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18例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相关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PNS并发ARF的1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PNS并发ARF的发生率为4.5%.临床以少尿型为主(83%),起病均在PNS的急性期。经过利尿,泼尼松结合中药黄芪治疗后,15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83.3%)。结论PNS并发ARF并非少见,临床以少尿型为主,多伴有高凝状态。早期诊断,治疗应兼顾PNS和ARF两个环节,大多数病情可逆转。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肾损害临床特点。方法对近年来资料完整的158例AP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59例发生肾损害.发生率37.%.其中水肿型AP有33.1%、坏死型AP有54.8%发生肾脏损害,合并急性肾衰(ARF)4例。肾损害特点:蛋白尿占79.7%、镜下血尿44.1%、细胞管型22.O%、颗粒管型3.3%;少尿8.5%,无尿6.8%;肾脏弥漫性肿大16.9%;血尿素氮(BUN)升高35.6%,血肌酐(Cr)升高15.3%。治疗以处理AP为主,主要死亡原因为ARF。结论AP患者易发生肾损害,发病可能为多因素的参与有关.治疗应积极处理AP,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并应积极预防ARF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诱发因素,探讨影响其预后相关因素,建立死亡预测方程。方法回顾性采集210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ARF后30d为观察终点,死亡为终点事件。以Fisher精确概率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脓毒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童发生ARF的常见病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多发创伤是中青年发生ARF的主要原因;老年ARF患者以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要诱因。②影响预后的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进入方程的协变量是年龄、呼吸衰竭、昏迷、少尿或无尿、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尿素氮(BUN)、APACHEⅡ评分。③死亡风险方程:h(t,x)/h0(t)=EXP[-1.066(年龄为15—59岁)+0.537(年龄为〉60岁)+1.537呼吸衰竭+0.811昏迷+0.826少尿或无尿+0.974 MSOF+0.118治疗前BUN+0.132APACHEⅡ评分)j。方程诊断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0.8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2.6%和66.1%。结论不同年龄的ARF患者病因分布不全相同,年龄、呼吸衰竭、昏迷、少尿或无尿、MSOF、BUN、APACHEⅡ评分是ARF患者30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及预防,提高老年ARF的生存率。方法 对41例60-78岁的老年ARF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及合并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对其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41例患死亡13例,病死率31.7%,其中合并MSOF21例,死亡12例,病死率57.1%,合并MSOF病死率随衰竭脏器数目的增加而增高,少尿型病死率高于非少尿型,血液净化可降低其病死率。结论 老年ARF病死率高,血液净化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规律,合理地应用该类药物。方法对13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据榜首,其中左氧氟沙星、环丙杀星和加替沙星分别为61例(46.9%)、36例(27.7%)和24例(18.5%),氧氟沙星9例(6.9%)结论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所致之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以便采取措施,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对2003-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有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医药期刊10种,文献221篇,有关病历238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38例涉及11种喹诺酮类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其次为环丙沙星,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41.176%),其次为消化系统,共58例(24.370%),给药方式上以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为主,共201例(84.454%)。结论应对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对儿童急性肾衰竭愈后的评估指标。方法: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PCIS)对162例ARF患儿进行评估,并根据愈后分为治愈组与死亡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加重肾衰竭的多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首次PCIS评分三组死亡率分别为2.04%、7.94%、56%。多器官衰竭发生率4.08%、39.68%、66%;影响ARF患儿愈后的独立因素有〈3岁婴幼儿、原发病、少尿时间长、氮质血症重、发生〉3个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ARF患儿病情评估可在PCIS评分基础上,再加上年龄、原发病、少尿时间、氮质血症程度、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这五项指标。较为准确地判断ARF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患儿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治疗方法、预后及预防,提高老年ARF的生存率。方法对41例60~78岁的老年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及合并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对其生存率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死亡13例,病死率31.7%,其中合并MSOF21例,死亡12例,病死率57.1%,合并MSOF者病死率随衰竭脏器数目的增加而增高,少尿型病死率高于非少尿型,血液净化可降低其病死率。结论老年ARF病死率高,血液净化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和相关原因,为减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提供指导。方法对150例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给药125例,占83.3%,口服给药25例,占16.7%,静脉给药的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给药;在6个喹诺酮类药物中,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达69例,占46.0%,其次为氟罗沙星25例,占16.7%;不良反应中表现为轻度者120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10例,分别占80.O%、13.3%、6.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多由静脉给药和加替沙星造成,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多呈现轻度反应,经综合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Qin TJ  Mi YC  Feng SZ  Li DP  Wei JL  Yang DL  Han MZ  Wang JX  Bian S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389-139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影响。方法309例发生感染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149例(A组),无喹诺酮预防感染160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菌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敏感性、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2×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11(0~43)d。中位发热天数为8(1~46)d。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应用使正常菌群显著减少(P=0.00),大肠杆菌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其他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无明显区别。喹诺酮预防病区和非喹诺酮预防病区的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无明显区别(分别为31.9%、35.4%,P=0.61)。两组间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区别。喹诺酮预防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的发生率(10.7%)减少,消化道感染相对比例(14.4%)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0%、14.7%,P=0.86)。A、B两组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65.8%、60.6%(P=0.35),最终有效率分别为96.0%、91.9%(P=0.14),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抗感染治疗没有负面作用。结论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菌群分布,正常菌群比例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菌群比例无明显变化。常规的抗生素预防没有增加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预防性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不能减少消化道感染及败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