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艳梅 《临床医学》2011,31(12):79-80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为38.70%(89/230),男女之比为2.18∶1(P〈0.05)。皮肤紫癜反复在非肾损组占19.15%(27/141),而在肾损组占53.93%(4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以及生活在矿区的患儿肾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皮肤紫癜以及生活在城市者(P〈0.05)。结论男性更易发生肾损害,皮肤紫癜反复或合并消化道症状或生活在矿区者肾脏更易受累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肾损害分为紫癜性肾炎组(64例)和非紫癜性肾炎组(52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紫癜性肾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血小板计数升高、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浆纤维素蛋白酶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两组在性别、发病季节、关节肿痛、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对紫癜性肾炎的影响具有显著意义,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引起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年龄≥6岁、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计数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应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疗,以减少或避免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sST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临床意义及其预测合并肾损伤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渭南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出现肾损害,将单纯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单纯紫癜组(n=69),过敏性紫癜合并肾损伤患儿作为合并肾损害组(n=31),并选择同期在渭南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分析单纯紫癜组、合并肾损害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血清sST2、IGF-1水平;分析影响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出现肾损伤的危险因素。随访6个月,根据过敏性紫癜合并肾损伤患儿的预后结果,将合并肾损害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血清sST2、IGF-1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sST2、IGF-1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纯紫癜组血清sST2、IGF-1水平分别为(1 865.52±358.77) pg/mL、(0.65±0.11) ng/...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对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和对减少过敏性紫癜复发的作用.方法 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未经治疗的14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另一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冲剂治疗.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25+)及细胞因子(IL-4、IL-6、IFN-γ、TNF等)的表达水平变化,并与健康儿童作对比.结果 随访3~6个月,黄芪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者占92.3%,一般治疗组占7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1,P=0.013);黄芪治疗组过敏性紫癜复发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分别为31.43%,49.15%;χ2=4.207,P=0.040);过敏性紫癜患儿及一般治疗组血IL-6、TNF-α水平较健康儿童上升,而黄芪治疗组与健康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芪能调节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细胞功能,可有效减少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对改善过敏性紫癜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67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83例采取西咪替丁治疗,研究组84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7.11%),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D4+、CD8+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CD8+水平较对照组低,CD4+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综合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患儿链球菌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与A组 β溶血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本院住院的 5 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 (观察组 )和 3 2例儿保正常体检的儿童 (对照组 )进行咽部分泌物A组 β型溶血链球菌抗原和血抗溶血素O检测。结果 :观察组 5 8例中A组 β型溶血链球菌抗原阳性 18例、抗溶血素O阳性 14例 ,对照组分别为 3例和 2例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χ2= 5 41、χ2 =4 15 ,P值均 <0 0 5 )。结论 :A组 β溶血链球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 ,提示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达那唑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迁延型过敏性紫癜及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迁延型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人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继续足量强的松治疗,病情好转后减停;观察组立即在强的松减量的同时加用达那唑8~10mg/(kg.d)(≤0.4/d),分2~3次,好转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不超过2个月。所有病例随访半年。观察皮疹消退时间、皮疹反复发生率及肾损害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时间(8.67±0.45d)明显短于对照组(11.25±1.79d),皮疹反复发生率观察组(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1.2%)。随访半年,观察组肾损害发生率为11.4%(4/35),与对照组的34.4%(11/32)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达那唑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迁延型过敏性紫癜可明显缩短皮肤紫癜消退时间,减少皮疹反复发生率,并预防或减少肾损害。  相似文献   

8.
周玲 《临床荟萃》2003,18(14):F002-F002
过敏性紫癜 (HSP)为小儿常见病 ,占小儿风湿性疾病首位[1] 。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紫癜性肾炎 ,也是影响HSP预后的决定因素。以往根据尿常规和血尿素氮 (BUN)、血清肌酐(SCr)改变判断HSP肾损害 ,其发生率 30 %~ 90 % ,差异较大。我们总结了我科收治的 76例HSP患儿 ,尿α1、β2 微球蛋白 (α1、β2 MG )和免疫球蛋白G (IgG)、白蛋白 (Alb)的含量 ,探讨其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住院的HSP患儿 76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2 ] 。HSP组患儿 38例 ,尿常规、BU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肝素钙预防肾损害的价值.方法将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两组,分别予以肝素钙及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追踪检测尿β 2微球蛋白(β 2-MG),尿微量白蛋白.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尿β 2 -MG和尿微量白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 0.05) ,治疗后2个月、4个月肝素钙治疗组尿β 2-MG和尿微量白蛋白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 1).结论肝素钙可有效地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中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HSP患儿,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LMWH。治疗2周,对比两组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B组HSPN发生率(6.67%)低于A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尿红细胞计数、ALB、Ai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B组尿红细胞计数、ALB、AiB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LMWH治疗小儿HSP,可降低HSPN发生率,降低尿红细胞计数、AiB水平,减轻肾功能受损,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尿微蛋白分析对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过敏性紫癜 (HSP)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紫癜性肾损害 ,其发生率为 3 0 %~ 90 %,也是影响HSP预后的决定因素 ,以往依据尿常规和肾功能改变确定有无肾损害 ,敏感性较低 ,本文报道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常规正常的 2 2例HSP患儿的尿微蛋白含量 ,观察其对肾损害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1998~ 2 0 0 2年我院儿科共收治HSP患儿 5 2例 ,均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 ,其中 2 2例多次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此 2 2例作为观察组 ,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3~12岁。对照组为同期的腹痛初诊患儿无应用肾毒性药物 ,共2 0例 ,男 11例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柯萨奇B组病毒、风疹病毒与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研究组)及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血清中柯萨奇B组病毒特异性抗体(CBV-IgM)及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RV-IgM)的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CBV-IgM阳性23例(48.94%),对照组血清CBV-IgM阳性5例(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87,P<0.01);研究组血清RV-IgM阳性5例(10.64%),对照组血清RV-IgM阳性1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9,P>0.05).结论: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之一,而风疹病毒感染与过敏性紫癜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3.
超小剂量肝素钙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肝素钙预防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将6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两组,分别予以肝素钙及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追踪检测尿β2-MG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尿β2-MG和尿微量蛋白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肝素钙治疗组尿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素钙可有效地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压痛反应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是否存在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房12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伴有肾损害的64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余65例未发生肾损害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的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的按压疼痛进行(VAS)数字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危险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诊断过敏性紫癜30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护理后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出院后复发情况、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影响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因素包括螨虫过敏、食物过敏、肺炎支原体感染;观察组患儿皮肤紫癜、腹痛、关节肿痛、尿蛋白消除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为9.2%,低于对照组的23.5%;观察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2.2%,高于对照组家长的70.6%(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危险因素较多,通过实施有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稳定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有肾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临床特点差异以及皮损与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65例伴有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儿童(年龄18岁)85例,成人(年龄≥18岁) 8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皮损与肾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与成人组比较,儿童更易出现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链球菌抗溶血素O(ASO)升高,成人更易出现关节疼痛及血清Ig A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紫癜皮损程度与肾脏病理有一定相关性(P0. 01)。结论伴有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成人及儿童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紫癜皮损损伤程度与肾脏病理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微量肝素与西咪替丁合用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超微量肝素与西咪替联合治疗组。结果:超微量肝素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组可使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症状改变快,病程缩短,疗效佳,无一例出现肾损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微量肝素与西咪替丁合用,可以显著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治愈率,预防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的临床特征,寻找与之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221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肾损害原因。结果儿童HSP患儿发病年龄2~14岁,平均(7.02±2.7)岁,71.3%于冬春季节发病,79.6%患儿发病前有明确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72.8%),其中以胃肠道症状首发(21.3%)易发生误诊;胃肠道及关节受累发生率是62.4%和91.0%;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紫癜,主要分布于双下肢(98.6%);76.3%的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而紫癜性肾炎发生率为38.9%,以皮肤紫癜为首发与非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的HSP患儿的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3.1%、4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临床类型以血尿和(或)蛋白尿(1~2级)最常见(62.8%),病理类型ISKDC分级以Ⅰ~Ⅲ级为主(94.1%),针对患儿的临床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HSP为儿童常见病,以消化道症状首发时易误诊,也较严重;是否有紫癜性肾炎决定预后。不同临床表现的紫癜患儿予以个性化的护理,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饮食管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两组均行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系统饮食管理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VAS疼痛评分为2.5分±0.80分、腹痛缓解的时间为50.8h±7.8h、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8.8分±1.0分、住院时间为7.0d±1.5d,并发症发生率是2.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分±1.01分、73.5h±6.0h、84.6分±0.5分、10.2d±1.8d、1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治疗当中配合系统饮食管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石家庄地区对儿童预防性应用氟化泡沫的防龋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石家庄地区(6个区)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3~6岁儿童共2 0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观察组采取4个月1次氟化泡沫预防龋病,对照组6个月1次氟化泡沫,空白组6个月进行假氟化保护牙齿。干预两年后,比较3组儿童龋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监护人满意度。结果 2 000例儿童共1 030例发生龋齿,龋齿患病率51.5%,共1 538颗病牙。干预两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龋齿发生率分别为53.92%,54.93%,均较空白组(61.8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龋齿新增2.71%,对照组新增3.09%,空白组新增率最高,达10.35%,空白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龋齿新增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龋病好发牙齿依次为:上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第二乳磨牙,上侧切牙,上第一乳磨牙,上颌尖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乳侧切牙,下颌乳中切牙,下颌尖牙。左右侧龋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操作过程中儿童未发生任何恶心、呕吐、误吞等现象,也未出现氟中毒症状。结论氟化泡沫可有效预防幼儿龋病,6个月1次与4个月1次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