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以肌间沟联合腋路法阻滞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单一的肌间沟或腋路阻滞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 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达到完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肩部和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腋路和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为上肢手术提供更安全、有效、平稳的麻醉方法。方法:上肢手术80例,ASA工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点法组和一点法组各40例。两点法组行腋路和肌间沟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组用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在腋路或肌间沟一点法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评价麻醉效果和术者满意程度,并监测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点法组麻醉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术者及病人满意程度高,麻醉优良率95%,与一点法组72.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能满足上肢手术的需要,术者和病人满意程度高。  相似文献   

3.
杨虎  王波  依力亚  姜静 《兵团医学》2016,49(3):25-27
目的:本文观察了不同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以供临床麻醉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了130例手术患者,实施了单纯腋路神经阻滞和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神经阻滞,通过比较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较完善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效果评价:Ⅰ组麻醉阻滞优良率为83.9%,Ⅱ组优良率为97.1%高于Ⅰ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优良时问Ⅱ组快于Ⅰ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肘关节以下手术实施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间沟神经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臂和手部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将15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腋路臂丛阻滞(B组)和肌间沟臂丛-尺神经阻滞(C组)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A、B、C组的麻醉效果完善率分别为50%、70%、94%,C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B组(P<0.05)。结论经肌间沟臂丛-尺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一侧锁骨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行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组(A组)和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组(B组)。A组在锁骨上4及胸锁乳突肌外缘2交叉点垂直皮肤进针,探及异感后回吸无血,注入0.5%罗哌卡因20ml,然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穿刺针沿下方2-3颈筋膜浅层注入0.5%罗哌卡因5ml。B组在锁骨上2肌间沟处进针,探及异感,回吸无血,注入0.5%罗哌卡因25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采用VAS评估术中切皮、骨性操作、缝皮等时间段感觉阻滞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A组操作时间长于B组(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短于B组(P<0.05)手术操作中(VA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结论:经颈路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法,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肌间沟加小剂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麻醉科何松涛,马军令,李云明,黄安宁(乌鲁木齐830000)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尺神经往往阻滞不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使其阻滞完善率有所提高,但仍...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像学分析。方法:2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于肌间沟的上、中、下3组神经干周围均匀地注入0.5%的罗哌卡因20ml,记录麻醉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的时间,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20例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为(2.33±0.13)min,阻滞完全的时间为(6.35±0.22)min,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阻滞麻醉起效快,成功率高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吕凌焰  贾洪峰  刘瑶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09-1210
目的:探讨可视超声技术引导下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ASAI-II级60例上肢断指再植,血管神经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在可视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神经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神经阻法。臂丛麻醉所用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25 mL,观察比较两阻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快,成功率高,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结论:在可视超声技术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麻醉作用时间控制自如,术后镇痛完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改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6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每组30例。分别用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恢复时间、麻醉效果和药物安全性指标,观察用药后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左旋布比卡因组阻滞恢复时间长于布比卡因组(P<0.05)。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左旋布比卡因相对作用时间较长,毒性较小,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32、8.694、5.081、4.689,P均=0.000);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740.500,Z=-2.033,P=0.042)。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世新  项敬国 《人民军医》2012,(10):959-961
目的:观察比较臂丛阻滞联合丙泊酚或氯胺酮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上肢手术116例,随机分为A、B、C、D 4组各29例。A组臂丛阻滞联合单次给予丙泊酚,再持续泵注丙泊酚;B组臂丛阻滞联合间断静脉推注丙泊酚;C组臂丛阻滞联合持续泵注氯胺酮;D组臂丛阻滞联合间断静脉推注氯胺酮。比较4组麻醉前(T0)、静脉麻醉给药后3min(T1)、臂丛注药完毕时(T2)、手术开始3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麻醉前(T0),4组MA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C、D组T1、T2、T3、T4时间节点MAP水平显著高于A、B组同一时间节点水平(P<0.05)。除A、B组T4时间点外,4组T1、T2、T3和C、D组T4时间点HR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0时水平;C、D组T1、T2、T3、T4时间点HR水平显著高于A、B组同一时间节点水平(P<0.05)。麻醉前及麻醉后各时间节点RR、SO2水平4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手术时间4组差异不显著(P>0.05);A、B两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C、D两组(P<0.05)。A、B两组恶心、呕吐、喉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C、D两组(P<0.05);B组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A、C、D 3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优于臂丛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0.25%左布比卡因双侧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拟行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0.25%左布比卡因行双侧肌间沟臂丛阻滞,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患者各时点的呼吸、循环变化。结果麻醉后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 0.25%左布比卡因用于双侧肌间沟臂丛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肩关节手术是肩部深区的手术,由于神经分布的广泛性,单用一种臂丛人路很难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我们以高位肌间沟与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联合阻滞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未发生严重麻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儿在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由于年龄小不能配合,神经异感不易准确找出。我院在小儿进行上肢手术应用臂丛阻滞之前,首先给予基础麻醉,之后使用神经刺激器于肌间沟穿刺寻找臂丛神经干,准确率高,麻醉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上肢尺桡骨骨折固定术中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01月至2023年01月80例老年上肢尺桡骨骨折分为对照组(4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罗哌卡因)、研究组(40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比两组麻醉效果、镇痛持续时间、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评估)、呼吸循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运动奏效时间与感觉奏效时间均较短,运动维持时间与感觉维持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较长(P<0.05);入室时两组Ramsay评分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30 min及术毕时Ramsay评分均较低(P<0.05);入室时与术毕时两组心率对比(P>0.05),麻醉后10 min、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开始30 min两组心率均入室时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因为右美可降心率)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毕时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点血氧饱和度对比(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肌间沟颈臂丛阻滞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于肌间沟C_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时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5 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穿刺点分别为肌间沟C_4、C_6横突水平,同上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10,15 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 B组中Ⅰ级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1),而Ⅲ级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肌问沟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问沟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84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21例。分别采用0.25%、0.375%、0.5%浓度罗派卡因和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神经、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B、C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明显较A组延长(P〈0.05),B、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较A组增强(P〈0.01)。结论:3种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但0.375%罗派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