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评价改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小儿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小儿科收治的100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观察组患儿采用改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观察两种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4.0%;观察组患儿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穿刺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8.0%;此外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组间差异均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能够保证静脉输液及抢救危重患儿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良反应较少,患儿家长满意度高,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游戏治疗对缓解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月—2022年8术前需开放静脉通路做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110例,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53),仅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治疗,研究组(n=57)除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外联合开展游戏治疗,观察组间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穿刺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穿刺时、穿刺后5 min,研究组小儿疼痛评估量表(FLACC)较对照组评分低(P<0.05);研究组家长的服务满意度(98.25%)较对照组(81.13%)高(P<0.05)。结论 对于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的基础联合开展游戏治疗可有效减轻患儿的穿刺痛,提升其穿刺依从性与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和分析CQI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某院在2017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所有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患儿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2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分析对象,将这120例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穿刺护理管理,观察组患儿实施CQI穿刺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少于对照组的23.3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和76.67%,P0.05。结论:将CQI应用到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护理管理中,能够显著减少患儿留置针穿刺后的针眼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达克罗宁胶浆减轻小儿手术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穿刺前10 min穿刺静脉部位给予生理盐水涂抹,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部位则给予达克罗宁胶浆涂抹,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评分、一次性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达克罗宁胶浆能有效减轻小儿手术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达克罗宁胶浆减轻小儿手术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小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穿刺前10分钟穿刺静脉部位给予生理盐水涂抹,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部位则给予达克罗宁胶浆涂抹,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评分、一次性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使用达克罗宁胶浆能有效减轻小儿手术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6.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正压封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正压封管的技巧。方法将100例同期住院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脉冲式缓慢推注封管液及调节夹子的位置达到正压封管;对照组50例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常规封管。结果观察组回血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堵管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留置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采用脉冲式缓慢推注及调节夹子位置后形成的正压封管更有利于静脉留置针的保留天数,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减轻了家长经济负担,同时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肥胖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合理位置。方法 437例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7例留置颞浅静脉,对照组220例留置额浅静脉,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天数、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静脉炎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浅静脉是肥胖患儿合适的头皮静脉留置针部位,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辽宁铁煤集团总医院儿科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200例需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分析两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0%(97/100),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81.0%(81/1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6.51,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100),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7.0%(17/1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t=5.84,P<0.05)。结论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优质护理,可改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留置部位在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行动脉留置针患儿150例,随机分为3组各50例,3组分别进行颞动脉、桡动脉与股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留置针并予以临床护理,分析3组穿刺与护理效果。结果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组,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颞动脉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穿刺时间、留置时间与堵管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动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但其堵管率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能减轻患儿疼痛与感染几率,不同穿刺部位各具优势,应依据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式约束带在小儿急诊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500例在静脉穿刺中使用改良式约束带进行约束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制作宣教材料。选取另500例患儿在静脉穿刺中使用传统约束法进行约束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穿刺的成功率、患儿的疼痛程度和配合程度、家长的焦虑程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家长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约束带能够提高小儿急诊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童心脏手术室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行心脏手术的儿童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给予普通留置针,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护理时间、皮肤损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损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心脏手术应用静脉留置针能减轻患儿痛苦,选择合适类型的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减轻护理工作量,值得在儿童心脏手术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负压原理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216例,将患儿按照穿刺方法分为负压穿刺组(采用负压穿刺方法)及传统穿刺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每组108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回血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负压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52%vs 85.19%)、回血率(95.37%vs 87.04%)、满意度(97.22%vs 88.89%)与传统穿刺组比较均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负压穿刺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使输液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为患儿带来的创伤有效降低,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封管方法对于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疗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给予输液器内液体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直接封管治疗,对照组给予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封管治疗。对两组的留置时间、堵管和静脉炎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完成输液疗程率、平均留置时间、堵管率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输液器内液体直接风管治疗具有简单易行,患儿无痛苦的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封管治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头静脉留置针穿刺对手术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与观察组(n=50)。观察组采用头静脉前臂下段进行留置针穿刺,实验组采用头静脉前臂中段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手术患者头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观察组,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选择头静脉前臂中段留置留置针,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比较同一医疗组于2011年2~11月期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进行TAC方案化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7天开始第一次化疗。对照组:70例,采用留置针穿刺化疗,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除留置针常规护理外,拔针后用康惠尔透明贴(康乐保公司生产,规格10×10cm)沿穿刺点覆盖穿刺部位,保持3~5天。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38例(54.29%),观察组发生静脉炎18例(25.71%),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使用腋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需进行临床输液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输液中选用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患儿输液中选用头皮静脉留置针,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体重增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并发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短,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使用腋静脉留置针,能够有效减少穿刺次数,明显减少患儿痛苦并延长其输液时间,提高输液效率,促进患儿吸收营养,快速生长发育,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静脉穿刺在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实行深静脉穿刺患者30例,采取回顾性的分析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有患者15例,采取股静脉穿刺;对照组有患者15例,采取颈外静脉穿刺。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穿刺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穿刺所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隋况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结束后发现,两组患者在穿刺前后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平均所花时间为(50.21±3.22)s,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所花时间(64.47±4.7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血栓、静脉炎以及针头脱落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股静脉穿刺可以减少操作所花时间,提高临床效率,并且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器设置高度在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在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患儿调节器高度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50cm,对照组患儿的调节器距离输液器针头接口10cm。观察两组穿刺针内回血的快慢,并采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回血时间为(2.05±0.15)s,观察组回血时间为(1.59±0.37)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7%,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节器的高低对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回血速度有一定影响,静脉穿刺时调节器位置越高。回血速度越快,穿刺成功率越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CSOM)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73例(91耳)CSOM患者作为治疗组行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每天经导管向鼓室注入地塞米松5 mg,持续4~7 d后拔出导管。选取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59例(67耳)CSOM患者作为对照组行鼓膜切开置管,由通气管口注入地塞米松5 mg,通气管一般需置6~8周后取出或自然脱出。结果治疗组91耳中治愈78耳,好转13耳,无效0耳,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67耳中治愈36耳,好转23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为88.0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CSOM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次性血肿穿刺针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首次血肿清除量及穿刺时机。方法:根据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患者预后、首次血肿清除率、再出血发生率、术后14 d GCS评分。结果:发病至穿刺时间〈4 h者20例,4~7 h者64例,7~24 h者78例,〉24 h者38例。四组间术后14 d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02),发病至穿刺时间〈4 h组与发病至穿刺时间4~7 h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发病至穿刺时间〈4 h组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发病到穿刺时间〈7 h患者的预后良好者明显高于〉7 h患者,重残及死亡率明显低于〉7 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与血肿同时放置一次性血肿穿刺针引流,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穿刺的最佳时机为脑出血4~7 h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