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妮  姚孟冬  林冠文  刘瑛 《现代医院》2012,12(3):100-102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患者入住无菌病房行保护性隔离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环节、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我院血液科入住无菌病房的106例粒细胞缺乏患者入住无茵病房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入住无菌病房的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院内感染77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2.6%,其中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1.6%,入住无菌病房期间: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不同患者交叉感染、自我防护知识欠缺、未严格遵守无菌病房操作规范、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达标等是粒细胞缺乏患者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粒细胞缺乏入住无菌病房的患者相关宣教效果及其遵医行为的养成、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执行手卫生等在预防粒细胞缺乏患者入住无菌病房期间发生院内感染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爱华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23+25-23,25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危重患者580例,调查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检测。结果本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0例,发生率为5.17%。院内感染患者中分离出25株病原菌,检出率为83.3%。Logistic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粒细胞缺乏、近期使用抗生素与住院时间是影响危重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院内感染是危重症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可能与APACHEⅡ评分、粒细胞缺乏、近期使用抗生素与住院时间有明显相关性,我们要为此加强危险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和分析产科患者产后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18例本院产科住院产妇的相关病例资料,就其医院感染率及高危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结果2218例产妇产后共出现院内感染4.1%,其中经阴道分娩院内感染率为2.9%,剖宫产术分娩院内感染率为5.2%;医院院内感染的发生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皮肤黏膜组织、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乳腺及其他部位,分别占47.8%、18.5%、13.0%、8.7%、5.4%及6.5%,呼吸系统感染比例高于其它部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剖宫产,胎膜早破,合并高危因素种类≥2种,瘢痕子宫。结论产科患者产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类型。结果:392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共计发生院内感染38例,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感染。干预组患者相比非干预组的院内感染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是诱发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预测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345例因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16个可能对医院感染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粒细胞缺乏程度、低粒细胞持续时间、化疗周期和预防使用粒细胞集刺激因子(CSF)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0月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9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高危因素、病原菌等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胎龄、出生体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长期静脉营养等有关。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性高,难以避免,需医护人员加强防护意识,积极预防,尽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支气管镜相关性院内感染率,以及术前鼻腔冲洗对儿童支气管镜相关性院内感染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未进行支气管镜检查2 945例和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1 269例住院患儿,对实验组(支气管镜检查组)和对照组(无支气管镜检查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172例拟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术前鼻腔冲洗组)和对照组(无术前鼻腔冲洗组),对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支气管镜检查组和无支气管镜检查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37%和11.38%。儿童支气管镜术前鼻腔冲洗组和无术前鼻腔冲洗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12%和20.93%。结论支气管镜检查是儿童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术前鼻腔冲洗可能是降低儿童支气管镜相关性院内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关节外科453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31例院内肺部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置换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84%;院内肺部感染与年龄、卧位、卧床时间、意识障碍及基础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由多种因素所引起,加强长期卧床与老年人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口腔和呼吸道管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脑血管意外院内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资料,并与337例脑血管意外未出现肺部感染患者资料对比,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60岁以上,吸烟史,气管切开,合并并发症,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比例与未感染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培养实验显示革兰阳性菌占33.3%,革兰阴性菌占54.2%,真菌占12.5%.结论?年龄高、气道侵入性操作、合并并发症、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烟史等均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发生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应积极预防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再生不良性贫血及白血病医院内感染状况,二类血液病例中院内感染率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最高(42.42%及34.88%);年龄以70岁及以上组最高;不同部位以下呼吸道最高(18.04%);输血占感染病例的87.16%;院内感染高危因素与住院天数、激素使用时间、化疗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关(危险因素与天数成正比P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174例儿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4%;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为45.4%,其次是口腔、血液、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为86.8%,真菌感染为13.2%;对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革兰阴性球菌(G 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其他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医院感染致死率为44.4%。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作好基础护理、加强肠道消毒、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6年4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596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院内感染的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53例,将发生院内感染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感染部位体液送检,观察并记录感染部位情况、送检样本中病原菌株数及构成比,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并对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院内感染5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7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64.86%,革兰氏阴性菌占35.14%。发生院内感染主要与年龄较大、卧床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剖宫产、瘢痕子宫、阴道检查史3次以上以及留置导管等因素有关(P0.05),而与生产持续时间无关(P0.05)。结论发生院内感染的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主要以感染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年龄较大、卧床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剖宫产、瘢痕子宫、阴道检查史3次以上以及留置导管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孕产妇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临安市锦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孕产妇3 814例,按有无院内感染分为两组,观察组103例,对照组3 711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814例孕产妇中发生院内感染者103例,发生率为2.7%。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8.2±2.6)d vs.(5.1±0.5)d(P0.01)。院内感染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最高(1.1%),占全部感染人数的40.8%;其中67例行病原菌检测,共检测出病原菌51株,检出率为76.12%。革兰阳性菌检出率(40.3%)略高于革兰阴性菌(34.3%),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9%)。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高危孕产妇(55.3%vs.42.7%)、助产或剖宫产(75.7%vs.51.9%)、侵入性诊疗(51.5%vs.11.0%)及住院时间≥5 d(89.3%vs.22.4%)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危孕产妇(OR=4.805,P0.05)、助产或剖宫产(OR=3.587,P0.05)、侵入性诊疗(OR=3.460,P0.05)为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该院孕产妇院内感染现患率较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略多,高危孕产妇、助产或剖宫产、侵入性诊疗是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457例AL患者进行了临床调查分析。结果457例AL患者医院感染80例,医院感染率17.51%,感染例次率22.3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为42.16%;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有明显关系。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中性粒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5.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1997年1月-2001年1月发生医院感染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的恶必历液病儿童患者15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占73.72%,其次为再障碍性贫血患者占14.10%,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占6.41%,其他疾病占5.7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78.89%,其次是口腔粘膜,胃肠道,皮肤及腹腔等,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强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剂及静脉插管的使用是儿血液病医院感染最常见因素。结论 儿童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机率较高,作好基础护理,层流床,肠道消毒及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预防和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由于原发病变、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等多种因素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 ,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 ,使血液病患者死亡率上升。合理有效地选用抗生素治疗方法可迅速控制感染 ,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对我科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住院病人中 72例 94例次血液病并发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 72例均系我院血液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 49例、女性 2 3例 ,年龄 13岁至 72岁 ,平均 3 8 8岁。发生院内感染 94例次 ,包括急性白血病 67例次 ( 71 3 %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例次 ( 3 2 % …  相似文献   

17.
妇幼保健院7年院内感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平  温远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66-1668
目的:及时掌握院内感染的发病特点及趋势,为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7~2003年的住院人员的院内感染监测资料。结果:7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94%;各科室根据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儿科(4.14%)、新生儿科(3.86%)、外科(2.50%)、妇科(0.75%)、产科(0.62%);院内感染部位以胃肠道感染为主,其他依次为口腔、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手术部位、皮肤软组织、泌尿道、血液;各季度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第三季度发生率偏高,最低为第一季度。结论:与综合医院相比,妇幼保健院的院内感染有其特点,在系统地了解该院院内感染的趋势及特点后,针对该院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开展目标性监测及专题调查,将监测和控制有效结合起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整理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 167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资料。总结医院感染部位、首发症状等临床特点,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项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67例患者中771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813次,感染率66.06%(771/1 167),医院感染例次率67.25%(813/1 209);急性白血病感染例次率73.38%;感染部位最常见的是呼吸道(52.41%),其次为泌尿系统(10.83%)和血流(10.71%),18.49%患者无明确感染部位;发热是感染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比达到66.42%,其次为咳嗽咳痰、尿频尿痛;老年患者、急性白血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7 d、白细胞0.8×10~9/L及化疗为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对于存在感染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早期消毒隔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总结医院危重症患者标准化院内安全转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经验。立足于医院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特点及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制定符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际情况的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作业清单,规范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综合能力,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20.
了解本科NICU患儿院内感染状况及导致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NICU开展3年来66例院内感染病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NICU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结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