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型在肿瘤专科医院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某肿瘤专科医院工作5年内的年轻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应用SBAR沟通模型制订SBAR床头交接班手册,系统培训护士长、年轻护士,于2013年10月护士长每天按照SBAR床头交接班质量评分表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护理部对科室进行质量追踪、数据验证,持续检查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240例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满意度提高;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型应用于临床,规范了护士床头交接流程,提高了年轻护士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病区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急诊病区交班模板",规范护理床边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因交接不良导致的交接遗漏和信息传递不清等问题在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后已明显减少;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接现状的满意度为82.3%,应用后满意度为9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并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神经外科按照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的213例病人和21名护士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3年12月按照SBAR规范交接班的198例病人和21名护士做作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模式交接班护士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交接问题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士在对危重病人病情掌握度、住院病人满意度及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均较对照组高,而交接问题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可提高护士对病人病情的掌握度,降低交接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可提高病人和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事情-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内科溶栓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溶栓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选取同期神经内科溶栓患者53例为观察组,采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神经内科溶栓患者的护理中使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的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于病情变化的ICU转入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模式在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符合长途转运标准的119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12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传统口头方式进行交接,观察组按照自行设计的SBAR交接模式进行交接.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双方护士满意度和转运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观察组交接不良导致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接护士对交接工作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和转运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使用危重患者长途转运SBAR交接模式,能够规范长途转运交接流程,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和转运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在磁共振引导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160例拟行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交接和书面表格交接方法,试验组采用结合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特点,自主设计改良SBAR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的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引导下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后,降低了护理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交接班时间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SBAR沟通模式自行研究设计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妇重症监护室住院的产科危重症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监护室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汇报模式进行交接班,观察组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产科危重症患者SBAR交接单辅助进行交接班。采用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评估并比较护士对两种交接班模式的效果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入住监护室期间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及其在监护室的住院时间。结果护士对SBAR交接单辅助交接班模式的效果评价优于传统口头汇报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住监护室期间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监护室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科危重症患者SBAR交接单可帮助护士快速、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提高病情交接的完整性和正确率,提升护理质量,进而保证产科危重症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PICU床旁交接表",规范护理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诊断和病情、异常化验结果、治疗、存在风险及护理重点的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0.5%,应用后满意度为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够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使接班护士能够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降低急诊科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班模式交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交接;比较两组护士交接班质量、交接时间、交接班缺陷率、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交接班信息质量、行为规范及互动支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士交接班中应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护士交接班的质量和效率,还能降低交接班的缺陷率及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鲜花  谢春飞 《妇幼护理》2022,2(18):4298-4300
目的 分析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110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交接班,研究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优于(P<0.05).结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实施 SBAR沟通模式护理,能够提高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的掌握度,避免护理风险发生,保证交接班质量,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血液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9月收治的2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血液科常规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患者、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及护士对自身评判性思维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文版患者床边交接班满意度量表(PVNC-BR)中除保护健康隐私条目外其他条目评分高于均对照组(P 0. 05,P 0. 01);研究组护士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中预防患者安全隐患、促进患者参加、交班时团队协作很好、增加护士责任感、增加监督、了解患者教育需要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研究组护士对自身评判性思维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结论:在血液科护理交接班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及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利于提高护士自身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BAR标准化交接表的设计及其在PCI术后患者交接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观察分析本院2015年5-7月(使用前)与2016年8-10月(使用后)各60例PCI术后患者的床旁交接班记录,设计SBAR标准的病情交接表,确立标准的病情交接流程、评定标准及制度,开展SBAR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比较SBAR标准化交接表使用前后护士交接班问题的发生率、交接班时间以及交接班满意度。结果应用SBAR交接表对PCI术后患者进行交接班后,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实施前的36.7%下降到实施后的15.0%;护士交接班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实施前的83.3%提高到实施后的96.7%;护士交班时间由实施前的平均(14.57±1.30)min缩短至实施后的(9.43±1.56)min,交接班耗时缩短将近6 min。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交接表的设计及应用能有效减少护士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提高护士交接班满意度,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病情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构建区域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佛山市某三甲医院内、外、妇儿、危重症科室护理人员300名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抽取的150名护理人员纳入对照组,按照《护理管理工作规范》(第4版)交接班制度进行交接班和病情汇报;将2020年1月1日~6月30日抽取的150名护理人员纳入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护士交班满意度[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护士综合素质考核情况、业务查房、交接班时间、床边交接班病情汇报时间、患者及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不良反应、护理安全隐患。结果:观察组在了解并掌握患者护理计划、了解并掌握患者情况、突出专科性、交班中团队协作较好、增加监督、确保高效沟通、促进有效沟通、预防患者的安全隐患、利于识别患者病情变化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士在循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医生、患者、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评议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业务查房、交接班时间、床边交接班病情汇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及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各科室中应用效果满意,可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规范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内容,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3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4~6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观察标准化沟通方式在急重症手术室患者交接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为构建优化急重症手术患者标准化交接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14年1月~2014年8月采用传统交接方法的114名急重症手术患者(对照组)与2014年9月~2015年5月采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方式,通过制订手术患者交接单、标准化手术患者交接流程等措施的109名急重症手术患者(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交接耗时、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交接双方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手术患者交接问题发生率、交接耗时低于对照组,而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SBAR沟通方式运用到急重症手术患者交接中,规范了手术患者的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基于SBAR沟通模式提高手术交接班质量的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交接方式设计巡回护士手术交接指引表,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规范交接流程。[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交接缺项内容明显减少,工作效率和医护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手术交接班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执行能力,并且对交接班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BAR在重症监护室新入院患儿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SBAR的结构,结合新生儿专科疾病特点建立了重症监护室新入院患儿SBAR床头交接班指引标准,组织护士培训学习,规范应用,并检查实施情况,比对实施前后的应用效果。[结果]SBAR实施前后从两组评价指标的S、B、A、R相关数据中显示,新入院患儿床头交接完整率明显提高(P0.05);医生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32.85%提高到实施后的88.0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入院患儿SBAR床头交接指引"后,提升了护士评判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和新入院患儿的交接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以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9-12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4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方法找出对照组交接班缺陷的原因,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改进。比较两组患者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后交接班缺陷情况。结果交接班缺陷的原因包括:标准化交接流程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交接班表格,交接班时间长,影响病人治疗,对病人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家庭)情况掌握不全。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的交接班缺陷率由原来的17.4%下降至8.33%,交接时间由原来的(10.51±1.25)min/人下降至(4.52±0.58)min/人;提问护士对病人十知道回答正确率从原来的65%上升为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效果显著,且规范了交接班流程,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床头交接班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428例ICU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利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班。比较两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交接班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ICU护理床头交接班工作,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框架制定的转运交接单在重症监护室(ICU)后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本院原有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选取2017年7—12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及患者转科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9个条目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护士病情观察和巡视频率、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使用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交接后,提高了病房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为ICU转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护理,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