇科崩漏症的治疗。其法来源于武之望的《济阳纲目》 ,书中引方氏曰 :“治崩次第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用补血还其旧……。”塞流者含有急则治标 ,急先止血的内容 ;澄源者有辨症求因 ,正本清源的含义 ;复旧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 ,以补其不足 ,达到身体康复的目的。三者治疗中的三个阶段 ,不能孤立地截然分开 ,常常塞流澄源并举 ,塞流复旧并举或澄源复旧并举 ,各有侧重 ,相辅相成 ,相互为用。若单塞其流 ,不澄其源 ,则不能遏制血液妄行之势 ;单澄…  相似文献   

13.
鼻衄是鼻科多发病和急重症,其治疗学内容弥足丰富,但对鼻衄一病尚缺乏完整、规范的辨治思路。笔者结合明代医家方约之的治崩三法和鼻衄的临床证治经验,指出"塞流""澄源""复旧"亦是治疗鼻衄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也是鼻衄一病的完整辨治思路。塞流即截流止血、固摄精微,澄源即辨证审因、澄本清源,复旧即调和阴阳、通畅元真。临床施治当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此三法,出血期治疗以"塞流为主,澄源为要",血止后治疗以"澄源为主,复旧为要"。  相似文献   

14.
庞清治  庞玉琴 《中医杂志》2002,43(7):547-548
“止血三法”是指治疗崩漏下血常用的“塞流”、“澄源”、“复旧”3种治疗方法。它首见于明·方约之所著《丹溪心法·附余》,方氏主张治崩“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未用补血以还其旧”。庞清治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妇科教学及临床50余载,擅治妇科病,尤其在崩漏的  相似文献   

15.
崩漏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症。《医学入门》曰:“非时下血,淋漓不断,谓之漏下;突然暴下,如山崩然,谓之崩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崩漏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崩漏之发生,常由气虚,肾虚,湿热,血热,瘀血所致,导致冲任损伤,固摄无权而成。崩漏之治法,古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曲。近代妇科专家多指出,治崩漏不可拘泥于此,塞流与澄源需兼夹考虑,最后益血固本。  相似文献   

16.
崩漏是妇科常见重症,本文作者经过临床观察并结合内经有关文献,提出“肝肾虚损为崩漏致病之本”这一论点,确立补肝肾固冲任为治疗大法,并结合澄源、塞流、复旧三法,随机配合清热凉血、益气摄血,疏肝调经等法,标本同治,以此遣药组方,而成益肾调肝汤。临床治疗32例取得良效。32例中经崩6例、经漏26例,6例经崩全部治愈,经漏治愈24例,2例好转,总治愈率93.3%,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17.
郑云议 《光明中医》2006,21(11):F0003-F0003
笔者近十年来用自拟康崩饮加减辨治崩漏56例的总结.自拟康崩饮由川断、山茱萸、仙鹤草、阿胶、党参炭、艾叶炭、女贞子、当归身、贯众炭组成,水煎服,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辨治结果,56例中,治愈30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诸药相伍,共奏澄源、塞流之功效,标本兼治,本方是治疗崩漏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8.
崩漏中医辨治初探王建伟(陕西宝鸡市87444部队721000)笔者通过崩漏患者的诊治体会到,临床辨治本证要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正确运用气分血分之主药,不可偏执一方一药。治疗原则上可分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机械地执行或拘泥...  相似文献   

19.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 ,亦是疑难重证。其发病机理复杂 ,常是因果相干 ,气血同病 ,多脏受累。临床治疗仍遵循塞流、澄源、复旧 3大法则。按初、中、末三期运用 3法。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 ,3法中澄源是关键。初治塞流必佐以澄源 ,不澄其源 ,下流难塞。如血热崩漏 ,在止血的同时必须凉血 ,否则难以获效。末治复旧亦必佐以澄源 ,如源不澄 ,即出血之病根不除 ,补血乃是白费功夫。如血瘀崩漏后期 ,瘀未尽去 ,补之无用。必补血之中佐以化瘀 ,方能达到理想效果。因而笔者将治崩三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塞流需澄源 ,第二步复旧亦需澄源。第一步多用于初期 ,…  相似文献   

20.
<正>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下称功血),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现代治疗包括止血与恢复排卵功能,中医常以“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辨证论治。本文用止崩汤,以止血塞流为主,治疗功血100例,187个月经周期,对比其治疗前后月经量及持续时间的改变;另对2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